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初中语文试题 / 说明对象 / 现代文阅读
初中语文

生命必定要死亡吗
①生命必定要死亡吗?不,有两个事实可以证明:第一,任何生物的生殖细胞就是永生不死的。它们已经不断分裂、不断生存了几千万年以上,而且还在继续生存下去。没有生殖细胞的永生,也就没有物种的延续。第二,癌细胞不会自动死亡,也是永生的。海拉细胞,这是多年前从一位叫海拉的女子身上收集到的子宫颈癌细胞。它一直在全世界各个实验室里分裂繁殖,每24小时倍增一次,生长分裂极其旺盛,至今已传了上千代,仍没有死亡的征象。海拉早已死亡多年,而她的癌细胞却能永生。这里的奥秘何在呢?
②美国细胞学家海弗利克发现,人体细胞从第1次分裂开始算起,毕生只能分裂50次左右,此后便衰老死亡。为什么癌细胞与生殖细胞可无止境地分裂下去?海弗利克认为,这是因为正常体细胞之间紧密联结,闭关自守,缺乏遗传信息的交换,而癌细胞恰恰相反,它能与病毒或其他生命物质发生信息交换,从而使自身生命不息。这也许是永生的奥秘吧。
③如果我们将癌细胞或生殖细胞永生的机理弄清楚,并应用于人类,岂不是也可让我们的体细胞获得永生吗?如果体细胞也与外界进行遗传信息交换,是否也可无限期分裂而长生不老呢?有一位细胞学家,利用遗传工程学将哺乳动物的神经细胞移植到金鱼卵细胞中(体细胞与生殖细胞结合),促进了遗传信息的交换,使神经细胞分裂了100次尚未衰老,依然生机蓬勃。
第①自然段举海拉细胞的例子,有何作用?
答:                                                                             
从本文看,人类该怎样做才可能获得永生?
答: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警惕电子雾
①生活在如今这个时代的人比前几代人应该说幸福多了,首先是可以尽情享受现代文明带来的安逸和舒适以及声光电的刺激:空调、电脑、音响、手机、随身听、电视、微波炉、冰箱、电磁炉……然而,在广泛使用电器设备的同时,随之一个重大的污染难题就出现了,电器设备辐射出的电子雾越来越多。
②傍晚回家,茶余饭后,安坐在沙发上欣赏电视节目,消除一天的疲累。你可知道,在无形中你正在遭受电磁波的污染,而且距离电视机越近污染越严重。有一个明显的例子,美国生物学家对使用电热毯而流产的孕妇进行调查,在这1700名流产孕妇当中,有75%的流产发生在冬季的三个月里,因为在这个季节里使用电热毯最多、最集中。另有一些专家研究观察,27名在荧光屏前工作的孕妇,其中有14人发生流产、1个早产、5人生出畸形儿,直接危害率达到66%以上。有人对近15000名办公室工作人员调查发现,每周使用录像机、显示器20小时以上者,身体健康比不使用者差一半,孕妇的不良反应达到90%。美国一位50多岁的妇女因严重心律不齐,植入了心脏起搏器。出院以后,她像以前一样到超市购买日用品,奇怪的是,她一跨进超市就感到心悸、呼吸困难、头晕,一回到家里就恢复了正常。后来请教专家,才明白大型超市里的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发出了强大的电磁波,电磁波干扰了植入的心脏起搏器的正常运转。上述这些电磁波污染就是通常所说的电子雾污染。
③电子雾污染的最大危害还在于这种时时刻刻围绕我们的杀手是无形的,看不见、听不到,不显山不露水。在一般情况下,过量的超强度的电磁波强辐射对人体造成急性损害的并不多。大量存在的是,日常工作、生活中普通电器带来的低强度电子雾污染,这种污染辐射不像农药中毒、噪音污染那样立竿见影,是在不知不觉中,长期地作用于人体。这是最多、最难避免、最不引人注意的污染。那些充实于空间的电磁波穿透力极强,透过体表深入深层组织和器官,平时或许不太引人关注,一旦出现表层组织疼痛,深层组织或者器官已经受到严重损害了,它就像一个穿着隐形衣的魔鬼,在你不设防的状态下,隐藏着狰狞的面目疯狂侵蚀你。
④电子雾干扰人体的生物磁场,伤害人体细胞,扰乱人体循环系统、神经系统,使人体免疫力、生殖能力、代谢功能下降。极易导致中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出现心动过缓、心搏血量减少,甚至心肌梗死、脑梗死……国外研究证实,电子雾能够诱发癌症并加速人体癌细胞增加。周围有高压线经过的住宅居民,患乳腺癌的几率比常人高7.4倍!在高压线附近作业的工人,其癌细胞生长速度比一般人快24倍!意大利医学专家认为,他们国家每年大约有400多名儿童患白血病,主要原因是电磁污染所致!尤其是距离高压线较近的儿童家庭,是更为直接的受害者。
请根据文章内容给“电子雾污染”下一个定义。
电子雾污染有哪些特点?电子雾污染会给人体带来哪些危害?。
“在一般情况下,过量的超强度的电磁波强辐射对人体造成急性损害的并不多”,这句话中“在一般情况下”能否删去?为什么?
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高科技是一把双刃剑,面对电子雾的危害,结合文章内容,请你给人们提出至少两条合理化的建议。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关于古建筑保护的主题阅读
材料一:最近几十年来,英国政府加强了对古建筑的保护力度。1984年,英国成立了一个名为“英格兰遗产”的组织,专门负责对全国的古建筑进行系统的调查、登记和保护,同时制定了相关法律,使英国对古建筑的保护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目前,全国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古建筑和历史遗迹共约50万处。英国还设立了500个保护区,不仅保护古建筑本身,而且对其周围环境也加以保护。他们认为,如果古建筑被高楼和高速路所环抱,就会失去它应有的韵味。
英国古建筑保护协会的创始人威廉·莫里斯说:“这些建筑绝不仅仅属于我们自己,它们曾属于我们的祖先,还将属于我们的子孙……它们从任何意义上说都不是我们可以任意处置的对象,我们只不过是后代的托管人而已。”
(节选自《一座城市要有一个灵魂》,作者孙希磊)
材料二:紫禁城对面,已经有一个被称为“大水母”的建筑站在那儿,睥睨着默不作声的八百年的北京历史。和“大水母”竞争占有北京天空的,还有中央电视台,那是钢铁和玻璃挑战极限的作品,以自身的特异做现代的宣示。一栋一栋光怪陆离的建筑,以“现代”之名,可以完全忽略建筑与周边人文环境的有机关系,那是不顾城市历史和传统美学的另一种恣意表现。意大利的建筑师,在竞标北京大剧院落榜之后,酸酸地说:“我以为,为北京这样有历史的古城设计剧院,常识告诉我,这新建筑一定要和古城的历史氛围相和谐,中国传统的元素一定要融进新建筑里去。没想到,得标的是这样一个东西,简直就像从火星掉下来的。我才知道,原来,中国人其实是希望和自己的传统一刀两断的。我完全想错了。”
(节选自《注视一个古都的蜕变》,作者龙应台)
材料三:浙江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35次会议批准的《宁波市文物保护点保护条例》规定,从2008年1月1日起,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实行危害文物保护点安全的行为。据了解,宁波市立法保护的文物保护点,是指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包括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等。
(新华网浙江频道 2007-12-03)
材料四:我市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共登录不可移动文物8043处,其中古建筑4954处。随着国家文物局对文物保护工作标准化建设的日益深化,古建筑保护工程的技术要求也日益提高。为保护我市珍贵的普查成果,规范古建筑保护工程的技术标准,提升我市文物保护工程的技术水平,市文保所邀请专家举办技术讲座,确保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如奉化董家村已被列入市“美丽乡村”建设名录之中,今年就有300万元资金到位;而村西南的大公岙第一尖已成为市体育局登山基地,并准备推出滑雪、滑草旅游项目;村东北方10公里处的石井龙潭景点也已开放迎客。   
(宁波文化网 2011-11-23)
材料五:月湖自宋代以来就是宁波人文胜地,文物史迹集中,古老街巷遍布。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一些承载着城市记忆的老建筑,却渐渐倒在了旧城改造的瓦砾中。月湖西区一期35处历史建筑19处被拆,二期141处历史建筑,30处也已名存实亡。如今的月湖两岸,触目所及,都是鲍鱼馆、高档会所、售楼中心。“历史都拆迁掉了,那我们回来看什么呢?没有了那些老房子,宁波还算历史文化名城吗?”最近几年,不少回乡寻根的老宁波,都发出了类似的痛心疾呼。
(浙江在线2012-7-25)   
综合几则材料的阅读,谈谈为什么要开展古建筑的保护活动。
                                                                              
