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初中语文试题 / 说明对象 / 现代文阅读
初中语文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中国古代的书籍
①当你手捧装帧精美的现代图书时,你是否知道它们是如何从古代的书籍一步步演化而来的?
  ②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代后期,就出现了有关占卜吉凶的书。当时纸尚未发明,人们就地取材,以龟甲和兽骨为记录材料,把占卜的内容刻在龟甲或兽骨上,这就是最早的图书——甲骨书。
  ③在古代,石头也用来作书写材料,人们将整篇作品甚至整部著作刻于石上。由于刻石的兴起,后代出现了拓(音tà)印技术。千余年来它一直是一种文献复制技术,拓本成为一种图书类型。后期的主要作用已不再是传播知识,而是书法艺术借以流传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图书。
  ④在纸发明以前,简牍是我国书籍的最主要形式,对后世书籍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到今日,有关图书的名词术语、书写格式及写作方法,依然承袭了简牍时期形成的传统。
⑤简牍是对我国古代遗存下来的写有文字的竹简与木牍的概称。用竹片写的书称“简策”,用木版(也作“板”)写的叫“版牍”。超过100字的长文,就写在简策上,不到100字的短文,便写在木版上。写在木版上的文字大多数是官方文书、户籍、告示、信札、遣册及图画。由于文字内容有异,其称谓亦有别,如军事的文书叫“檄”,用于告示者称之“榜”,将信写于木版,然后再加一版叫“检”。由于写信的木版,通常只有一尺长,故信函又叫“尺牍”。
⑥简牍虽然廉价、制作方便,但笨重不便携带,而且每简容字有限,编简成册的长篇著作一旦散乱,则发生“错简”,再说编连简牍所用的丝带、麻绳、皮带易被磨断,给阅读带来困难,缣帛就应运而生了。缣(jiān 细绢)帛(bó 丝织品的总称)是丝织物,轻软平滑,面幅宽阔,易于着墨,幅的长短宽窄可以根据文字的多寡来剪裁,而且可随意折叠或卷起,容易收藏,方便携带,可以弥补简牍的不足。因此,帛书与简书并存,共同构成我国古代独具特色的简帛文化。
  ⑦在纸发明初期,纸书并未完全取代简牍与缣帛图书,而是三者并用,究其原因,或是产量不够,或是人们思想观念尚未转变。《北堂书钞》记载了东汉人崔瑗用不起缣帛,以纸抄书送给朋友,特附言致歉:“今送《许子》十卷,贫不及素,但以纸耳。”这一段话反映了当时人们轻纸重帛的观念。
  ⑧随着造纸术的不断改进与提高,造纸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纸书的数量与纸张的优越性被人们充分认识。到两晋南北朝时,纸张已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写本书取代了帛书。古代写本书用纸,多经过了染色处理,这主要是为防止虫蛀和腐朽。敦煌石窟的唐代经卷,保存1000多年以后,尽管有破损,但纸张完好,无虫蛀现象。
  ⑨我国古代的图书,从简策、卷轴到册页制度形成了固定的版式,它起源于雕版印刷术,活字印本书与写本书,也大多与此相同。
⑩刻书用的木板,一般宽约一尺半,高约7至8寸,上边的空白叫天头,下边的空白叫地脚,一块版所占的面积叫“版面”,版面四周的黑线叫“版框”,也叫“边栏”或“栏线”,简称“线”。版上的字,是经人手写而后摹刻的,所以各具风格。宋时刻书的字体,早年多仿欧阳询体,后逐渐流行颜真卿体和柳公权体。元代赵孟頫书法盛行,刻书又多仿赵体,这些多属于楷书范围。在宋版书中有一种整齐方正的字形,可能是出自当时书工之手,后人称之为“宋匠体”,到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横轻竖重的字体,称为“宋体”,实际是仿宋体的变形。(根据《解放日报》相关资料编写)
.下列成语,与书籍无关的一项是(    ):

A.才高八斗 B.汗牛充栋 C.连篇累牍 D.罄竹难书

.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是        ,依次向读者介绍了中国古代的书籍,它们是:甲骨书、                                     
.第⑦段用了       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第⑩段划线句“在宋版书中有一种整齐方正的字形,可能是出自当时书工之手,后人称之为‘宋匠体’”,句中“可能”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拓本的作用不是传播知识,而是书法艺术借以流传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图书。
汉字中的“檄”、“榜”、“检”等都与“简策”有关。
C、古代写本书用纸多经过染色处理,是为了美观和防止虫蛀、腐朽。
D、我国古代图书从简策、卷轴到册页制度形成了固定的版式,是起源于雕版印刷术。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辣椒趣说
①自古以来,辣椒作为一种美食,受到世界各地人们的喜爱。印度人称辣椒为“红色牛排”,墨西哥人将辣椒视为国食。在我国,辣椒在许多地区都是非常重要的调味品,甚至没有它人们就无法下饭,可见人们对它的     (zhōng’ài)。
       辣椒中含有一种被称为辣椒素的物质,能够刺激皮肤和舌头上感觉痛和热的区域,使大脑产生灼热疼痛的辛辣感觉。科学家对生长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南部沙漠地带的一种野生辣椒进行研究,观察有哪些动物以辣椒为食。结果发现,生活在附近的沙漠鼠类等小型哺乳动物根本不碰这种辛辣食物,吃辣椒似乎是鸟类的专利。实验表明,辣椒果实被小型哺乳动物吃掉之后,种子经消化排出,几乎不能再发芽。而鸟类的消化系统基本不对辣椒种子造成伤害。科学家认为,辣椒之所以辣是出自保护自己的需要。辣椒不想让哺乳动物把它们的果子吃掉,所以才在辣椒果子里产生了辣椒素,这样,吃不了辣的哺乳动物就会放弃,而鸟类却丝毫吃不出半点辣味,它们的痛觉感受系统和哺乳动物不一样,辣椒素能给它们清爽的感觉,还有止痛的功效。所以鸟类吃辣椒来像在嚼口香糖,而果实中的辣椒籽则会经过鸟类的肠道完整地排泄出来,完成一次又一次播种。
