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初中语文试题 / 文言虚词
初中语文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下列各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仲,弗之。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途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项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候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祖莹字元珍,范阳道人也。莹年八岁能诵《诗》《书》,十ニ为中书学生,好学耽书,以昼继夜,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常密于灰中藏火,驱逐童什,父母寝睡之后,然火读书,以衣被蔽塞窗户,恐漏光明,为家人所觉。由是声誉甚盛,内外亲属呼为"圣小儿"。尤好属文,中书监高允每叹曰:"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

(选自《北史・列传第三十五)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又患无硕师名人与 ·    

· 疑质理    

· 学眈书    

④由是声誉甚 ·    

(2)下面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十二 · 中书学生

不足 · 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B.以衣被蔽塞窗 ·

月色入 · (《记承天寺夜游》)

C.尤好 ·

· 引凄异(《三峡》)

D.父母寝睡 ·

· 不以其道(《马说》)

(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②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             

(4)【乙】文中写祖莹父母、亲属和中书监对祖莹的态度和看法,其作用是什么?

(5)【甲】【乙】两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来源:2018年辽宁省营口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题目。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龙井 题名记

秦观

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龙井有辨才 大师,以书邀余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 ,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是夕,天宇开霁 ,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选自张岱《西湖梦寻》)

【注释】①龙井:在今浙江杭州市西风篁岭上,原指山泉。②辨才:法号元静,和下文的参寥,也是苏轼的朋友。③篮舆:竹轿。④霁:雨过天晴。

(1)解释下列加点词。

无与为乐者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出郭         

④以不时至,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念无与为乐

霸上、棘门军(《周亚夫军细柳》)

B.相与步 中庭

刻唐贤今人诗赋 其上(《岳阳楼记》)

C. 书邀余入山

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D.从参寥策杖并湖

由是则生 有不用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4)两文都写到了月夜美景,但要表达的情感不一致,请你简要分析。

来源:2021年甘肃省武威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乙】

       见足下题字,以为是必磊落人也。如是已逾年,恨未识足下面耳。庭坚少孤,窘于衣食,虽早知从先生长者学问,而偏亲白发,不得已而从仕。故少之日得学之功十五,而从仕之日得学之功十三,所以衰懦不进,至今落诸公之后也。窃观足下天资超迈,有亲以为之依归,春秋未三十若刻意于德义经术当不止此耳。非敢谓足下今日所有不足以豪于众贤之间,但为未及古人,故为足下惜此日力耳。

(节选自《黄庭坚集•答李几仲书》,有删改)

【注释】①足下:敬称,您。②偏亲:黄庭坚父亲早亡,而母亲在世,故称偏亲。③日力:岁月。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窘于衣食

皆以美于徐公

B.故少之日得学之功十五

公问其故

C.而从仕之日得学之功十三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D.有亲以为之依归

吾谁与归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见足下题字,以为是必磊落人也。

②如是已逾年,恨未识足下面耳。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春 秋 未 三 十 若 刻 意 于 德 义 经 术 当 不 止 此 耳。

(4)【甲】【乙】两文都出自文学前辈写给年轻人的文字。依据选文回答问题。

①【甲】文表现了宋濂怎样的优秀品质?(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②【乙】文中黄庭坚指出李几仲在学业上的差距是  ,对他提出的希望是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来源:2018年辽宁省沈阳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甲】【乙】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甲】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鄣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雍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国语•召公谏厉王止谤》节选)

【注释】①弭(mǐ):消除。②鄣(zhàng):阻塞。③壅:堵塞。④彘(zhì):晋地名,在今山西省霍县。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时时面间进  

②期年之后  

③厉王虐  

④国人谤王  

(2)选出下列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  

A.能谤讥于市朝

受任于败军之际

B.门庭若市

愿为市鞍马

C.乃不敢言

若无兴德之言

D.于是国人莫敢出言

问今是何世

(3)翻译文中的画线句子。

①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②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4)【甲】文中邹忌以家比国,劝谏齐威王;【乙】文中召公用“    ”(请用原文语句作答)形象地说明广开言路的重要性。

(5)【乙】文中周厉王的做法,带给你什么启示?