                    
根据材料二中意大利建筑师的话推断,北京大剧院是一座怎样的建筑?
                                                                              
                    
关于古建筑,下面说法与材料相符的一项是(    )。

A.古建筑保护和发展经济无法协调。
B.古建筑即使被高楼和高速路所环抱,也绝不会失去它应有的韵味。
C.“大水母”、中央电视台、北京大剧院等建筑兼具了传统和现代之美。
D.古建筑保护工程的技术要求随着文物保护工作标准化建设的日益深化而提高。

根据材料,请你给宁波市古建筑保护部门提两条合理化建议。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小心!二维码暗藏“杀机”
①不知不觉中,你可能已经习惯用智能手机拍下身边各种各样的二维码,享受轻松在线获取信息的便捷了。但你了解二维码吗?有没有意识到,二维码也可能暗藏“杀机”?
②二维码是在一维条码的基础上扩展出来的,它使用黑白矩形图案表示二进制数据,被设备扫描后,可获取其中所包含的信息。二维码起源于日本,原本是Denso Wave公司为了追踪汽车零部件而设计的。
③以前常用的一维条码只有宽度记载着数据,而二维条码的长度、宽度均记载着数据。因此,相比前者,二维码的信息容量更大,最多记录1850个大写字母、2710个数字或500多个汉字,是普通条码的几十倍。而且,除文字数字外,它还能存储图片、声音、指纹等信息。也正因如此,二维码才被称为不含电子芯片的廉价存储器。
④二维码还有一维条码没有的“容错机制”——即使二维码被穿孔或是污损,甚至损毁面积高达50%,仍可恢复信息。
⑤另外,二维码有三个定位点,这三个定位点提供读码机辨识。正是有了这些定位点,不管是从何种方向读取,它都可以被辨识。
⑥鉴于二维码的诸多好处,加之智能手机的普及,二维码很快出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⑦商家在广告中加入二维码,引导消费者在线了解更多产品和服务信息;物流仓储中心靠扫描二维码,掌控货品去向和信息;护照、身份证、会员证印有二维码,可以帮人们快速输入核对个人信息;社交网站生成的个人二维码,让我们“互粉”变得轻而易举;二维码还是防伪的好帮手……
⑧咔嚓一拍,信息自来。一个个小小的黑白方块就像一把把钥匙,带我们走进不同的世界。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习惯这种轻松获取资讯的方式了。但你有没有想过,手中轻易得来的“钥匙”究竟是“金钥匙”,还是“黑钥匙”?
⑨如今我们常见QR条形码(Quick Response,译为“快速反应”)是二维码家族中的一员,可被智能手机扫描,便于用户直接访问某个网站而无需键入网址。这就给黑客和骗子以可乘之机。他们只需付出很少的成本,利用网上随处都能下载到的二维码生成软件,就能印制出大量二维码贴纸,把它们贴在各地的公共广告上,覆盖原本由企业提供的二维码,给人造成误导。而这些假二维码所含的网址,最终将受害者引向恶意网站。由于二维码是由抽象的矩阵图形组成的,人们无法一眼辨认出它的真伪,在加之其过于便捷,使人放松警惕,因此骗子更容易得手。
⑩除了二维码骗局,很多人也为隐私担心。去年上半年,就有国内媒体报道称,由于实行实名制,火车票票面上印有记录乘客信息的二维码,而随手丢弃车票,很容易造成个人信息泄露——只要用手机上网下载二维码扫描软件,就可以轻易读出火车票上的二维码信息。鉴于此,铁路部门建议乘客撕毁票面的二维码部分。
11所以,对让我们又爱又恨的二维码,大家还是多留个心眼儿的好。
(摘自《青年参考》电子版 有删节)
为什么二维码让我们又爱又恨?根据文意,分点简要回答。
                                                                                 