③不少人吃辣椒会上瘾,这又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当辣椒的辣味刺激舌头、口腔的神经末梢时,机体的神经系统反射性地出现心跳的加速、唾液及汗液分泌的增加、肠胃挪动的增快等现象。同时兴奋性的刺激会使大脑释放出内啡肽,再吃下去,大脑又会以为有痛苦袭来,于是释放出更多的内啡肽。内腓肽促进大脑内另一种物质——多巴胺的分泌。多巴胺是一种脑内分泌物,相当于人体内“奖励系统”的物质基础,是一种类似肾上腺素的物质,可以影响一个人的情绪,在短时间内令人高度兴奋。于是享乐主义的大脑热让我们吃辣吃上瘾,以至于闻到浓郁的辣味就有进食的冲动。
④那么,      科学家们发现,生活在炎热气候条件下的人们更喜欢吃辣椒——尽管生活在寒冷和潮湿地区的人们也都适合吃辣椒。这是因为他们知道辣椒能够抑制食物中有害细菌的滋生,防止食物中毒。
⑤为了抑制食物中的有害细菌,寒冷地带的人们一般把食物放在室外一整夜,就可以有效抑制有害细菌的生长。但是炎热地区的人们不仅没有这样的气候条件,而且炎热地区很容易滋生各种病原体和寄生虫。通过长期研究后,研究人员终于得出结论,辣椒具有天然杀菌作用——当人们摄入辛辣食物后,体内温度急剧上升,这样就可以抑制食物中的有害细菌的繁殖并杀死有害细菌。
⑥辣椒原来生长在中南美洲的热带地区。很早的时候美洲人就开始食用辣椒。辣椒能传遍全球还要感谢哥伦布。这位探险家在发现美洲大陆之后碰到了这种特殊的食物,并把它带回了欧洲,辣椒由此传遍世界各地。辣椒于明末传入中国,距今400年了。这种洋辛香料很快遍中国,进入到人们的日常饮食中。威力无比的辣椒带来的无疑是一场饮食革命,似乎任何其它传统辛香料都无法与之抗衡。
.根据第①段括号中的拼音,在“      ”上应填入的词语是      
. 根据第③段内容,人们吃辣椒会上瘾的原因,除了辣味导致心跳的加速、唾液及汗液分泌的增加肠胃挪动的增快以外,还与           有关。(4 分)
.第⑥段的说明顺序和说明内容分别是     ( 3 分)

A.时间顺序世界各地人们都爱食用辣椒
B.空间顺序辣椒从国外传入中国很不容易
C.空间顺序世界各地人们都爱食用辣椒
D.时间顺序辣椒从国外传入中国很不容易

.联系下文,第②段、第④段“_    ”应填入的设问句分别是
                                                             
                                                       ( 6 分)
.(1)以第①⑥两段中划线词“红色牛排’”和“约”为例,从说明文语言角度,说说本文的语言特点。( 6 分)
(2)以第⑥段中划线词“红”为例,从语言品味角度,说说“红”字的妙处。( 2 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完成小题 
草原不都是绿色的
刘夙
⑴曾经有朋友去河北北部坝上草原旅游,回来之后气愤地说,当地环境破坏十分严重,草原根本不是绿色的,而是枯黄的一片。这也难怪,很多人印象中的草原,就是漫无边际的一大片绿色,牛羊像珍珠一样点缀其间。显然他们不知道一件事:一年中充其量只有不到四个月的时间,草原才会呈现出这样的景色;在其余更漫长的时间里,草原并不是绿色的。
⑵以坝上草原为例,一般来说,一年的前四个月几乎都是白茫茫一片,要到四月下旬积雪才渐渐融化。雪化后,草才开始返青、生长;五月中下旬第一批野花开放,标志着草原恢复了生机,这时,绿色才如人所愿地铺满大地。六月至八月是坝上最美的季节,但进入九月后,大部分的植物已经完成了当年的生命周期,又渐渐枯黄了。这种枯黄的面貌一直持续到十月下旬,直至冬雪再度降临,草原再次被厚厚的积雪覆盖成白茫茫的一片。因此,单论时间长短的话,白色才是草原的主色。
⑶在枯黄和被大雪覆盖的季节,草并没有死。它们只是放弃了地上的部分,但地下部分还顽强地活着,通过休眠挨过漫长的冬日。这些借以越冬的草的地下部分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如针茅、冰草等丛生禾草以缩短肥厚的茎基越冬,羊草等根茎禾草以细长的根状茎越冬,葱类、山丹以球状的鳞茎越冬,等等。当然也有一小部分植物完全死亡,靠种子越冬,不过它们在荒漠性不强的草原上通常不占主要地位。
⑷如果说冬季的严寒造就了草的越冬本领,那么气候的干旱则使草能在草原上占据优势。一些针叶树也可以耐受严寒,如云杉、冷杉、落叶松等,它们构成了西伯利亚广阔的森林。但是庞大的身躯使得它们再怎么想办法节约用水,也还是不可避免要消耗大量的水分。因此,在草原这样的半干旱、干旱地区,乔木难以生存,灌木通常也很少(荒漠草原例外);在森林中屈居第三位的草于是取而代之,成为霸主。
⑸不过,今天广阔的欧亚草原实际上只有几百万年的历史,可谓是相当年轻的植被。两千多万年前的早第三纪末,气温普遍比今天高,气候也普遍比今天湿润,欧亚大陆中部在当时还是森林,许多在今天只能见于长江以南的亚热带树种,当时都能在那里茂盛地生长。但是在早第三纪结束,晚第三纪开始时,地球“变脸”了,这片地区的气候逐渐由暖湿向冷干发展,森林也就不得不节节败退,最终撤离。青藏高原的隆起,更是加剧了这个过程。到五百万年前的晚第三纪,欧亚草原和其他地区的草原均已大为扩展,由此使哺乳动物中的偶蹄类也广为扩散、分化,一举成为最成功的哺乳动物类型之一。进入第四纪,全球气候更趋干冷,于是在草原的中部又出现了荒漠,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欧亚草原带东部随经度从草甸草原经干草原、荒漠草原逐渐变化到荒漠的地带性景观。
⑹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正是冬季的茫茫大雪和刺骨寒风,以及总是干燥得令人郁闷的空气,造就了夏季草原绚烂而短暂的美景。草原,就是这样的一个残酷和美丽完美结合的世界。
(选自《青年文摘》)
. 本文说明对象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第二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第二段中“一般来说,一年的前四个月几乎都是白茫茫一片,要到四月下旬积雪才渐渐融化。”中的“一般来说”“几乎”具有怎样的说明效果?
