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初中语文试题 / 文言翻译
初中语文

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华佗治病
陈寿
佗行道,见一人病咽塞,嗜食不得下,家人车载欲往就医。佗闻其呻吟,驻车前视。之曰:“向来道边有卖饼家蒜齑大酢,从取三升饮,病自当去。”即如佗言,立吐蛇一枚,县车边,欲佗。佗尚未还,小儿戏门前。逆见,自相谓曰:“似逢我公,车边病是也。”疾者前入坐,见佗北壁县此蛇辈约以十数。
有一郡守病,佗为其人盛怒则差,乃多受货而不加治,无何弃,留书骂之。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郡守子知之,使勿逐。守瞋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            
(选自《三国志》)
[注释]①华佗:东汉末医学家,是“建安三神医”之一,医术高明。②蒜齑大酢:齑(jī):捣碎
的姜、蒜、韭菜等。酢,同“醋”。③蛇:这里指一种寄生虫。④县:同“悬”,悬挂。⑤差:这里指差
不多就能好。⑥使:使者。⑦瞋:同“嗔”。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之曰                                     (2)欲          
(3)无何弃去                                  (4)使勿逐      
下列加点的虚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嗜食不得下鸣之不能通其意(《马说》)
B.从取三升饮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
C.佗为其人盛怒则差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D.乃多受货而不加治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守瞋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记承天寺夜游》)。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华佗采用了哪些方法让郡守“瞋恚吐血而愈”的?(用自己的话回答)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古文阅读】
义猴之墓
某山隅有一老圃,早失偶,惟一女远适他乡。猎者怜其孤,赠以猴。老者爱如赤子,每出必从,不链不掣,而不离不逸。如是者五年。一日,老者暴卒,猴掩门,奔其姐,泪如雨。曰:“父死乎?”颔之,乃俱归。老者家徒壁立,无以为葬,猴遍哭于乡,乡人乃资而掩。姐引之去,猴揖谢之,仍牢守故宅,撷果自食。每逢五必哭祭,似念老父养之五年,哀伤殊甚。未三月而僵卧坟间。乡人怜之,乃葬于老者之侧。勒石其上,曰:“义猴之墓”。
(节选自《杏林集》)
【注释】①隅:角落。②圃:种园子的人。③适:女子出嫁。④掣:牵。⑤逸:逃跑。⑥颔:点头。
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某山隅有一/老圃 B.惟一女远适/他乡
C.每逢五必哭/祭 D.未三月/而僵卧坟间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如是者五年                  (2)老者家壁立      
(3)姐之去                    (4)仍牢守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乡人怜之,乃葬于老者之侧。
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有哪些细节体现了义猴之“义”?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商於子家贫,无犊以耕,乃牵一大豕驾之而东。大豕不肯就轭,既就复解,终日不能破一畦。宁毋先生过而尤之曰:“子过矣!耕当以牛,以其力之巨能起块也,蹄之坚能陷淖也。豕纵大,安能耕耶?”商於子怒而弗应。宁毋先生曰:“今子以之代耕,不几颠之倒之乎?吾悯而诏子,子乃反怒而弗答,何也?”商於子曰:“子以予颠之倒之,予亦以子倒之颠之。吾岂不知服田必以牛,亦犹牧吾民者必以贤。不以牛,虽不得田,其害小;不以贤,则天下受祸,其害大。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宁毋先生顾谓弟子曰:“是盖有激者。”
【注】①豕:猪。 ②轭:牛拉东西时架在颈上的曲木。 ③服田:驾牲口耕田。 ④有激者:(心中)有不平之气的人。
下列句中的“以”与“服田必以牛”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B.何不试之以足
C.威天下不以兵戈之利 D.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下列对文段分析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商於子尽管家贫,但他想尽办法劳作谋生,遇到取笑的人当然是“怒而弗应”。
B.本文寓意深刻,借宁毋的口吻,批评了当时一些“有激者”的错误做法。
C.本文作者借古讽今,讽刺了治理国家不用贤人的社会现实。
D.这篇寓言形象生动,寓意深刻,告诉读者要善于接受别人的批评与建议,不能固执己见。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子矣             ②吾悯而
③子反怒而弗答      ④吾不知服田必以牛
翻译下列句子。
⑴子以予颠之倒之,予亦以子倒之颠之。
⑵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鹦鹉噪虎
女几之山,鹊所巢,有虎出于朴簌①,鹊集而噪之。鹦鹉闻之,亦集而噪。寒鸦见而问之曰:“虎行地者也,其如子何哉,而噪之也?”鹊曰:“是啸而生风,吾畏其颠吾巢,故噪而去之。”问于鹦鹉,鹦鹉无以对。寒鸦笑曰:“鹊之巢木末②也,畏风故忌虎,尔穴居者也,何以噪为?”                         (注释:①朴簌:小树。②木末:树梢)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虎行地者也 行:            (2)鹦鹉无以对  对: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鹦鹉闻之,亦集而噪。                                                     
鹊“集而噪之”的原因是:                                                      
。(用原文语句回答)
这是一则寓言,请写出寓意。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将文言文阅读中划横线的句子和教材上学过的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范仲淹《岳阳楼记》,2分)
(2)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虽子之仇,无异词也。
(2) 子不以人所共信者传先人。
(3) 而先生独能以一刀圭活之,仆所以心折而信以为不朽之人也。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下列加粗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  )
A会宾客大宴(举行宴会) 众宾团坐(同“座”)
B众妙毕备(名词,妙处) 妇抚儿乳(名词作动词,喂奶)
C宾客意少舒(伸展,放松) 群响毕绝(消失)
D两股战战(大腿)  几欲先走(逃跑)
下列加粗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   )
A既而儿醒(不久,紧接着) 当是时(这时候)
B稍稍正坐(渐渐)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其中夹杂)
C妇拍而呜之(并列连词) 力拉崩倒(用力拉拽)
D于厅事之东北角(结构助词,的) 撤屏视之(代词,指屏障里面)
对课文的理解,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运用反衬,以声衬静,加重了一家四口由醒复睡后的静谧气氛,为下文即将表现的大火蓄势,也加大了故事情节的曲折与波澜。
B.结尾又用“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结构上与第一段照应,并以道具之简单,反衬出口技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C.“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这是写听众的反应,他们如临火灾现场一样,虽然很害怕,但仍然能把持自己,所以急于要逃离现场。
D.全文围绕“善”字展开,抓住表演者和观众两个方面,通过正面描写直接表现其高超技艺,并通过写听众的反应来烘托。