从说明方法的角度说说第⑦段的表达作用。
                                                                                
联系上下文,理解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
但你有没有想过,手中轻易得来的“钥匙”究竟是“金钥匙”,还是“黑钥匙”?
                                                                               
仔细观察下面两张火车票,先判断哪张车票使用了二维码,然后结合文章内容比较一维码与二维码在外观上的不同。(3分)
             
      
A                            B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现代文阅读
碘盐迎来意想不到的全国大抢购
易蕤 孙凤福
①2011年3月11日,日本大地震和海啸引发核泄漏之后,中国各地民众抢购碘片、碘盐,甚至酱油、腌菜、腐乳等跟盐有关的食品。抢购这些物品的强大理由有二:一是服用碘片能抵抗辐射;二是海水大面积污染后,以后的海盐不再安全,真是这样吗?
②如果人体吸收了含有放射性的碘,即碘131 ,在甲状腺里积累,就有可能引发甲状腺癌,服用碘片,让甲状腺和其他器官事先“吃饱”碘,接触到的放射性碘就不能被吸收,很快被排出体外。根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指导,用于防辐射的碘化钾片,成人一次性摄入含碘化钾的碘片130毫克,儿童、婴儿依体重等因素而依次减半,且24小时内不可服用第二剂,但这样高剂量的碘摄入是会引发很多伤害的,只是比辐射带来的伤害小。
减轻辐射所需的碘剂量应该是24小时内一次性服用130毫克的碘化钾,加碘盐的碘含量,即使按碘的最大加入量30毫克/公斤来计算,达到130毫克的碘需要一次性吃3.3公斤的盐,也就是6斤6两,一个体重为120斤的成人,短时间内摄入60毫克食盐就可能出现生命危险。所以靠吃碘盐来防核辐射,根本不可能。
④据2010年上半年的资料显示,我国原盐结构中海盐的占的比例已经不到一半,井矿盐最多占46.5%,海盐占42.79%,湖盐占11.16%,内陆地区所产的盐者是井矿盐、湖盐。如果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严重核泄漏,核辐射物质会通过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北赤道暖流——日本暖流形成一个闭合的洋流环进行扩散,在洋流环中会先后与千岛寒流、阿拉斯加暖流、赤道逆流接触,而日本暖流和太平洋暖流会在北回归线附近形成分支。对于中国和东南亚地区影响比较大的,应该说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交汇处对核辐射污染的交换,不过太平洋洋流顺时针转动,洋流要转一圈到北美等地再转回来,才可能污染到中国海域,转了这么长时间,它被海水稀释以后可能根本没有了,所以也不必要担心海盐不再安全。            (选自《中国国家地理》,2011年4月)
第①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③自然段划线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善用网络“水波效应”
张 铁
一条“道德不曾跑路,良心仍在心中”的微博,转发超过21万次,在2011年“十大转发微博”中位居第五;QQ推出“拒绝冷漠,传递温暖”活动,超过600万网友在QQ签名档中点亮爱心……
这样的力量,与其说是一个原点的激发,不如说是无数传播者聚集的合力。在“前网络时代”,媒体传播是一对多,而在新媒体时代,传播更是多对多。众声交汇的舆论场里,一些声音会在多点传播中不断向外辐射,如同池塘中的水波,越传越远,产生更广泛的影响。
“水波效应”,能量巨大。以微博为例,一个人拥有1万粉丝,每个粉丝再有100个关注者,仅仅两次传播,影响就能达到百万量级。而仅仅新浪网的微博账号,就已经超过3亿,更何况还有各种博客、论坛、社交网站等等。每个账号都是一个自媒体,发布信息、传递观点,产生惊人的叠加效果。
水波效应固然可能作用于夺人眼球的事件、偏激极端的观点,但同样可以传递主流的价值、理性的思考、积极的声音。“免费午餐”就是从一个质朴的善念开始,在140字的转发中传递与扩散,“3元加3元”的同频共振,掀起一层层爱的涟漪,为无数山区孩子奉上热腾腾的饭菜,也写就水波效应的经典案例。
能搅动舆论场“一池春水”的,往往是触动了人们最深沉的情感、承载着公众最渴望的声音。失去双腿,“板凳妈妈”却以板凳为支架,照顾了130多个孤残儿童;大雨倾盆,“最美女孩”不顾自己被淋湿,为乞讨者撑起一把伞……物质潮流冲刷之下,道德良知拷问之中,还有什么能像人性之善那样能产生最广泛共鸣?这也是为什么这些诉诸人类普遍情感、诉诸时代共同感受的网帖,能够赢得最多的评论和转发,取得最好的传播效果。
