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留下初中生活的美好回忆,班级准备将三年初中生活照片制作成班级毕业留念电子相册,请你完成以下题目。
(1)请你为该电子相册拟一个标题。要求不超过12个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2)为了给该电子相册配乐,同学们搜集到两首歌曲。从歌词来看,你认为其中哪一首更合适?请谈谈你的看法。
栀子花开(节选)
栀子花开/so beatutifiul so white/这是个季节/我们将离开/难舍的你/害羞的女孩/就像一阵清香萦绕在我的心怀/栀子花开/如此可爱/挥挥手告别欢乐和无奈/光阴好像/流水飞快/雨夜总将我们的青春灌溉/栀子花开呀开/栀子花开呀开/像晶莹的浪花/盛开在我的心海/栀子花开呀开/栀子花开呀开/像淡淡的青春/纯纯的爱
同桌的你(节选)
明天你是否会想起/昨天你写的日记/明天你是否还惦记/曾经最爱哭的你/老师们都已想不起/猜不出问题的你/我也是偶然翻相片/才想起同桌的你/那时候天总是很蓝/日子总过得太慢/你总说毕业遥遥无期/转眼就各奔东西
我的看法:
(3)该电子相册做好后,你代表班级将相册作为毕业礼物,发送到王老师邮箱,同时发送了一封邮件。下列邮件正文拟写最得体的一项是
A. |
我代表九(1)班把我们班级的毕业留念电子相册惠赠给您,请您查收。 |
B. |
您将非常荣幸地收到我们九(1)班的毕业留念电子相册,请您好好惠存。 |
C. |
我代表九(1)班给您发送了我们班级的毕业留念电子相册,请您务必查收。 |
D. |
我代表九(1)班给您发送了我们班级的毕业留念电子相册,请您查收、惠存。 |
下面是晓峰同学在主题班会上的发言稿,请你仔细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转眼间,三年初中生活____而逝,临别的忧伤油然而生。【甲】回首昨日,我们相聚在这花团锦簇的校园,相识在这____和谐的集体。【乙】师长的谆谆教导,同学的____欢笑犹在耳畔;绿茵场上尽情____挥洒汗水的英姿,自习课上孜孜不倦汲取知识的身影,如在眼前。【丙】 人的一生必然要走过许多"驿站",每个"驿站",不是意味着前一段旅途的结束,又是新征程的开始。 【丁】明日,我们将继续追寻先贤足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前仆后继,逐梦前行,期待在下一个"驿站",能遇见更好的自己。
(1)请用楷体将下列文字正确、规范、美观地书写在田字格内。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依次填入文段横线内的词语读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A.悄然(qiǎo) |
温馨(xīn) |
嬉闹 |
驰骋 |
B.悄然(qiǎo) |
温馨(xīng) |
嬉闹 |
弛骋 |
C.悄然(qiāo) |
温馨(xīng) |
嘻闹 |
弛骋 |
D.悄然(qiāo) |
温馨(xīn) |
嘻闹 |
驰骋 |
(3)文段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油然而生 |
B. |
花团锦簇 |
C. |
孜孜不倦 |
D. |
前仆后继 |
(4)将"而今,我们心头不免涌起缕缕怅惘"一句放入文段,衔接最恰当的是
A. |
【甲】处 |
B. |
【乙】处 |
C. |
【丙】处 |
D. |
【丁】处 |
(5)文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A. |
删去"的一生" |
B. |
改"不是"为"既" |
C. |
改"又是"为"而是" |
D. |
在"又是"前增加"意味着" |
2020年12月2日,《中国新闻》发布:在济南城区内的一处废品回收点内,76岁的钱玉田老人爬上一处近一米高的书堆,弯腰拾起旧书,每一本都翻开看看。在过去的10余年间,他先后从废品回收点内"淘"出3万余本书,并将其中的1万余本捐赠。他还挑到了很多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买下之后,为孩子捐建"爱心书屋"。
网友们对"七旬老人废品站淘书捐赠"纷纷点赞留言,瞬间把这个话题推上了热搜。请你也把想说的话写在下面评论区。100字左右。
综合性学习。
为传承红色文化,展现美好生活,郴州"村晚"活动将在汝城县沙洲村举行。请你作为活动志愿者,参与下列活动。
[拟欢迎语]为欢迎来宾,活动宣传组准备在现场悬挂一条标语,请你代为拟写。
[补写对联]活动资料组正在根据下面两则"链接材料"拟写对联,但对下联末尾三个字把握不准,请你补写完整,便于张贴在"村晚"演出舞台两侧。
链接材料1:
1934年11月,中央红军迫于严峻形势放弃汝城县城,翻过大山向宜章进军,经过汝城县文明乡(当时叫文明司)的沙洲村。11月6日,三位女红军住进农民徐解秀家里,当天晚上四人睡在一起,盖的是她床上的一块烂棉絮和红军的一条被子。第二天临走时,为感谢徐解秀,女红军把她们仅有的一条被子剪了一半送给她。徐解秀后来回忆说:"虽然那时候为了红军留下的半条被子吃了点儿苦,不过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什么叫红军?什么叫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只有一条被子,也要给穷苦人半条的人。"
链接材料2:
2021年1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一芳文件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据头,力争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积极谋划乡村振兴快速发展之路,让百万乡村的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上联:岁月沧桑半条被子铸经典
下联:党恩浩荡百万乡村
[邀请专家]"村晚"民俗展示活动环节需当地民俗研究专家位"会务组委托前往邀请,你对他说:" "。
请结合语境,将"临本","模本"两个词分别填写到相应的括号中。
观古书帖,当澄心定虑,明辨真伪;得结构而不得锋芒者,(A )也;得笔意而不得)位置者,(B )也;笔势不联属,字形如算子者,(集书) 也;形迹虽存,而真彩神气索然者,(双钩)也。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七一"前夕,为向党的生日献礼,向阳中学八(1)班开展以"讴歌时代•红心向党"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1) 【回眸百年--为你而颂】为突出本次活动主题,需要一条宣传标语。请结合主持人的开场白,并根据划线句拟写宣传语的下半句。
百年大党风华正茂恰青春。100年前,中国共产党从嘉兴南湖起航,前赴后继用苦难、拼搏、泪水汇聚成坚不可摧的磅礴力量; 100年后,中国共产党人勇当舵手,扬起复兴民族的风帆,坚守着为共产主义事业不懈奋斗的政治信仰。今天我们欢聚一堂,载歌载舞,讴歌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上句:南湖起航汇聚磅礴力量
下句:
(2) 【唱响心声--为你而歌】走近革命烈士,英雄从未走远。在"配乐诵家书"环节,某同学朗诵襄阳籍烈士毛庭芳的家书,你为他选择最合适的背景音乐是
中国青年决不会任人宰割,头可断,血可流。战死不做亡国奴!这就是我的决心。为了中国人能扬眉吐气自由地生活,何惧流尽最后一滴鲜血!
--毛庭芳家书
备选音乐:A.悠扬的乐曲B.激昂的乐曲C.欢快的乐曲
(3) 【见证历程--为你而赞】山河锦绣,国泰民安,从来都离不开党的正确领导。请综合下面三则材料,用一句话写出你的探究结论。
材料一:截至2020年底,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党的十八大以来,平均每年1000多万人脱贫,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人口脱贫。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体现了伟大的中国力量。
材料二: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加剧蔓延的大背景下,20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迈上百万亿元新台阶,经济总量实现历史性突破。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3%,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材料三:南水北调,这个旨在破解我国水资源分布"北缺南丰"难题的超级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调水工程。东、中线一期主体工程建成通水以来,已累计调水400多亿立方米。日前润泽40多座大中型城市、惠泽人口超1.3亿人。
(4) 【攀登高峰--为你而播】下面是5月15日祝融号火星车抵达火星后发布的一条微博。请把以下内容及时转述给全班同学知晓。
我是祝融号火星车,今天,我搭乘"天问一号探测器"抵达了火星表面,着陆地点位于火星北半球乌托邦平原由部预选区。这一刻,让大家久等了!