翻译下列句子
1、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2、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10分)
宗泽,字汝霖,婺州义乌人。泽自幼豪爽有大志。
靖康元年,命知磁州。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托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就道,从羸卒十余人。泽至,始为固守不移之计。上嘉之,除河北义兵都总管。
二年正月,泽至开德,十三战皆捷。
泽兵进至卫南将孤兵寡,不深入不能成功。先驱云前有敌营,泽挥众直前与战,败之。转战而东,敌益生兵至,王孝忠战死,前后皆敌垒。泽下令曰:“今日进退等死,不可不从死中求生。”士卒知必死,无不一当百,斩首数千级。金人大败,退却数十余里。
泽前后请上还京二十余奏,每为潜善等所抑,忧愤成疾,疽发于背。泽叹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翌日,风雨昼晦。泽无一语及家事,但连呼“过河”者三而薨
【注释】①婺()ù)州:今浙江金华。②靖康:宋钦宗年号。③磁州:今河北磁县。④率:都。⑤羸(léi)卒:瘦弱的士兵。⑥开德:令河南濮阳,即演渊。⑦卫南:今河南濮阳西南。⑧生兵:指生力军。⑨潜善:人名,即黄潜善。⑩薨(hōng):死亡。
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泽自幼豪爽有大志

A.泽/自幼豪爽有大志 B.泽自/幼豪爽有大志
C.泽自幼/豪爽有大志 D.泽自幼豪爽/有大志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即日单就道(       )  (2)将孤兵寡(          )
说说“今日进退等死,不可不从死中求生”的意思。
宗泽为什么会“忧愤成疾,疽发于背”?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通读全文,根据你的理解,谈谈对宗泽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 (2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后面问题。
越王苦会稽之耻,欲深得民心,以致必死于吴,身不安枕席,口不甘厚味,目不视靡曼,耳不听钟鼓。三年苦心劳力,焦唇干肺,内亲群臣,下养百姓,以来其心。有甘肥,不足分,弗敢食;有酒,流之江,与民同之。身亲耕而食,妻亲织而衣。味禁珍,衣禁袭,色禁二。时出行路,从车载食,以视孤寡老弱之溃病困穷颜色愁悴不赡者,必身自食之。
于是异日果与吴战于五湖,吴师大败。遂大围王宫,城门不守。禽夫差,戮吴相,残吴二年而霸,此先顺民心也。                   (《吕氏春秋•顺民》有删节)
【注释】①靡曼:美色。②来:招徕,凝聚。③袭:袭为双重衣。④禽:同“擒”。
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三年心劳力   (       )          ②亲耕而食(       )
③流之江,与民之(       )          ④必身自之(       )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下养百姓,以来其心

A.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B.以中有足乐者(《送东阳马生序》)
C.太祖常劝以读书(《赵普》) D.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越 王 苦 会 稽 之 耻
翻译下列句子。
(1)于是异日果与吴战于五湖,吴师大败。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结合选文分析越王“禽夫差,戮吴相”主要有哪两方面的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各题。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记》
(乙)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渔人甚异之(异:认为……奇特非凡) B.无论魏晋(无论:不要说)
C.处处志之(志:记住) D.寻病终(寻:不久)

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乃不知有汉乃重修岳阳楼
B.武陵人捕鱼为业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其真无马邪
D.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本在冀州之南

下列选项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A.便要还家。 B.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C.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D.苛政猛于虎。

下面对选文内容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误入桃花源的渔人惊异地看到,这里土地肥美,生活和乐,没有压迫,没有纷争,老幼幸福愉快,人人融洽友好,这完全是中国农耕文明时代“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可以推知,他们感叹的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韶光易逝和逃脱了外界的纷争与祸乱。
C.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了它的似有似无,寻觅而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D.这篇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记叙层次清楚,环环相扣,结构严谨,语言简洁平易,朴实自然。