水波传得更远,也有赖传播方式助力。如果不能聚拢680万粉丝,郭明义难以把善念辐射向最广大人群;如果没有微博、团购等新手段,“聚蕉行动”也不能把滞销的香蕉售往全国。魔弹式的“我说你听”,只是被动传播;而散弹式的“大家都在说”,则是主动传播。自媒体能“选择性关注”,只有与受众契合,才能得到波峰加波峰的强劲效应。
对于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能否用好水波效应,考验着传播能力,体现着引导水平。一方面,需要主动设置议程,找到“共鸣点事件”、“公约数观点”,发现那些体现时代精神、社会风尚的人物与事件。而从骑三轮车捡垃圾助学的白芳礼老人,到单手托举救下跳楼女子的消防战士,他们从未远离我们的生活。另一方面,也需要探求传播规律,找到“共振频率”、“相通波段”。如果只是以“要”字打头,以“应该”领跑,投入舆论的石子非但不能激荡波纹,更容易让人反感、招致抵触。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正是新闻舆论工作重要的时代考题。
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能是舆论水面上漾起的一圈涟漪。即便手握“金话筒”,媒体也需要让自己的声音不断传递,才能成为舆论的领唱,也才能更好地“引导人民思想、培育社会风尚”。而这,也正是主流媒体的价值所系、责任所在。
(选自《人民日报》2012年3月3日)
请说说此文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
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热点事件,为什么能够在网络上引发巨大的“水波效应”
文中第三节列举了微博的经典事例,你觉得有什么作用?
阅读全文,结合链接材料,作为一名网络受众,你想对媒体说些什么?
材料: 2012年,一则“鲁迅作品大撤退”的不实消息,一度引起媒体广泛转载和热议。传播学研究者追根溯源后发现,媒体“标题党”们在一条网络小贴基础上的几度“创作”,是这则“乌龙”新闻风行一时的关键。而“标题党”乐此不疲的背后,是少数媒体刻意吸引眼球的“营销心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光污染:美丽外衣下的环境杀手
①光照的不合理使用带来了一种可怕的灾难——光污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见的因人为因素造成的光污染主要有:
建筑物外墙反射的眩光造成的白亮污染。当太阳光照射强烈时,城市里建筑物的玻璃幕墙、釉面砖墙、磨光大理石等装饰反射光线,明晃白亮,眩眼夺目。夏天,玻璃幕墙强烈的反射光进入附近居民楼房内,增加了室内温度,影响正常的生活。有些玻璃幕墙是半圆形的,反射光汇聚还容易引起火灾。烈日下驾车行驶的司机会遭到玻璃幕墙反射光的突然袭击,眼睛受到强烈刺激,很容易诱发车祸。
亮度过大的夜景照明造成的白昼污染。夜幕降临后,商场、酒店的广告灯、霓虹灯令人眼花缭乱。有些强光束甚至直冲云霄,使得夜晚如同白天一样,即所谓人工白昼。在这样的“不夜城”里,夜晚难以入睡,人体正常的生物钟被扰乱,导致白天工作效率低下。人工白昼还会伤害鸟类和昆虫,强光可能破坏昆虫在夜间的正常繁殖过程。
                                。舞厅、夜总会都安装有黑光灯、旋转灯、荧光灯以及闪烁的彩色光源。据测定,黑光灯所产生的紫外线强度大大高于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对人体有害且影响持续时间长。人如果长期接受这种照射,可诱发多种疾病,甚至导致白血病和其它癌变。彩色光源让人眼花缭乱,不仅对眼睛不利,而且干扰大脑中枢神经,使人出现头晕、恶心、呕吐、失眠等症状。最新研究表明,这种污染不仅影响人的生理功能,还会影响人的心理健康。
⑤当许多国人为美丽城市夜景感到骄傲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到:这些所谓的“不夜城”恰恰是中国光污染的重灾区。改善城市形象的初衷或许可以理解,但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中,照明规划仍然处于无序状态。
⑥看美国大片,我们曾误以为纽约是一座不眠的城市。其实纽约市对夜间照明设计和规划是有严格的规定的,像霓虹灯这种设施只允许集中建在时代广场周围,其他地方要么不允许出现,要么对面积和亮度进行限定。纽约并非每天都是一种表情,只有在节假日才会出现灯火通明的景象,而且凌晨两点后必须关灯。站在帝国大厦俯瞰纽约全城,只见中心商业区有一大片亮光,四周很多地方是黑漆漆的一片。
⑦当国际上的城市开始摒弃“不夜城”思维的时候,国内大多数城市还在不惜重金打造一座座“不夜城”。面对日益严重的光害,我们难道又要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
依照第②③段段首画线处的表述形式,在第④段段首横线处填入相应内容,说出该段所写的光污染类型及其成因。(不超过20字)
 