来源:2018年辽宁省锦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或上言秦府(秦王李世民官府)旧兵,宜尽除武职,追入宿卫。上谓之曰:"朕以天下为家,惟贤是与,岂旧兵之外皆无可信者乎!汝之此意,非所以广朕德于天下也。"

上谓公卿曰:" 昔禹凿山治水而民无谤 (dú,怨言)者,与人同利故也。秦始皇营宫室而民怨叛者,病人以利己故也。 夫靡丽珍奇,固人之所欲,若纵之不已,则危亡立至。朕欲营一殿,材用已具,鉴秦而止。王公已下,宜体朕此意。"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素朴,衣无锦绣,公私富给。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八》)

(1)下列与"则危亡立至"中"则"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欲速则不达

(2)"除"在《古代汉语词典》中的义项主要有:①台阶;②任命;③清除;④算法的一种。请结合本段内容,选出"尽除武职"中"除"的义项并说明理由。

(3)文中画横线句子运用的论证方法有          

(4)从选文看,唐太宗有哪两个可贵之处?

来源:2021年山东省德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二十六日。发大溪口,入瞿唐峡。两壁对耸,上入霄汉,其平如削成。仰视天如匹练然。水已落,峡中平如油盎。过圣姥泉,盖石上一罅,人大呼于旁则泉出,屡呼则屡出。晚至瞿唐关,唐故夔州,与白帝城相连。关西门正对灔澦堆。堆,碎石积成,出水数十丈。土人云:“方夏秋水涨时,水又高於堆数十丈。”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注]①油盎:油瓶。②罅:裂缝。③灔澦堆:在瞿塘峡口,是江心突出的巨石。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沿溯阻绝

沿:

       

②不以疾也

疾:

       

③发大溪口

发:

       

④仰视天如匹练然

如……然: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人大呼于旁则泉出,屡呼则屡出。

(3)[乙]文段写出了江水相对于灔澦堆在不同季节水位的高低变化:作者到瞿塘关时,       ;等到夏秋水涨时,       

(4)[甲][乙]两个文段都描写了三峡的山,画线句子分别突出了山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来源:2021年安徽省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靖郭君将城薛,客多以谏。靖郭君谓谒者无为客通。齐人有请者曰:“臣请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请烹。”靖郭君因见之。客趋而进曰:“海大鱼。”因反走。君曰:“客有于此。”客曰:“臣不敢以死为戏。”君曰:“亡,更言之。”对曰:“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得意焉。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阴,奚以薛为?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之无益也。”君曰:“善。”乃辍城薛。

(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城:修筑城墙。②谒者。主管传达通报的小吏。③亡:不。这里指(我)不罪你。④阴:通“荫”,庇护。

(1)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A.皆以美于徐公

客有于此

B.闻寡人之耳者

君不闻大鱼乎

C.虽欲言,无可进者

虽隆薛之城到于天

D.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请郭君谓谒者无为客通

(2)将选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②鄙臣不敢以死为戏。

(3)【甲】文中齐王强国的原因有哪些?

(4)邹忌和齐客分别是针对什么问题劝谏的?他们共同采用了怎样的劝谏方式?

来源:2018年辽宁省抚顺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陶后鲜有闻  

②濯清涟而不妖  

(2)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水陆草木之花”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B.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D.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4)莲的形象寄寓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

来源:2018年辽宁省朝阳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鸟喧蛙噪,江上阻风,水漫阡陌,遇此等不顺遂之事,本当烦忧。但换个角度,换种心情,或许心境会有所不同,观此三则短文,当有所悟。

【甲】山鸟每至五更,喧起五次,谓□报更。盖山中真率漏声 也。余忆曩 居小昆山下,时梅雨初霁,座客飞觞,适闻庭蛙,请以节饮 .因题联云:"花枝送客蛙催鼓,竹籁喧林______。"可谓山史实录。

﹣﹣陈继儒《岩幽栖事》

【乙】儿子从未远出,初应省试,不能不一往。阻风沙漫洲 ,舳舻相接 ,郡中宋氏叔侄,移船头就柳阴,棋□其下。崇友拉予看荷花,夕阳反照,荷净花明,萧疏四五人,科头 握蕉扇,委影池塘,若绘江上阻风图。 二景绝佳。

﹣﹣龚炜《巢林笔谈》

【丙】 行四五里见西北云起少顷雪电交作大雨如注。行至总铺,雨愈甚;遍叩逆旅主人门,皆不应。于昏黑中寻一草棚,暂避其下。雨止则天已明矣,道路皆水,弥漫不辨阡陌。私叹水利不修,天下无由治也。 苟得良有司,亦足治其一邑。惜无有□此为念者。仰观云气甚佳:或如人,或如狮,如怪石,倏忽万状。余尝谓看云宜夕阳,宜雨后,不知日出时看云亦佳也。