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首诗的词义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天涯”指很远的地方;“若”和“比”都是“如同”、“好像”的意思。
B.“城阙”这里指京城,当时的京城是长安。
C.“君”在诗中指杜少府;“离别意”,离别的情意;“宦游”指离开家乡出外做官。
D.“岐”同“歧”,“歧路”即“岔路”,指分手的路口。

将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请谈谈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别离情调和作者情感的理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文言文阅读(共10分)
阅读《活版》(节选),完成后面小题。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下列语句中的“为”与“已后典籍皆为板本”中“为”意思相同的是(  )

A.或异二者之为 B.若为佣耕
C.全石以为底 D.以为军咨祭酒

填空
(1)《陈涉世家》“扶苏以数谏故”一句中的“数”是“屡次”的意思,《邹忌讽齐王纳谏》“数月之后”一句中的“数”是“几个”的意思,文中“每一字皆有数印”的“数”的意思是:            
(2)《送东阳马生序》“以中有足乐者”一句中的“以”是“因为”的意思,文中“则以纸帖之”中“以”的意思是: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
下面的文字概括了活板排版的几个步骤,请根据文章内容将几个步骤补全。
第一步先设置铁板,第二步  ① ,第三步把铁范放在铁板上,第四步  ② ,第五步  ③ ,第六步按平板面。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文言文阅读(共10分)
阅读《活板》,完成后面小题。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共2分)
(1)唐人尚未为之        盛:         (2)则纸帖之            为: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共4分)
(1)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2)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
下面是有关“活板”的简介,请根据文章内容将其补充完整(①③空用原文回答,②④空用自己的话回答)(共4分)

活板简介
毕昇发明的活板是我国印刷史上的一次技术革命。其方法是“_①_”,火烧而成。从“每一字为一印”、“每一字有数印”,可见其_②_“活”;从用铁范置铁板上并密布字印,可见其排版“活”;从“_③_”,可见其解决问题的方法“活”。因此,活板的出现使印刷过程变得_④_。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4分)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 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录毕,走送之     走:                  
(2)媵人持汤沃灌   汤:                
(3)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                 
(4)右备容臭       臭:                
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2分)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2分)
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是什么。(3分)
宋濂在求学时。作为现代中学生,你对此有什么看法?(3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①关木匠,名廷福,少与诸匠伍,无所知名。
②予族有佣,病死。佣亦豪族也,啖佣儿为证,以诉于官。廷福方持斧凿为人架屋回,闻之,夜入城。至旦,私呼佣儿饮,携出城可四五里,复与饮。佣儿醉,夜乃卧之破庙中。是日晡,县官讯两家狱,佣家仓促失其儿。县官曰:“若状言有子可证者,今安在?”佣家无以应。县官以为欺己,反得罪。明日佣儿还,事已定,无所用之。知为关廷福所为,予族大德之。里中乃始知有关廷福也。
③里中柞林潭边,有麦田数百亩,初为予家有,有周姓者云是己产,连年构讼。予家厌讼,乃贱其直以与一霍姓者。于是两家大争,麦熟时,周乃觅勇士数十人往刈,周人刀梃备至,颠踣满野。正困苦时,廷福为人伐木回,过见之不平。大怒,持手中斧向之。周人皆走,立杀其魁一人。霍氏惧,知周越诉于官,度廷福且走,己当独罪,乃急呼与饮。既至,霍楔其门,廷福笑曰:“我为公抱不平,杀人至死,罪自我当之,若走,非男子也。”
④周果诉霍于官,不及廷福。县官讯两家狱,廷福从旁出曰:“杀人者关廷福也,周强霍弱,廷福一时见不平,提斧杀之。大丈夫自杀自当,岂以祸及平人,霍氏无罪。”县官壮而怜之,授以意,令以主谋归霍氏。廷福不易辞。县官不得已,定如律。每年讯,上官皆疑之,几经历十余讯,竟不易辞,卒死狱中。
下列句中的“之”与“提斧杀之”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悍吏之来吾乡 B.孰视之 C.辍耕之垄上 D.无案牍之劳形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记叙一个普通木匠路见不平挺身相助,以及自作自当、至死不挠的大丈大行为。
B.关廷福持斧相救以解霍氏之困,而霍氏为求自保,欲借饮酒之名不让关氏离开霍家。
C.关廷福锄强扶弱的义举感动了县官,他本想借关廷福报复私愤,但关廷祸不改供词。
D.每年审查案件,郡府都怀疑此案(有冤情),一共经历了十多次审理,(关廷福)始终不改变供词,最后死在监狱中。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予族大之 ________                    ②乃贱其以与一霍姓者________
廷福且走 ________                    ④以祸及平人 ________
翻译下列句子。
(1) 若状言有子可证者,今安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县官壮而怜之,授以意,令以主谋归霍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甲】文中的“进”是指“ ”,“退”是指“ ”。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语文文言翻译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