. 结合本文分析,草原上一年大部分时间都不是绿色的原因是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问题。(共8分)
①中国龙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约8000年。辽宁阜新查海原始村落遗址出土的“龙形堆塑”,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形体最大的龙。
②龙的形成历来众说纷纭。古时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依赖于雨水,雨水适度,牧草丰茂,谷物有成;雨水乏缺,叶草干枯,百谷旱绝;雨水过量,人畜受淹,农田泡汤。古人猜想一定有一个“神物”掌管着一切,它能兴云降雨、翻江倒海,在土壤干涸急需甘霖滋润时能够降下喜雨。于是一个集飞禽、走兽、水族及自然天象之精华于一身的虚拟组合——龙形成了。
③龙这一虚拟出的神灵形象,其组合物象流传比较广泛的说法是骆驼头、鹿角、虎眼、马齿、牛耳、蛇身、鲤鱼鳞、鹰爪、泥鳅尾。龙身如蛇,灵敏矫健;龙鳞如鱼鳞,井然有序;龙爪如鹰爪,扎实有力;龙角如鹿角,华美稳重。集如此多的优势于一身的组合自然是万物之灵,它的身上自然也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人们将自己对身外世界的畏惧、疑惑、想像、依赖、崇拜等,都贯穿、体现到龙的组合中了。龙成为灵异、祥瑞之物。古人把生物分成毛虫(披毛兽类)、羽虫(鸟类)、介虫(有甲壳类)、鳞虫(有鳞之鱼类及有翅之昆虫类)和人类五大类。龙是鳞虫之长,在百虫蠢动、疫病益发之时,龙出则百虫伏藏。从审美的角度来看,龙无疑是古人的一种艺术创造。它的形成过程,是“美”的因素集纳的过程,其间体现着古人的神话猜想、审美感受和艺术情趣。
④随时代的更替,龙的造型在不断变化。从我们能看到的汉代瓦当上的行龙、隋代赵州桥石栏板上的双龙、唐代铜镜背面的云龙、元代高足杯上的云龙、明代金冠上的升龙、清代皇帝玉玺上的蟠龙,当代吉庆嘉瑞的祥龙,不同时代龙的造型显示出不同的风采:汉代雄健豪放,隋唐健壮圆润,元代成熟稳健,明清繁复华丽,而当代的祥龙,总是扬头挺胸、瞠目振鳞、意气风发、精神抖擞、威武奋发。
⑤除了能兴云降雨,使百虫伏藏,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是权势、高贵、尊荣的象征。封建社会皇帝头戴双龙戏珠金冠,身穿龙袍,手持龙钮玉印,自称真龙天子,希望拥有龙的威严、精神和本领。龙还具有出类拔萃,不同凡俗的文化象征意义。龙是神物,非凡人可比,所以人们常常把那些志向高洁、行为不俗,很有本事、有成就的人称为“龙”。
⑥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黄帝、炎帝等中华民族的始祖都是“龙子”。自然,我们这些炎黄子孙也就是“龙的传人”了。
本文②~⑤段是从龙形成的原因、龙的形象形成的过程、                    几方面介绍中国龙的。
本文第③段中说“它(龙)的形成过程,是‘美’的因素集纳的过程”,请你说说本段中“美的因素”具体有哪些。
下列谚语、成语都和“龙”有关,请你借助文中的相关知识,分别说明它们表现了人们怎样的愿望以及这种愿望产生的原因。
(1)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2)望子成龙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读下面语段,完成20~23题。
“世界屋脊”多宝藏
(1)西藏地处我国西南边陲,面积122.84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地区,被称为“世界屋脊”。
(2)西藏是一个能源宝库。作为“离太阳最近的地方”,西藏地区日照时间长,日照强烈,太阳能资源极为丰富,是我国太阳能利用最为充分的地区之一。据统计,A这里年平均日照在1500—3250小时,各地太阳能辐射在140—190千卡/平方厘米之间,自东向西逐渐递增。西藏山南地区措美县哲古镇光伏电站装机130千瓦,是目前我国装机容量最大的光伏电站。西藏境内河湖密布,流域面积大于2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100多条,湖泊面积占全国湖泊面积的30%。水能资源天然蕴藏量约为2亿千瓦,占全国水能资源的30%,其中可供开发的有5600多万千瓦,约占全国总量的20%。西藏是全国地热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已查明的地热显示点达600多处,地热总热流量每秒55万千卡。在众多的地热田中,位于藏北当雄县的羊八井地热田最为著名,是世界上大型的地热田之一。羊八井电站经过多年的建设,已成为目前国内最大的地热发电站。
(3)西藏矿产资源也十分丰富。B其中铬、铜、硼、白云母等13种矿产储量位居全国前列。西藏的铬铁矿是我国紧缺的矿种,其储量和开采量都居全国第一位。西藏各类盐湖中的矿产资源高达几十种,仅日喀则地区的大扎布盐湖潜在的开发价值就高达数千亿元。
(4)西藏还是一座“天然植物博物馆”。西藏林木树种繁多,其中很多树种具有极高的科研和开发价值。西藏的药用植物有1000多种,约占全国药用植物种类的70%,其中很多都是名贵珍稀种类,如冬虫夏草、贝母、雪灵芝、天麻等。                                 
(5)“世界屋脊”——西藏,真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宝地!              (选文有改动)
文章从哪三个方面说明了“世界屋脊”多宝藏?