﹣﹣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释】①漏声:钟声。漏,古代滴水计时的仪器。②曩(nǎng):从前。③节饮:(按蛙鸣的)节拍饮酒。④沙漫洲:地名。⑤舳舻(zhú lú)相接:船只首尾衔接。⑥科头:不戴冠帽,裸露头髻。

(1)请结合语境,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阡陌   

  

(2)请将"以""之""于"三个文言虚词准确还原到文中的方框内。

A.谓   报更

B.棋   其下

C.惜无有   此为念者

(3)请用"/"为【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行四五里见西北云起少顷雷电交作大雨如注

(4)请翻译【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苟得良有司,亦足治其一邑。

(5)请在【甲】文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将对联补充完整。

(6)【乙】文中"二景"指的是哪两个场景?请用两个四字词语概括。

(7)闻鸟、蛙之聒噪,因风、雨而受阻,遇此等烦忧之事,当以何种心态来面对?请以三则材料中任意一则为例说说你的看法。

(8)积累链接:请写出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作者身处困境仍心怀天下的句子。

来源:2020年湖北省宜昌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资治通鉴》两则

江左夷吾

    奔琅琊王睿,睿以为军谘祭酒。前骑都尉谯国桓彝亦避乱过江,见睿微弱,谓曰:“我以中州多故来此求全而单弱如此将何以济!”既而见王导,共论世事,退,谓曰:“向见管夷吾,无复忧矣!”

新亭对泣

    诸名士相与登新亭游宴,周一中坐叹曰:“风景不殊,举目有江河之异!”因相视流涕。王导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对泣邪!”众皆收泪谢之。

【注释】①周:两晋时大臣、名士,下文的琅琊王睿指司马睿,东晋元帝。恒彝是谯国人,曾任骑都尉,两晋大臣。王导,元帝即位后任丞相。

②避乱过江:西晋灭亡,王室渡江流亡江左(今南京一带)。

③新亭:故址在今南京市东南。

④戮:通“勠”,并力,勉力。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见睿微弱,谓曰  

②因相视流涕  

③王导愀然变色曰  

④众皆收泪谢之  

(2)选出与“众皆收泪谢之”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  

A.其邻人之父亦云(《智子疑邻》)

B.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C.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D.将军岂愿见之乎?(《隆中对》)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曲句子的意思。

风景不殊,举目有江河之异?

(4)给文中划横线部分断句。(用\断三处)

济!

(5)王导是个怎样的人?结合两则短文,简要分析。

(6)结合资治通鉴两则的相关内容,阅读陆游的《迫感往事》.联系全诗,品析划线句子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迫感往事

宋 陆游

诸公可叹善谋身,误国当时岂一秦

不忘夷吾出江左,新亭对泣亦无人。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南宋嘉泰元年,诗人当时七十多岁。②秦:指秦桧,主张议和投降。

来源:2017年浙江省绍兴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资治通鉴》两则

江左夷吾

奔琅琊王睿,睿以为军谘祭酒。前骑都尉谯国桓彝亦避乱过江 ,见睿微弱,谓曰:" 我以中州多故来此求全而单弱如此将何以济!"既而见王导,共论世事,退,谓曰:"向见管夷吾,无复忧矣!"

新亭对泣

诸名士相与登新亭 游宴,周一中坐叹曰:" 风景不殊,举目有江河之异!"因相视流涕。王导愀然变色曰:"当共戮 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对泣邪!"众皆收泪谢之。

【注释】①周:两晋时大臣、名士,下文的琅琊王睿指司马睿,东晋元帝。恒彝是谯国人,曾任骑都尉,两晋大臣。王导,元帝即位后任丞相。

②避乱过江:西晋灭亡,王室渡江流亡江左(今南京一带)。

③新亭:故址在今南京市东南。

④戮:通"勠",并力,勉力。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见睿微弱, ·   

②因相视流 ·   

③王导愀然变 ·   

④众皆收泪 ·   

(2)选出与"众皆收泪谢之"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   

A.其邻人之父亦云(《智子疑邻》)

B.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C.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D.将军岂愿见之乎?(《隆中对》)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曲句子的意思。

风景不殊,举目有江河之异?

(4)给文中划横线部分断句。(用\断三处)

济!