根据语境,给下面一段话中加点的字注音。
"飞天"是古老的东方梦想。但是长久以来,它只能流传于神秘的传说里。描绘在岩洞的壁画上,雕刻在苍穹 仰望者的心头。直到新世纪,"飞天"才真正从神话传说到现实生活、从壁画中翩 然跃上九霄。
根据要求完成问题。
【材料1】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落实"五育"并举的指导方针。《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德育、智育、体育、关育和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
【材料2】
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强调:学校可以根据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各学科教学内容需要,组织学生走出校园,体验与平常不同的生活。
基于以上材料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学校准备开展以"走进田间"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为了更好地落实"五育"并举的要求,需要你就本次综合性学习"走进田间"设计一些具体的活动内容。请你从"五育"(德、智、体、美、劳)的不同方面设计出三项具体的活动内容。
(2)在本次综合性学习的动员会上,需要你谈谈中学生"走进田间"的意义。请把你要说的话写在下面。(100~120字)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人们常提出的一个疑问是:中国的稻田里如何走出了袁隆平这样一位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
中国在现在和将来相当长的岁月里,都将是一个农业大国,"民以食为天"的说法自古流传,到了当代,农民出身的毛泽东说,世界上什么事情最大,吃饭的事情最大。五六十年代我国普遍发生的饥馑给袁隆平留下了刻骨明心的(①)。那时在湖南一所偏僻山村农校--湘西雪峰山麓的安江农校任教的青年袁隆平便下定决心,拼尽毕生精力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
他在1960年发现"天然杂交稻株"的往事,(②)要成为世界农业史上的经典事例。那是1960年7月的一天,下课铃声响过之后,袁隆平拍去身上的粉笔灰尘,掖着讲义夹,匆匆来到校园外的早稻试验田。(③)常规法培育出来的早稻常规品种正在勾头撒籽,呈现一派丰收景象。袁隆平把讲义夹放在田埂上,连裤腿都没挽,就走下稻田一行行地观察起来。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这是一株奇特的稻禾,株形优异,穗大粒多,足有十余穗,每穗有壮谷一百六七十粒。袁隆平用布条扎上记号,从此格外精心地照顾这蔸稻禾。收获季节他得到了一把金灿灿的稻种。第二年春天,袁隆平把这些种子播种到试验田里,期待收获有希望的新一代稻种,因为系统选育(从一个群体品种中选择优良的变异单株)是一种主要的育种方法,当时许多优良的稻麦品种都是通过这种方法选育出来的。可是当秧苗发绿长高之后袁隆平发现,它们高的高,矮的矮,成熟得也很不一致,迟的迟,早的早,没有哪一蔸的性状超过它们的前代。一种失望的情绪掠过袁隆平心头,但是对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有着深入研究的袁隆平进而想到,从遗传学的分离规律观点看,纯种水稻品种的第二代是不会有分离的,只有杂种第二代才会出现分离现象。 它的后代今年既然发生分离,可以断定去年发现的性状优异稻株那么是一株"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他返回试验田对那些出现分离的稻株进行研究,高的、矮的、早熟、迟熟……一一做了详尽记录。经过反复统计计算,袁隆平证明,这次发现完全符合孟德尔的分离规律。袁隆平的实践让他发现了真理:既然去年那株"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长势这么好,充分证明水稻也存在明显的杂种优势现象; , , , , 。后面我们将看到,袁隆平对真理的发现,使他(④)地必须向国际知名的权威和他们的权威结论发起挑战,这种挑战之艰难往往使挑战者身心具疲,落荒而去。
(选自高中《语文》,有改动)
材料二
我有着一个梦
埋在泥土中
深信它不同
光给了它希望
雨给了它滋养
它陪种子成长
我有着一个梦
走在田埂上
它同我一般高
我拉着我最亲爱的朋友
坐在稻穗下乘凉
妈妈我来看您了
您看这晚霞洒满小山村
妈妈我陪您说说话
这种子是您亲手种下
在我心里发芽
风吹起稻浪
稻芒划过手掌
稻草在场上堆成垛
谷子迎着阳光
哔啵作响
水田泛出一片橙黄
(选自袁隆平《我有一个梦》)
材料三
" ,遍地英雄下夕烟。"(毛泽东《七律•到韶山》)2016年8月,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到随州调研,他说:"随州的土质好、气候好、水源好、栽培技术一流,是中籼稻最适宜的生长区域,这里的中稻产量高、米质好。"2019年9月,袁隆平院士欣然题词"随州香稻",赋予了随州香稻新的内涵、新的使命。
(选自2021年5月23日《随州日报》)
(1)下列"材料一"中加点字的注音和词语的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①偏僻(pì) |
②挑战(tiăo) |
③敏锐 |
④刻骨明心 |
B.①充分(fèn) |
②田埂(gěng) |
③掠过 |
④鹤立鸡群 |
C.①呈现(chéng) |
②山麓(mí) |
③抚摸 |
④屏气静神 |
D.①撒籽(sǎ) |
②稻穗(suì) |
③详尽 |
④身心具疲 |