指出文中A、B两句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西藏地区太阳能资源极为丰富的原因是:          ,       ,       
为什么说西藏是一座“天然植物博物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题目。(17分)
黄蜂筑巢
到了霜降的时候,黄蜂陆续坠落阳台了。一只又一只,总是不断地出现。却又不会大批地同时死亡,有时候扫地,扫帚前面就蠕动着一两只。
  秋日的阳光温厚无力地照耀着,像摊开四肢时缓缓输送的血脉。秋的日子将尽,前面似有一堵无力逾越的无形的墙,在秋风的驿马来往传送急件的时候,挡住了那些没有办好移民文件的小生命。
  黄蜂的家族里。大部分没有办好移往冬天的手续。在阳台上,我听见一个细嗡嗡的声音说:生活着多么好啊。但是我们,只有一死了。
  我听见了这声音,不忍把这只蜂扫进尘土和枯叶里,便用扫帚挑起它,轻轻放到窗台上,它像一个打秋千的小孩一样紧紧抓住扫帚尖,然后落在一片宁静的秋天里。
  A秋天的阳光罩住这个小小生命。仿佛舞台的灯光罩住一个即将谢幕的芭蕾舞演员。它的翅膀像裙子般垂落,透明地遮住它的小身躯,身躯在阳光下异样地鲜明美丽。
  B那样的金黄上印着那样的黑纹,仿佛是出自名家之手的套色版面,那金黄应该是晚熟的金皇后玉米颗粒的黄,浸透了阳光的纯金之色,而那黑纹斑,却是无月之夜的浓黑。这两者套印在它的身上,就是夜与昼、生命与死亡,温柔和峻厉,无限与短暂。
它蠕动,欲飞,颤抖,然后停住。仿佛它已经明了生命的期限似的,开始整顿自己。用毛茸茸的两只小手收拾整理自己的触须,像吕布拨弄两根长长的花翎那样,认真而又骄傲。那是两根多么漂亮的触翎啊,它捋着它,一遍又一遍,如同一个清洁的爱美的人儿。
小家伙!
你原来是如此自爱呢!
可是我们原来是怎么认识你的呢?我原来还以为你是个四处寻衅的亡命之徒呢!你的屁股后面总是挂着一支毒箭,随时准备刺向仇敌,我以为你是好斗的。黄蜂尾上针么,我至今记得童年捅鸟蜂窝时,几只毛茸茸的小爪子紧紧抠住鼻子上的毛孔,然后狠狠一刺,……至今鼻子还大着。
黄蜂就是马蜂,春天时竟在阳台的墙缝里筑了巢,嗡嗡营营,不时地有起飞和返航,小小阳台一下成了热闹的空军基地,给一家人造成威胁。如果要想毁掉这个基地和里面的众多“歼击机”也很容易,晚上用一团泥巴糊住墙缝,就全数“闷”死在里面了。但是……何苦呢,毕竟是一些没有攻击过人的小生命,即便是黄蜂,也不忍去荼毒无辜。“到了秋天它们自己就完了。”我说。
从春天到夏天,它们天天从我们的头顶、脸前飞来掠去,人无伤害之心,蜂子也决不主动攻击,连误会也没发生。相安无事之下,我忽然发现了这些小家伙是非常有灵性,非常善解人意的,它们仿佛看得见你的心里没有存着歹意。
后来,我越看越觉出它们的可爱、团结、忙碌,甚至把观察它们的活动当做了我每天的乐趣。金色蜂群仿佛是阳光锋芒变幻孵化而出的生命,连同那嗡嗡的声音也像是夏日阳光的声音呢……这些一粒一粒的、飞翔的小光芒啊!
再后来,就是寒露、霜降了。
它们挣扎在季节的墙边,坠落在时限的海关前,无限珍惜,异常温柔。它们当中没有一个使用过上天配发给自己的箭。我听见这些陆续坠落阳台的小生命说:生活着多好啊,但是我们,只有一死了。
明日立冬。明年请务必再来聚会呵,小家伙!
(选自《周涛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
文中两次较详细地写黄蜂走向死亡时的“举动”,表达了作者不同的情感。阅读文章,填写表格。(4分)

 
黄蜂的“举动”
作者的情感
第一次
 
 
第二次
 
 

文章写黄蜂“筑了巢”,突出了它哪些性格特点?此间,作者对黄蜂的认识发生了哪些变化?(5分)
把黄蜂的生命历程与人类联系起来看,你认为作者告诉了我们什么?(至少写两点)(3分)
文章A、B两处画线语句写得很精彩,请任选一处作简要赏析。(4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转出一个东西南北
詹克明
①。地理学家惯识东西南北,故把地球两刀切成四块:一刀切出北半球、南半球;二刀切出东半球、西半球。其实囫lún一球,各向同性,本无东西南北。
②平日里我们身居大地,看惯了太阳东升西落,北阴南阳,自然会得出东西南北概念。可是在一个球面上,这四方又当如何定位?