(5)王导是个怎样的人?结合两则短文,简要分析。

(6)结合资治通鉴两则的相关内容,阅读陆游的《迫感往事》.联系全诗,品析划线句子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迫感往事

宋 陆游

诸公可叹善谋身,误国当时岂一秦

不忘夷吾出江左,新亭对泣亦无人。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南宋嘉泰元年,诗人当时七十多岁。②秦:指秦桧,主张议和投降。

来源:2017年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甲]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国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选自《庄子》二则)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义或用法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表承接)

B.去以六月息者也(凭借)

C.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在)

D.子之不知鱼之乐(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说理,想象雄奇瑰丽,是《庄子》的特色。

B.甲文中的大鹏具有硕大无比、志存高远的特点,大鹏这一形象对后世影响深远。

C.甲文先写大鹏迁徙南冥的气势,再写北冥之鱼由鲲到鹏的变化,最后写作者仰观苍天,拟想大鹏俯瞰大地。

D.乙文记叙了庄子与惠子在濠水桥上游玩时进行的一场关于"鱼之乐"的辩论。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来源:2021年四川省凉山州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古文阅读。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

【乙】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 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节选自《孟子》

注:①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②餍:音yàn,饱,满足。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所识穷乏者 我与       

尔而与之       

③万钟于我何    

为后义而先利       

(2)下列选项中"之"字用法和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万乘之国

A.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C.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D.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②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4)给下列句子断句。(限5处)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5)结合甲乙选文内容,请简要说明孟子在文中的主张。

来源:2021年湖南省邵阳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鸣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

      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 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软之疏之曲, 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瘾明告鬻 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选自龚自珍《病梅馆记》)

【注释】①斫:(zhuó),砍削,②鬻:yù,卖。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养)

以欹为美,正则无景(倾斜)

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普通)

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约束)

C.策之不以其道(用马鞭驱赶)

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使……成为病态)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沟通)

遏其生气(抑制)

(2)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故虽有名马(连词,即使)

B.是马也(代词,这,这样)

C.其真无马邪?(代词,它,指天下)

D.梅以曲为美(介词,凭借)

(3)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乙两文虽然文体不同,但都直接批判了统治者肆意摧残人才的社会现实。

B.甲、乙两文都使用了比喻的手法,甲文用"千里马"来比喻杰出人才,而乙文则用"病梅"来比喻因受摧残而性格扭曲的统治阶级御用人才。

C.甲文揭示了"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D.乙文揭示了梅被摧残的根本原因是"文人画士孤癖之瘾"。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

来源:2020年湖北省荆门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秋于敬亭送从侄耑游庐山序

[唐]李白

余小时,大人令诵《子虚赋》 ,私心慕之。及长,南游云梦,览七泽 之壮观。

初,嘉兴季父谪长沙西还,时余拜见,预饮林下。耑乃稚子嬉游在旁今来有成郁负秀气。吾衰久矣,见尔慰心,申悲道旧,破涕为笑。

方告我远涉,西登香炉 .长山横蹙,九江却转。瀑布天落,半与银河争流,腾虹奔电,潈射万壑。此宇宙之奇诡也。其上有方湖、石井,不可得而窥焉。

羡君此行,抚鹤长啸。恨丹液未就,白龙来迟 ,使秦人着鞭,先往桃花之水。孤负 夙愿,惭归名山;终期后来,携手五岳。

(选自《李太白全集》)

【注释】①从侄:堂侄。耑:即李耑,李白的堂侄。 ②《子虚赋》:汉代司马相如代表作,其中描写了云梦的壮美景象。 ③七泽:传说楚国古有七个水泽。云梦:属"七泽"之一。 ④香炉:庐山香炉峰。 ⑤丹液:传说中的金丹,服用后可成仙。白龙:传说中仙人的坐骑。 ⑥孤负:辜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 · 长,南游云梦

· 鲁肃过寻阳

B.破 · 为笑

临表 · 零,不知所言

C. · 告我远涉,西登香炉

· 七百里,高万仞

D.恨丹液未 ·

自是指物作诗立 ·

(2)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私心慕之",是说作者小时候被《子虚赋》中所描写的云梦景象深深打动。

B."此宇宙之奇诡也"。包含着作者对前文所描写的庐山壮丽景象的惊叹与赞美。

C."不可得而窥焉",暗含着作者对未能前往"方湖、石井"游赏的遗憾之情。

D."终期后来,携手五岳",是说作者终自己一生,也没有机会和李耑一起去游访名山了。

(3)用"/"给第二段画线文字断句。(限断三处)耑 乃   稚   子 嬉   游 在 旁   今   来   有 成 郁   负 秀 气

(4)上文与《送东阳马生序》都是临别赠言。请结合文章内容,分别写出李白和宋濂对后辈寄予了怎样的希望。

来源:2017年浙江省湖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语文文言虚词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