按照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第④段划线句子“人如果长期接受这种照射,可诱发多种疾病,甚至导致白血病和其它癌变。”中的“长期”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2)第⑥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结尾划波浪线句子的作用是什么?
 
 
假如要在非商业区的高速路旁,修建一座类似文中美国帝国大厦一样的地标式建筑作为某跨国集团办公机构的总部。请你运用文中所学知识,针对如何尽量减少光污染的问题,提出你的建议并说明建议的原因。(至少3条)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说明文《能够防止陨石砸中地球吗》,完成题。
能够防止陨石砸中地球吗
王思潮
  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州2月15日遭遇陨石侵袭,在当地造成巨大恐慌,经济损失预估达10亿卢布(约合3300万美元)。事件发生后,如何“保卫地球”未来免遭“天外来客”之害,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并提上了俄、美等国的议程。  
  说到天体防御,首先得搞清楚为什么会有陨石落下?  
  我们知道,地球是一颗被厚厚的大气层包围,并以每秒30千米的宇宙速度绕太阳旋转的星球。除地球外,水星、金星等七颗行星也分别沿不同轨道绕太阳旋转。在太阳系这个浩瀚的空间里,还有无数小行星、彗星、其他碎块和细小颗粒也在绕着太阳运转,它们1秒钟就能飞驰几十千米。当小行星和其他碎块与地球相遇时,就会以宇宙速度冲进地球大气层,并与空气分子激烈碰撞,产生高温发热发光的火球现象,小行星及其他碎块在空中未“烧完”落到地面的部分,就是陨石。  
  陨石大体上分为石陨石、石铁陨石和铁陨石三大类。每年较大陨石落到地球约有500次,其中绝大多数都落到了海洋和人烟稀少的陆地上。因此,陨石直接打中人的概率极低。美国天文学家艾伦•哈里斯通过计算认为,一个人一生中被陨石击中的概率约为七十万分之一,甚至略低于一个人一生中遇到一次空难的概率。
  迄今,由于技术上的原因,绝大多数陨石的落下尚难以预测。一方面是因为地处北半球的望远镜难以观测到南极上方的天空,给小行星的监测留下盲点;另一方面是因为小行星往往都较小,在飞近地球以前,只是十分暗淡的小星星,难以被观测到。当然,要观测到它们也并非不可能。2008年10月,天文学家就成功预测了10月7日发生在非洲国家苏丹北部上空的陨石撞击事件。沿着当时火流星飞行轨迹的下方,人们找到了47块陨石。
  小行星撞击地球事件与大地震和严重的气象灾害等相比,是人类至今唯一可能避免的重大自然灾害。事实上,早在1967年,美国科学家就首次提出要对人类能否有效防御小行星撞击地球进行研究。但遗憾的是,此后约50年里,科学家们虽然提出了很多方案,但一直未发现特别有效的解决途径,现有措施根本无法完全有效地防御小行星撞击地球。
随着技术的进步,中国、美国、欧盟、俄罗斯等已在对近地小行星的搜索和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并开始构建国际联测预警网。据悉,美国科学家目前已研发出一套新的应对天体威胁方案,原理是把太阳能转化成具有破坏力的激光束,射向来袭天体,令其运行轨道发生偏离,或直接让天体在空间“蒸发”。不过,此法能否行之有效,尚待验证。(2013年02月19日《人民日报》)
本文从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州遭遇陨石侵袭写起有什么作用?
下面句中加点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小行星撞击地球事件与大地震和严重的气象灾害等相比,是人类至今唯一可能避免的重大自然灾害。
文中划线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人类能够防止陨石砸中地球吗?请结合文章内容阐述理由。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完成下列题
天赐良“源”
浩瀚的海洋不仅面积占整个地球表面积的70.8%,而且是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接收器:6000万平方千米的热带海洋平均每天吸收的太阳能就相当于2500亿桶石油所含的热量。吸收太阳热能的海洋表面温度较高,而在一定深度下的海水温度较低。海洋表面在太阳的照射之下,和长期未受到光线照射的深海产生了温差,一般在热带地区,地层与1000米深处的海水温差可达25℃。由于存在温差,就可以利用海洋表面和海洋深处的温度差来发电。按资源普查的经验公式计算,在几种海洋能利用中,海洋温差能可开发总装机容量为148亿兆瓦。单从数量上来讲,温差能是最大的。
A
利用海洋温差产生电力的研究已有120多年的历史,海洋温差发电的概念最早于1881年提出,但是当时世界上大部分科技发达的国家都处于纬度较高的温、寒带地区或者是内陆国,缺乏发展海洋温差发电的基本条件。1926年法国科学家克劳德利用分别装在两个烧瓶里的28℃温水和冰块实现了温差能至电能之间的转换。这个试验虽然产生的电力不大,只能使几个灯泡发光,但却已经从原理上说明利用海洋温差发电是完全可能的。
理论上的可行并不代表在工程上就可以立即应用。海洋温差发电直到上世纪70年代全球爆发能源危机时期,在美国夏威夷成功建设了世界上第一座海洋温差发电装置后才得到重视,近年来的研究使它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B
海洋温差发电机系统是由蒸发器、涡轮机、发电机、冷凝器等几部分组成。各部分间由很大的管道连接。蒸发器中是一种在13~15℃间即可蒸发的液体物质,向其中导入15~28℃的表层温海水时,工作流体因受温海水加热,而致沸腾,蒸汽经由连接管路送到涡轮机,使其转动。逸出的蒸汽则汇入冷凝器,当向其中导入1~7℃的深层冷海水时,这些蒸汽受冷凝结成液态的工作流体,随由其他装置重新送回蒸发器。这样的操作周而复始地进行,只要表层温海水管与深层冷海水管间存有温差,即能经由上述循环从海水中不断获得电力。
广阔的利用前景
对于海洋温差能的利用存在的不足之处在于,它工作过程中所需换热面积大,导致建设费用较高,并且海水会腐蚀设备,海洋生物也会在机器工作过程中进入设备等等。但是海洋温差能发电对能源的浪费远远低于普通火力发电。当海洋电站离陆地较近时,可考虑直接向陆地上的变电站输送电能;人们还可以利用海水在工作过程中分解出的氢作为燃料,或从浓缩海水中提取铀、重水以及一些稀有金属,送往陆地供核电站使用。同时它几乎不会产生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因此对海洋温差能这种清洁能源的利用前景可谓十分广阔。
文章第①段画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简要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在文章的A、B两处分别撰写两个适当的小标题。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简要说明“海洋温差能”为什么“利用前景可谓十分广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本文内容,写出你从中的发现或思考。