③再者,当我们来到北极,准确立足于地理极点之上,周围一切皆南,这“东”“西”又安在?
④我想起几天前刚看到2011年4月1日报载:中国要在南极冰盖之巅的冰穹A地区建立一座“全球纬度最高”的天文台。我们何不在此天文台也顺便建立一台“中华日晷”呢?倘若真的要在南极添置这台日晷,有一至关重要之事必须提醒,那就是——南极“中华日晷”的晷盘刻度必须与中国现行日晷的盘面刻度顺序相反!对于看惯了北半球中国日晷的人而言,必须注意:南极需要的是“反晷”!    
⑤极点是一个无限小的圆。尽管它只是一个“点”,但仍然保有“圆”的属性。你仍旧可以根据“旋向”确定东西方向。当你在极点,如北极,站定不动,向外望去,任何方向都是南方。但只要你由静变动做原地转身,沿顺时针方向自转就是向“西”,逆时针方向旋转则是向“东”。
⑥可见,立足极点同样可以有东南西北。“静”得  A ,“转”见  B 
⑦美国人加文·韦特曼《极地探险家》一书对北极的地理坐标给出了特殊值——“北纬
90°,西经0°”。
⑧地球仪上按15°间隔划出经线,共24条(每相邻经线为1小时“时差”)。所有的经线全都延伸交汇于南北极点。若承认极点是一个无限缩小的圆,那么这个纬度为90°的“圆”,必定也和其他圆形纬线一样,与相同数量的经线相交。换句话说,极点的经度应该可取东经、西经从0°——180°(包括整数、分数)中的任意值!你可以按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度定北极坐标为:北纬90°,西经0°;也可以按中国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的经度取值为:北纬90°,东经120°。只许取一个经度值就显得有点武断。况且0°本身就可取两个值,东经0°与西经0°,何以偏取“西经0°”?科学应准确地反映客观,不应该强加某一方面的偏爱。将北极地理坐标只给出北纬90°,西经0°,这显然还是把极点仅仅看做一个“点”,而没有看到它同时还具有“圆”的属性。严格说来,北极(南极)的经纬度应该是:北纬(南纬)90°,西经(东经)0°-180°任意值。    
⑨把玩地球仪居然看出了两个“经度任意值点”,对我而言也算是个小小的“地理新发现”吧。
、根据第①段拼音写出汉字
囫lún(    )
、作者提出在地球上本无东西南北难以确定方位,其理由是                                             
、根据上下文,把“南北”和“东西”两个词填写在第六段A、B两处,并完整清楚地说明理由。
A处                           B处                 
理由                                                               
、文章第八段作者之所以提出极地经度可以取任意值的依据是             该段主要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
、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按照作者所说,立足南极,顺时针方向是“东”,逆时针方向是“西”。
B.作者对自己把玩地球仪能够有新发现感到惊喜。
C.作者不满美国人没有使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的经度值作为北极坐标。
D.作者认为完全静止的状态下,地球上有些地方是难以分辨方位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会哭的人更健康》 一文,完成下面题目。(10 分)
①常言道:“男儿有泪不轻弹。”长期以来,传统观念一直教导我们,哭泣是软弱的表现,尤其对男人更是如此。然而,当我们强忍泪水,听凭痛苦和悲伤侵蚀身体时,其实是拒绝了一种健康的宣泄方式。
②哭泣自有其奥妙。美国的生化学家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让一批志愿者先看情感电影,等他们被感动得哭了,就将泪水收进试管。几天后,再利用切洋葱的办法让同一群人流下眼泪。结果显示,因悲伤而流的“情绪眼泪”和被洋葱刺激出的“化学眼泪”成分大不相同,在“情绪眼泪”中含有儿茶酚胺,而“化学眼泪”中却没有。这是大脑在情绪压力下释放出的一种化学物质,体内有过多的儿茶酚胺会引发心脑血管疾病,严重时,甚至还会导致心肌梗塞。所以,当我们落下“情绪眼泪”时,排除的是有可能致命的“毒”。
③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人们心情压抑时,体内还会产生某些对人体有害的生物活性物质。而哭泣时这些有害的生物活性物质也会随着泪液排出体外,这同样也会有效降低有害物质在体内的浓度。
④研究还发现,眼泪不仅能把有害物质带出体外,泪腺自身还能分泌出一种活性化合物,这种化合物对全身各部位伤口的修复都能起到积极作用。一个外伤病人,哭得越厉害,伤口便愈合得越快。反之,忍住泪水,压抑了泪腺工作,就会延迟伤口愈合。在这一点上,眼泪不再是意志薄弱的表现,而是加速伤口愈合的天然药物。
⑤可见,哭有其生物学意义。哭是对人体的一种安全保护。
⑥哭还是人们进行自我心理调节的有效方式之一。在遭遇严重不幸时大哭一场,是人体对不幸的自然反应。人在哭泣后,其情绪强度一般也会降低40%,这便解释了为什么哭后人的心情也会变得稍微舒畅。不情愿哭或哭不出来,身心可能就会出毛病。被抑制的紧张情绪若不能及时发泄出去,还会导致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结肠炎、风湿、冠心病或者其他与情绪有关的疾病发作。像神经性气喘等疾病,就与隐忍不发关系亲密。而偏头疼及许多无名病痛,如胸口发胀、咽喉肿塞、脑袋涨痛等,都可能与过度抑制情绪有关。还有男人大多没有女人长寿,重要缘由之一就是女人一般比男人爱哭。据考证,女性哭的频率为男人的5倍,女性平均每人每月至少要哭5次,而男人只有1次。看来,经常强忍眼泪等于慢性自杀绝非危言耸听。
⑦生活中,每个人在遇到困难或挫折、委屈郁闷的时候,实在没必要绷着脸强装出一副硬汉样。记住:会哭的人,才更健康。
为什么说“会哭的人更健康”?阅读全文,请简要概括。
第⑥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文中第③段和第④段能否颠倒?为什么?(3 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叶圣陶《苏州园林》选段,完成下面题目。(共13分)
①我国的建筑,从古代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②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③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④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苏州园林占地面积不大,但是都能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无穷的景致。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设计者和匠师们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含义。
(1)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2)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下列加点的词语删除后对句意影响不大的一项是             (    )

A.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
B.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C.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D.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1997年,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代表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请根据下列材料,说一说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世界文化遗产。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2011年,杭州西湖申遗成功,网民们都担心西湖周围的地价、房价又要迎来新一轮的“高潮”。法国雪铁龙公司在中国万里长城拍摄汽车广告,该广告在法国某电视台播出后,招致无数电话怒斥:“我们法兰西民族是有着悠久文明传统的民族,怎能为了拍一个商业广告,竟让汽车爬上人类文化遗产!”该广告从此被束之高阁。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西部文化和西部开发
①中国西部是什么概念?中国西部通常是指黄河与秦岭相连一线以西,包括我国西北和西南的12个省市、自治区。这片广褒的土地面积为54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57%;人口2.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3%。
②西部是华夏文明的源头。华夏祖先的脚步是顺着水边走的。长江上游出土过元谋人牙齿化石,距今约170万年;黄河中游出土过蓝田人头盖骨,距今约70万年。这两处古人类都比北京猿人(距今约50万年)的资格更老。
③西部地区不仅有广阔的地域和悠久的历史,而且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
④西部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秦皇汉武以后,东西方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从而有了丝绸之路的驼铃声声,佛院深寺的暮鼓晨钟。敦煌莫高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迹,它在继承汉晋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兼收并蓄的恢宏气度,展现出精美绝伦的艺术形式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秦始皇陵兵马俑、西夏王陵、楼兰古国、布达拉宫、三星堆、大足石刻等历史文化遗产,同样为世界所瞩目,成为中华文化重要的象征。
⑤西部地区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发祥地。遵义、延安、红岩村等革命圣地孕育了深厚的革命文化传统。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成为革命文艺发展的一面旗帜。延安的“鲁迅艺术学院”在短短的几年里,造就了一大批著名的作家、艺术家和文艺理论家……这些宝贵的财富,奠定了西部文化遵循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坚实基础。
⑥西部地区又是我国少数民族及其交化的聚集地。这里生活着50多个少数民族,几乎包了我国所有的少数民族。在一些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落后和交通的闭塞给人行的生活带来了贫困,却也使这些地方保留了一些久远时代的艺术品种,成为珍贵的“活化石”,如纳西古乐、戏曲、剪纸、刺绣、岩画等民间艺术和宗教艺术。它们特色鲜明、丰富多彩,犹如一个巨大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宝库。
⑦西部地区拥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充分重视这些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加强对它们的抢救、保护、涵养和合理利用,建立良好的民族民间文化生态环境,为推进西部大开发作出贡献。
第①段从   、行政区域、   、人口数量等四个方面说明了“中国西部”的概念。
阅读第②段,回答下列问题
①本段的中心句是   
②“华夏祖先的脚步”是指   
③将元谋、蓝田人与北京猿人作比较,是为了说明      
④本段主要采用     的说明方法。
第③段在文中结构上的作用是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西部文化的主要特征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一篇说明文,回答文后小题。
全球变暖 我们咋办
叶小文
日前参加全国政协十一届常委会学习讲座,常委们个个神情严峻,正襟危坐,全神贯注地倾听科学家讲解一个“惊天动地”的问题:全球气候变化和我国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
有道是“天变不足畏”,可今日之“天变”——全球气候变化,已在广泛深刻地影响和危害人类的根本利益。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今无善举,后患无穷。
都说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可今日之“天下”,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行动中如何分担温室气体减排义务,如何在“低碳经济”领域夺取竞争优势,而穿梭往来、吵吵嚷嚷。国际公认的气候变化科学评估组织IPCC发出警告,最近50年主要是由于排放二氧化碳等大气温室气体的浓度大幅增加,造成温室效应增强,致使全球气候变暖。1906年至2005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上升了0.74℃。若在一家一户,这点变化或不易察觉,但在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却已是危机四伏。山地冰川和格陵兰冰盖在加速融化,海洋升温引起海水热膨胀、海平面上升,极端气候事件增多增强。预计到世纪末,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可能升高1.1℃至6.4℃,在短时间内达到甚至超过近1万年来的最高值。到那时,已经体现在冰冻圈、农业、水资源、生态系统、人类健康等诸多方面的气候影响会更加严重,高温、热浪、强降水、台风和飓风将不断来袭。
“天塌下来有高个子顶着,我们着什么急?”的确,近50年气候变暖的主要责任在发达国家。美国国家和海洋大气管理局最新监测数据显示,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由工业革命前1750年的约280ppm,上升到2008年386ppm,超过了近65万年以来的自然变化范围。发达国家无疑应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承担更多的义务。但也不能不看到,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的我国,在当前和今后一定时期内,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难免总量大、增长快,已经并将继续成为世界二氧化碳排放增长量的主要来源国。
天下如此堪忧,我们不能不忧!金融危机来势凶猛,毕竟还是阶段性的;气候危机初露端倪,却是趋势性的。经济复苏或可倾力而为,“绿色复苏”断难一蹴而就。关键是要赶快行动。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说:“必须以对中华民族和全人类长远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充分认识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全面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我国和全球可持续发展事业进行不懈努力。”
不懈努力,就包括努力去研究和发展以能源的高效利用与清洁能源开发为基础,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低碳经济”,突破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和环境瓶颈性约束,推动我国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实现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与国内可持续发展的双赢。
让我们都关注并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吧。此非“杞人忧天”,实乃“先天下之忧而忧”!