材料:上海电力公司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发电项目,风力、太阳能、生物质能发电齐头并进。根据测算,世博会召开时,上海并网清洁能源发电将达到146.4兆瓦,其中风电139.4兆瓦、太阳能光伏发电7兆瓦,可为世博园区提供三分之一的用电量。这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6万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自碑亭再往北,地势陡然高峻,由此上至祭堂前平台,全部砌以宽大的石阶。石阶分为8段,每段30余步至50余步不等,共290级。石阶尽处,就是宽135米、深30米的大平台,中央则矗立着陵园的主体建筑——祭殿。平台是全陵的制高点,与入口处石坊的垂直高度差超过70米,这里视野辽阔,气象万千,既便近观,又宜远眺。当阳光灿烂时,远处方山如屏,秦淮似带;近处村舍相望,田圃纵横,道路津梁,行人车马,无不纤细入微,仿佛眼前展开了一轴工笔长卷。而当日出日没之际,在晨烟夕雾的迷梦中,城犹潜蛇,山若伏鳖,馆阁楼台,隐约参错,远峰近树,依稀可辨,人们又好像面对着大幅的泼墨山水。无论是春夏秋冬,还是风霜雨雪,大自然都要向人们展示它那变幻无穷的奇妙景色。
本段重点说明的是(     )A.石阶     B.平台     C.祭殿
文中用了很多数字来介绍建筑物,你能说说这些数字的作用么?
答: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依据原文具体写出“工笔长卷”、“泼墨山水”所表现的内容。
工笔长卷: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泼墨山水: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能找出文段中的比喻句么?请试着写出它们将什么比做了什么。
___ ____如___ _____ ___ _____似___  _____
___ ____犹___ _____ ___ _____若____ ___ _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春雨话情愁
“清明时节雨纷纷”,在窗外嘀嗒作响之时,人们似乎特别容易因琐事而感伤。每当天气降温、雨水落下,我们的情绪便和这天一样,阴沉起来。
②天气和心情糟糕看似没关系,其实不然。下雨往往会阴天,此时位于人们头顶正中央下方,一个叫松果体的小腺体便活跃起来。它是一个长约5-8mm,宽约3-5mm的灰红色椭圆形的豆状小体。虽然藏在大脑深处,但它对于光线的感知极其敏锐。当接受持续光照时,它就会变小,细胞活动也随之降低。一旦外界环境变暗,或者不接受阳光照射的时候,它便开始撒欢,分泌大量的松果激素,使得人体内的其他激素水平都相应降低。这些激素里,恰恰有让人情绪振奋的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素。这样一来,人们就会情绪欠佳,甚至萎靡不振。如果恰逢长期的阴雨季节,情绪的低沉便会更加明显。
③除了阳光问题,低温低压是造成我们情绪受伤的另一个原因。下雨时水蒸汽大量聚集,气压便会降低,此时,人们会需要比平时更多的氧气,有些人甚至会感到轻微的憋气。虽然这一切都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但是身体的不适,必然会带来心理上的不舒服。同时,下雨时空气流动加强,温度降低,人不愿意活动。这是由于人体的自身防御机制被启动了,低温条件下许多器官都会受损,所以大脑在处理低温信号时,就会告诉一些运动神经别太活跃了。神经对于各种信号的处理迟缓了,心情就会受到影响。
④除了生理不适造成的情绪低落,下雨导致的心理因素也是极多的。当下快节奏生活使得各种“简式思想”在人们头脑中普遍存在。大家都想尽可能简化一切繁杂冗余,但是一下雨就会造成各种不便:准备雨具、道路湿滑、无法参加户外活动、一些计划不能实施等等。产生不便的同时,我们心理自我防御机制中“压抑机制”便会响应。我们会强迫自己去接受这些不便,强烈的压抑心理自然会催生许多负面情绪,必然会不高兴。
⑤这些是造成心情不好的心理和生理上的一些原因,但是,在临床心理学中,这一类影响都是在可接受范围内的,因为这些情愁只是我们情绪上的不适,并没有影响到我们正常的社会功能、生活功能。很多时候,随着雨过天晴就会一挥而散。但是,这样的负面情绪如果长期累积,不及时疏导,便会引发诸如“季节性抑郁症”、“恶劣天气恐怖症”等心理疾病,这些都是由于阴雨天气而引发的“气象病”。
⑥了解雨天为什么会影响我们的情绪之后,在较长的阴雨天里,大家就应该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情绪,因为无论天气怎样,真正影响我们的其实是我们自己。如果我们时刻都能拥有一份好心情,就再也不怕这雨这风。相反,当春雨骤降的时候,可以坐下来,趁机歇歇脚,好好地去品品这“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好日子。
(原文有删改)
文章开头和结尾均引用了诗句,请你说明两处诗句不能调换的两条理由。
答:
阅读下面材料,借助文中相关知识及地理知识,简要分析居住在北极圈以内和南极圈以内的人特别容易受到“SAD”影响的原因。
“SAD”也叫冬季抑郁症,是情绪失调的一种。简单来说,患者在春天、夏天、秋天都很正常,但是在冬天就会表现出抑郁的症状,会非常“sad”。“SAD”与阳光有很大的联系。赤道附近鲜有 “SAD”发病记录,而居住在北极圈以内和南极圈的人们,由于极夜的存在,特别容易受“SAD”的影响。
答: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从微博到微信
陆高峰
①最近有两条关于微博和微信的消息值得关注。一条是关于微博的“坏消息”,1月31日市场研究机构的最新报告显示,2012年第二季度到第四季度期间,新浪微博负增长接近40%,腾讯微博更是可怜,以接近60%的负增长排名垫底。另一条是关于微信的“好消息”,2013年1月15日,微信注册用户过3亿。
②那么,这是否就意味着微博“式微”,或者即将为微信取代?
③要想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什么是博客、微博和微信。
④博客(blog)的全名应该是Web log,中文意思是“网络日志”,通常用来在网上发表文章;微博,顾名思义就是微小的博客,发的文章每篇不得超过140字,通常来表达心情,记录生活中的点滴;微信,是腾讯开发的一款用于手机端的应用软件,可以联系到你的手机联系人和QQ好友,发送语音图片,找到附近的陌生人等。  
⑤从微博和微信的传播形态和用户体验来看,两者之间存在差异。
⑥就传播形态而言,微博更像是“大众化”的“媒体”,而微信尚不具备媒体形态,更像是私人化的沟通工具。目前,腾讯微博用户超过5亿,新浪微博用户超过4亿,微信用户数是3亿,且正在快速增长,微信用户数量赶上微博的用户数量似乎是迟早的事。两者用户总数差别不大,但从受众面来看,微博的大众传播性质比微信更明显。A微博的受众(粉丝)数量庞大,以新浪微博为例,“微博女王”姚晨的粉丝数量,截止本文写作时高达38267622。动辄百万千万的受众数量,足以使微博的传播能力与传统大众媒体相抗衡。而微信目前还不具备大众传播的特点,B微信的用户是基于手机通讯录、QQ通讯录等相对狭窄的好友圈形成的,尽管微信也可以通过“摇一摇”和“附近的人”等功能采取“偶遇”的方式添加好友,但目前与微博相比,微信的受众面十分“狭窄”,粉丝数量也非常“可怜”。
⑦从用户的体验看,微博用户更多把微博当做微型博客、个人门户。一些政府部门和公共机构甚至将微博当成是“永不闭幕的新闻发布会”,公开发布信息。而微信用户大多将微信当做免费的语音电话来使用,只不过这种语音是略有延迟的。另外,因为用户圈比微博更加熟悉、单纯和牢固,微信的内容比微博的更加私密和生活化,较少探讨宏观的政治经济、国计民生等“大”问题,其传播定位在娱乐、个人展示等小众层面。
⑧因此,目前微信无法取代微博。但将来两者是否会融合,微博是否会像开心网等曾一度火热的媒体或娱乐工具一样被冷落,尚难以定论。也许融合是必然的,毕竟早在2010年初印度就推出了“语音版微博”,并受用户追捧,而国内也有类似的语音微博开发成功。
⑨新媒体的发展往往以我们意想不到的形态和结局出现,究竟鹿死谁手,让我们拭目以待。
文章开头提到两条消息有哪些作用?
                                                                               