请用自己的话说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
文中划线的“在当前和今后一定时期内”能否去掉,为什么?
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列举一种,分析其作用。
本文多处运用成语、俗语,请选择一项分析其作用。

A.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今无善举,后患无穷。
B.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C.天塌下来有高个子顶着,我们着什么急?
D.先天下之忧而忧。

选(   )。 在文中的作用是:                                                               
这篇文章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请简要说明。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章选段,完成小题(共12分)
赵州桥非常寻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①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是创造性的设计,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唐朝的张鹜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引涧”。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在桥头的碑文里刻着他的名字。
.画线句子①在选段中的作用是什么?结合上下文简要说明。
.画线句子②关联词“不但……而且……”表示句子之间的什么关系?前后句子能否颠倒顺序?为什么?
.文段中引用张鹜的“初月出云,长虹引涧”。两句,有什么作用?
.选段最后只用一句话介绍桥的设计者李春,是否太简单了?为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均衡营养更健康》,完成小题。
①我国5岁儿童体重不足者比率为10%-20%,生长迟缓者比率为35%,个别贫困地区高达50%以上。这是第三次全国营养调查为我们提供的一组惊人数据。专家指出,维生素和矿物质摄入不足或不均衡是导致中国人特别是青少年儿童体质普遍下降的根本原因。因此,在追求食品安全的前提下,建立科学补充营养元素的观念,已经成为改善中国人营养状况的当务之急。
②中国人究竟缺少哪些营养元素呢?
③钙、维生素B2和维生素A是中国人严重缺乏的营养元素。其中钙缺乏的严重程度排名第一。科学显示,人体每天对钙质的需求量为800毫克,而我国人均每天摄入量为405毫克,仅达需求的50.6%。缺钙会导致脚抽筋、盗汗、腰酸及骨质疏松等症状。维生素B2和维生素A的每天摄入量也只达到人体需求的61.5%和59.5%。
④维生素C、锌、铁也是中国人缺乏的营养元素。据调查,全国人均每天摄入维生素C量为100.2毫克,已达到100毫克的标准。但是,维生素C主要来源于蔬菜中,中国居民饮食上习惯食用煮熟的蔬菜,致使其中大多数维生素C被破坏。有文章分析中国居民维生素C的实际摄入量仅达50毫克。另外,我国人均每天摄入锌12毫克,比需求量少20%。青少年儿童缺锌比较严重,已影响部分青少年儿童智力和身高的正常发育。中国居民食用的铁,主要来自于大米、坚果、果叶蔬菜等植物中的非原血红素铁,其利用率较低,吸收率也远远低于动物性食物中所含的铁。此外,中国人食用量最大的谷物中,含有浓度较高的植物酸。植物酸会明显抑制铁的吸收。所以,尽管摄入了一定量的铁元素,但真正被人体吸收的并不多,因此仍然有许多贫血病人。
⑤人体补充营养元素的基本原则是:把所缺的全部补齐,补缺的不能再补,使人体内各种营养元素达到均衡。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元素,彼此关系密切,只有达到它们之间的均衡,其作用才能充分发挥,人体才可能健康。比如:钙、磷、锌、铜要成一定的比例,磷过量,钙会被耗损,铜过量,锌会损失;铁促进维生素B族的代谢;锌要与维生素B1一起增加摄入量为宜。
⑥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时,有些人认为西方国家的配方比中国的好。实际上,中西方饮食结构不同,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要求也不相同;另外,黄种人与白种人在体质上也存在着差异。例如,磷、铜、镁、维生素E、维生素B12等就属于中国人不缺的营养元素。以铜为例,全国人均每天摄入铜元素的量为2.4毫克,推荐量为2毫克。摄入过量的铜元素有明显的毒副作用,且会导致锌的损失。所以中国人不要盲目补充。
⑦现行补充的误区是缺什么补什么,没有科学配比,人体内营养仍然达不到均衡。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一定要有统筹思想,在医生指导下,总体判断自己缺什么维生素和矿物质,寻找一个适合自己的方案。
.理清选文的写作思路,用简洁的语言填空。
指出中国人营养元素摄入现状→                                        
                  →分析现行补充的误区并提出建议。
.第③段画横线句子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就其中的一种说明方法分析其作用。
.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可否去掉?为什么?
维生素C主要来源于蔬菜中,中国居民饮食上习惯食用煮熟的蔬菜,致使其中大多数维生素C被破坏。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说明文,回答小题。
外星植物的颜色
林泉
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一个绿色星球,在它上面生长的植物多以绿色为主。科学家经过研究认为,其他星球上的植物可能比地球上的植物拥有更为缤纷的颜色,比如红色、橙色和黄色,甚至可能是七色彩虹中的任何一种,不过,蓝色除外。这是因为在很大程度上,恒星的质量、温度决定着行星表面的环境状态,而环境状态又决定了生命能否出现、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外星植物如果存在,它们的颜色将取决于本星系的“太阳”光线的光质(光谱成分)。
光合作用最理想的颜色是黑色。从理想的情况来说,叶子颜色应该是黑色的,因为这样它就可以吸收所有颜色的光,才便于更大限度地用这些光进行光合作用,来更多地制造自己的食物。然而,大自然为什么“选择”了绿色呢!
这就要从远古谈起了。地球上最初的植物是生活在海洋里的,在光合作用过程中起作用的是一种原始细菌。因为能够透进海洋里的光是很少的,所以,这种植物要进行光合作用,必须能吸收所有颜色的光才够制造自己的食物。所以,这种植物就呈现很暗的颜色,可以联想到我们现在吃的海带的颜色。比如,生活在深水中的红藻含有一种叫藻红蛋白的东西,它就可以吸收很多种颜色的光,所以它的叶子就几乎是黑色的,这对在深水中进行光合作用是最理想的。后来,地壳运动使海洋变成了陆地,这些植物必须适应这种环境变化。现在,它们生活在有充分光线的地方,再像原来那样,吸收所有颜色的光就容易被这么多的光线灼伤了。所以,绝大部分的陆生植物,由于光线充足,绿光完全没被吸收利用,而是都被反射出去了。我们眼睛接受到这种光线,所以看到的植物是呈现绿色的。
外星植物为什么不可能是蓝色的呢?地球外的植物也是绿色的吗?我们已经知道,生活在地球上的植物大部分都是绿色,这是因为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吸收得最少的太阳光就是绿色光。而其他恒星发出的光的光谱可能与太阳不同,因此在其他行星上生长的植物,在进化过程中选择吸收和反射的光也可能不同。通过进化,外星植物会吸收光线中某一种或几种颜色。如果外星球上的植物叶片对红色光线的吸收最弱,那么这个外星的森林和草地非常可能是红色。科学家认为,彩虹光谱中的所有颜色都有可能成为外星植物的颜色,但是他们认为植物不可能是蓝色。外星植物不可能是蓝色,因为蓝色蕴含的光能比较高。植物对光线的吸收效率取决于光线蕴含能量的强弱,蓝光能量较高,对植物的光合作用有利,因此更容易被叶片吸收。这种直接的“颜色辨别法”等于为宇航员在太空航行中寻找生物提供了“第一准则”。通过分析其他星球的光谱得出的研究结果,宇航员在寻找外星植物时就会知道应该以什么样的颜色为目标。
(选自2010年第9期《百科知识》,有删节)
.外星植物如果存在,那么决定外星植物颜色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联系语境,说说文中加点短语“绝大部分”和“非常可能”能否去掉,为什么?
.文中画线句采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地球上绝大部分陆上植物呈现出绿色的原因是什么?
.外星植物为什么不可能是蓝色的呢?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说明文,回答小题。
岩 羊
李湘涛
岩羊被宁夏回族自治区选为生物名片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岩羊是宁夏贺兰山野生动物中的优势物种,种群密度居世界之首。二是最近我国学者将原本被归入“四川亚种”的贺兰山岩羊,重新认定为一个既有别于“四川亚种”、又有别于“西藏亚种”的新亚种——“贺兰山亚种”。据史料记载,历史上,岩羊曾遍布整个宁夏,而现在仅分布于贺兰山。在著名的贺兰山岩画中,就有一幅岩羊群岩画,形象生动,写实性强,有的岩羊在吃草,有的在抵角,生活气息十分浓郁。
宁夏人把栖息在贺兰山的岩羊叫做“青羊“,它与生活在四川等地的四川岩羊有一定的区别。四川的岩羊个体较大,角形舒展,两角间的最大距离在角尖之间,而贺兰山岩羊两角间的最大距离则在两角的外弧之间。另外,两者的毛色和体形也有所区别。
就体形而言,岩羊很像绵羊,不过它的角不盘旋,而近似山羊,但雄兽的下颌又没有胡须,也没有膻味。它的体形中等,体长120~40厘米,尾长13~20厘米,体重为60~75千克。头部长而狭,耳朵短小。通身均为青灰色。体侧的下缘从腋下开始,经腰部、鼠鼷部,一直到后肢的前面蹄子上边,有一条明显的黑纹。雄兽和雌兽都有角,但雌兽的角很短,仅有13厘米左右。雄兽的角的长度为60厘米左右,最高记录为84.4厘米,既不像盘羊那样盘成螺旋形,而且有很多褶皱和颗粒,也不像北山羊那样朝后呈弯刀形,而且具横棱,而是先向上,再向两侧分开外展,然后在一半处稍向后弯,角尖略微偏向上方。虽然没有盘羊和北山羊角那样奇特,但也因为特别粗大,显得十分雄伟。
岩羊栖息在海拔2100~6300米之间的高山裸岩地带,有较强的耐寒性。躺卧在草地上时,身体的颜色与草地上的裸露岩石极难分辨,因而有保护作用。虽然经常出现于比较开阔的地方,但其攀登山峦的本领在动物中是无与伦比的。受惊时能在乱石间迅速跳跃,并攀上险峻陡峭的山崖。但也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逃到山脊上以后,总要回过头来看一看,再飞奔而逃,而往往在这个时候丧生。岩羊性喜群居,常十多只或几十只在一起活动,有时也可结成数百只的大群。群体成员的依恋性很强,如果有的成员不幸死亡,其他成员常将死尸围住,不让兀鹫等食腐动物叼走。
岩羊每年冬季12月至翌年1月发情交配。雄兽之间的争偶形式于其他羊类相似,但没有其他羊类激烈。雌兽的怀孕期为5~6个月,6~7月生产,每胎产1仔。幼仔出生10天后就能在岩石上攀登,1.5~2岁时性成熟,寿命为18~20年。
岩羊是我国二级保护动物。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贺兰山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始在这里实行全面的禁猎,岩羊资源得到恢复。现在,贺兰山岩羊的数量已接近12000只,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1.54只,居世界之首
(选自2010年第3A期《百科知识》)
.岩羊被宁夏回族自治区选为生物名片,其主要原因有哪些?
.宁夏人为什么把栖息在贺兰山的岩羊叫做“青羊”?
.“但雌兽的角很短,仅有13厘米左右”句中“仅”能否去掉?为什么?
.最后一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阅读说明文要抓住事物的特征。请细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写出岩羊的几个特点。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语文说明对象现代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