根据第⑥段内容,回答问题。
(1)A句“截止本文写作时”几个字能否删去,为什么?
                                                                               
(2)B句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第 ⑦节说微博能成为“永不闭幕的新闻发布会”,是因为其具有怎样的特点?
                                                                               
第⑥节和第⑦节不能调换顺序,原因是什么?
                                                                               
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在分析微博是否会被微信取代之前,特别介绍了博客,因为这三者一脉相承。
B.就传播形态而言,微博更是大众化,而微信更私人化,但也能“偶遇”陌生人。
C.开心网等网站曾受到很多用户的追捧,但过了一段时间就备受冷落了。
D.国内外已经有语音微博的研发,这为微博和微信的融合提供了可能性。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梅雨
梅雨是初夏季节长江中下游特有的天气气候现象,它是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北移过程中在长江流域停滞的结果,梅雨结束,盛夏随之到来。
  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平均每年6月中旬入梅,7月上旬出梅,历时20多天。但是,对各具体年份来说,梅雨开始和结束的早晚、梅雨的强弱等,存在着很大差异。因而使得有的年份梅雨明显,有的年份不明显,甚至产生空梅现象。【甲】如1954年梅雨季节异常持久,长达两个多月,使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涝年;而1958年梅雨期只有两三天,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旱年。
(1)正常梅雨: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常的梅雨约在6月中旬开始,7月中旬结束,也就是出现在"芒种"和"夏至"两个节气内。梅雨期长约20-30天,雨量在200-400毫米之间。"小暑"前后起,主要降雨带就北移到黄(河)、淮(河)流域,进而移到山东和华北一带。长江流域由阴雨绵绵、高温高湿的天气开始转为晴朗炎热的盛夏。据统计,这种正常梅雨,大约占总数的一半。(2)早梅雨:有的年份,梅雨开始的很早,在5月底6月初就会突然到来。在气象上,通常把"芒种"以前开始的梅雨,统称为"早梅雨"。早梅雨会带来一些反常的现象。例如,由于在梅雨刚刚开始的一段时间内,靠近地面的大气层里,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还是很频繁的,因此,阴雨开始之后,气温还比较低,甚至有冷飕飕的感觉,【乙】农谚说:"吃了端午棕,还要冻三冻"就是这个意思;同时也没有明显的潮湿现象。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的农民,把这一段温度比较低的黄梅雨称为"冷水黄梅"。以后,随着阴雨维持时间的延长、暖湿空气加强,温度会逐渐上升,湿度不断增大,梅雨固有的特征也就越来越明显了。
(3)迟梅雨:【丙】同早梅雨相反的是姗姗来迟的梅雨,在气象上通常把6月下旬以后开始的梅雨称为迟梅雨。迟梅雨的出现机会比早梅雨多。由于迟梅雨开始时节气已经比较晚,暖湿空气一旦北上,其势力很强,同时,太阳辐射也比较强,空气受热后,容易出现激烈的对流,因而迟梅雨常常多雷雨阵雨天气。
(4)特长梅雨:1954年我国江淮流域出现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这次大水,就是由持续时间特别长的梅雨造成的。天气一直阴雨连绵,并且不时有大雨、暴雨出现,维持的时间特别长,直到八月初才"出梅"。这一年整个梅雨期长达两个月,连同五月份的春雨,则达到两个半月以上。【丁】这一年长江中下游地区5月-7月三个月的雨量,一般都达到800-1000毫米,接近该地区正常年份全年的雨量;部分地区,雨量多达1500-2000毫米,相当于同一地区一年半的雨量,导致洪水泛滥成灾。我们国家地域辽阔,局部洪涝经常发生,但它们的持续时间不长,洪水退去比较快,影响范围也比较小。象1954年这样,阴雨时间达到二个多月之久,造成长江流域全流域性洪水的现象,是极为罕见的。这种罕见的大水、常常是与异常梅雨联系在一起的。像1998年的大水,也是特别长的梅雨所造成的。(5)倒黄梅:有些年份,长江中下游地区黄梅天似乎已经过去,天气转晴,温度升高,出现盛夏的特征。可是,几天以后,又重新出现闷热潮湿的雷雨、阵雨天气,并且维持相当一段时期。这种情况就好象黄梅天在走回头路,重返长江中下游,所以称为"倒黄梅"。它并不一定在小暑日打雷以后出现。一般说来,"倒黄梅"维持的时间不长,短则一周左右,长则十天半月。但是在"倒黄梅"期间,由于多雷雨阵雨,雨量往往相当集中,这是需要注意的。由于"倒黄梅"属于梅雨的一种,它在结束之后,通常都转为晴热的天气。
(选自科普网)
下面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梅雨是盛夏到来之后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北移过程中在长江流域停滞的气候现象。
B.正常梅雨雨期长20-30天,雨量在200-400毫米之间,占总数的一半。
C.1954年长江流域爆发全流域性洪水,是异常梅雨造成的。
D.“倒黄梅”维持的时间短,雷雨阵雨多,雨量相当集中,一定在小暑日打雷以后出现。

下列对说明方法使用的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甲句举例说明了梅雨开始和结束的早晚、梅雨的强弱等,存在差异性。
B.乙句引用农谚,说明了在5月底6月初早梅雨开始之后,气温还比较低。
C.丙句通过迟梅雨与早梅雨的比较,说明了迟梅雨的特点。
D.丁句用数据说话,说明了特长梅雨维持的时间特别长。

请结合全文,分点概括梅雨的特点。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蝙蝠与军事  王仁国  张文详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法西斯盟国的军事家们曾制造了一种奇特的小型燃烧弹,这种炸弹重量约为蝙蝠体重的3倍。同时制造了蝙蝠投掷器。盟国的军事家们设想在夜间让飞机飞入敌上空进行一次奇特的空袭,把小型燃烧弹固定在蝙蝠身上,到了敌区城市的上空,用降落伞将蝙蝠投掷器空投下来,于是,几千只蝙蝠便可像“活燃烧弹”一样,命中相当大范围内的目标,烧毁敌区大量的建筑物。
②为什么选用蝙蝠作为携带燃烧弹的“敢死队员”呢?这是因为蝙蝠具有在漆黑的夜间穿梭飞行的奇特本领。
③其实,蝙蝠是用耳朵来“看”东西的。原来,蝙蝠耳是利用超声波回声定位术来感知物体的存在的。通常人只能听见每秒钟振动16次~2万次的声波,超过每秒2万次的振动,人耳是听不见的,故叫做超声波。但是,蝙蝠和其他一些动物却能听见超声波。蝙蝠利用它特有喉头产生很强的超声波,并通过嘴巴和鼻孔向外发射。超声波遇到物体后,可像光波一样被反射回来,射回的声波用耳朵接受。蝙蝠的耳朵很大,内耳特别发达,能在一秒内接受和分辨250组回声,而且分辨率很高。蝙蝠根据回声来判断物体的种类、大小和距离,以区别是食物、敌人还是障碍物。它的回声定位术还有很高的抗干扰能力,一个岩洞里常常有几万至上亿只蝙蝠聚居,当它们飞离或返回洞穴时,都要发出呼叫声,这成千上万的呼叫声和洞壁的回声交织在一起,却能互不干扰,这种分辨率和抗干扰能力是任何人造声纳系统都望尘莫及的。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节)
请解说本文第①段的作用。
答:                  
依据文章第③段内容,具体说说下面材料介绍的超声波测距仪是仿蝙蝠的什么功能制作的?
对蝙蝠最感兴趣的是反潜艇专家。二战中,为了对付德国的潜水艇,英、美等国海军发明了一种水听器,把它装在军舰上,通过收听水下潜艇的螺旋桨声来发现潜艇。但是当军舰航行时,它本身的螺旋桨声响很大,水听器只能听到自己船上螺旋桨的声音。为了避免这种干扰,经过长期摸索,人们发明了声纳,即超声波测距仪,就可以迅速算出敌潜艇的位置了。
答: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让我告诉你,垃圾食品有多“坏”
① “垃圾食品”是一类能量含量极高,而其他营养素相对缺乏的食物。也就是说,它们只能给人提供过多的能量,冠以“垃圾”二字,就是用来提示大家,这些食品食之无益,应当尽量少吃。其实在传统的中国饮食中,真正算作“垃圾”食品的并不多,而如今受到很多年轻消费者青睐的洋快餐却大多与“垃圾食品”挂钩。比如炸鸡、炸薯条,巧克力奶昔,培根芝士汉堡等,无一例外都是能量极高的食物。
②“垃圾食品”的危害在于“三高三低”,也就是高能量、高脂肪、高蛋白质,低维生素、低膳食纤维、低矿物元素。其中“三低”只不过是说它们对健康没什么益处,“三高”却实实在在会给人带来危害。特别是高脂肪,在提供给食物香醇口味的同时,大大提高了食物的能量密度,消费者吃同样多的食物会摄入更多的热量。如果每天摄入的热量都过高而消耗不掉的话,引起的最大问题就是肥胖。美国一项调查显示,全美四分之一以上的成年人受到肥胖困扰,相信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肥胖者要归咎于这类“垃圾快餐”。以一个轻体力劳动者为例,每天需要的能量是2100千卡左右,而一块炸鸡就能占到热量的三分之一。此外,奶昔和巧克力的能量含量也不低。试想,一餐饭里吃掉一个大汉堡、一杯奶昔、一包薯条,再喝掉一大杯可乐,所摄入的能量恐怕已经超过了一整天所需要的量。要是没有充足的运动,过多的能量消耗不掉,只能转化为脂肪点缀于腰问和臀部。
③其实,洋快餐也并非“洪水猛兽”,正如许多营养专家所说,没有十全十美的食物,也没有一无是处的食物,关键在于如何食用。这一类快餐食品的缺点就在于能量含量极高,对于普通人来说远远超标,但对于日常能量消耗极大的人来说,却是一种很好的补充能量的食物。比如北京奥运会上力摘八金的菲尔普斯,每天都有高强度的训练和比赛,其能量消耗是非常惊人的,因此他的饮食必须以高能量膳食为主。对于他而言,这些快餐就不再是“垃圾食品”,反而成了宝贝。当然,我们一般人决不会达到菲尔普斯那样的活动量,每天的能量需求是有限的。所以,在快餐店大快朵颐前不妨想一想, 自己是否为这餐饭付出了足够的运动量。但也不必过于担心,偶尔一餐饭能量超标并不会立刻产生有害作用,只要适当减少其他食物的摄入,加大活动量,就能把垃圾食物带来的危害大大降低。况且尝试一下外国餐饮风味也是非常新鲜有趣的,只是不要常吃即可。
读完本文后,说说垃圾食品究竟坏在哪里。(3分)
 
文章介绍垃圾食品的解说思路是:①                             ②垃圾食品的危害 ③                                     文章中运用了                     等说明方法。
分析第③段带点词语“洪水猛兽”的表达效果。
 
垃圾食品正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请拟写一条宣传语,给人们一个温馨提示吧。(2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语文说明对象现代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