(2)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材料一"中"( )"里,恰当的一项是
A.①印象 |
②确定 |
③采纳 |
④不屑置辩 |
B.①影响 |
②注定 |
③采纳 |
④不可避免 |
C.①影响 |
②确定 |
③采用 |
④不屑置辩 |
D.①印象 |
②注定 |
③采用 |
④不可避免 |
(3)"材料一"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A. |
今年它的后代既然发生分离,那么可以断定去年发现的性状优异稻株是一株"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
B. |
今年它的后代虽然发生分离,那么可以断定性状优异稻株是一株去年发现的"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
C. |
今年它的后代既然发生分离,可以断定那么去年发现的性状优厚稻株是一株"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
D. |
虽然今年它的后代发生分离,可以断定那么去年发现的性状优异稻株是一株"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
(4)在"材料一"中" "上依次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①只要探索出其中规律
②既然自然界客观存在"天然杂交稻"
③从而大幅度提高水稻的产量
④也就一定能把这种优势应用到生产上
⑤就一定能培育出人工杂交稻
A. |
①③④②⑤ |
B. |
②④⑤①③ |
C. |
①⑤④②③ |
D. |
②①⑤④③ |
(5)仿写"材料二"中划线的诗句。要求:题材不限,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
(6)根据提示,补写"材料三"横线上的诗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任务。
近日,原本栖息于西双版纳的一群野生亚洲象,经墨江县一路北上,直抵昆明,行程达500余公里。目前,云南省林草局成立现场指挥部,投入大量警力及应急处置人员,出动警车、渣土车及无人机,运用空地联动方式密切跟踪野象,研判迁徙路线,及时发布预警,沿途疏导车辆、疏散村民,并采取柔性围挡、投食诱导等措施,避免野象与人群正面相遇。
(1)劝说:为了确保人象安全,请你拟一条标语,用于悬挂在关键路口,劝返前往高风险区的人员。
(2)应对:野象群进入莲花村田地觅食,村里玉米、大豆、蔬菜大棚遭到大面积踩踏,损失惨重。请你以村委会名义向村民做好解释安抚。
(3)讨论:班上模拟现场指挥部就该事件展开讨论,议题包括应对措施是否得当、用何种方式"劝返"野象、人与动物如何共处等。请你就其中一个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100字左右)
给下面句子中加点字注音。
(1)国有脚综,行步甚有限制,时而 伫 立 睥 睨,目中含有怒火。
(2)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jiān ,南市买pèi 头,北市买长鞭。
请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安顺场以西四百里,峡谷高耸,河流又窄、又深、又急的地方,有条有名的铁索悬桥叫做泸定桥。这是大渡河上西藏以东的最后一个可以过河的地方。当红军到达时,他们发现已有一半的木板被撬走了,在他们面前到河流中心之间只有空铁索。在北岸的桥头堡有个敌军的机枪阵地面对着他们,后面是一师白军据守的阵地。
于是再一次征求志愿人员。红军战士一个个站出来愿意冒生命危险,于是在报名的人中最后选了三十个人。他们身上背了毛瑟枪和手榴弹,马上就爬到沸腾的河流上去了,紧紧地抓住了铁索一步一抓地前进。红军机枪向敌军碉堡开火,子弹都飞迸在桥头堡上。敌军也以机枪回报,狙击手向着在河流上空摇晃地向他们慢慢爬行前进的红军射击。第一个战士中了弹,掉到了下面的急流中,接着又有第二个、第三个……
四川的白军大概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战士-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迷信的四川军队这样嘀咕。
文段是怎样表现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以下各题。
材料一
截至5月23日10时,湖北省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疫苗3008.6611万剂次,其中第一剂次接种2063.7275万人次,占68.6%,第二剂次接种944.9336万人次,占31.4%。
湖北省自2020年12月15日开始对感染和传播风险高的重点人群开展新冠疫苗接种工作。2021年3月25日起,在完成前期重点人群接种的基础上,全面扩大接种人群范围,对18岁以上人员,按照"应接尽接、梯次推进、突出重点、保障安全"的原则推进预防接种工作。4月10日,湖北省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疫苗超过1000万剂次,5月5日超过2000万剂次,新冠疫苗全人群接种率稳步提高。
(摘选自2021年5月24日《学习强国•湖北学习平台》,有删节,记者尚大原洪亚飞)
材料二
①人类第一个对抗传染病的疫苗是用于防治天花的"人痘",是我国首创。
②天花,古称"痘疮",大约汉代传入我国。晋代医药学家葛洪记载了天花的一次暴发:"比岁有病时行,乃发疮头面及身……剧者多死。"在宋代,人们把沾有疤浆的患者衣物给健康儿童穿戴,或将天花愈合后的局部痴皮磨成细粉,让健康儿童吸入鼻孔,这叫做种"人痘"。种过"人痘",天花感染率显著下降。这也是人类有史可考的最早的免疫疗法。
③现代疫苗的发明和使用可追溯到1798年。那一年,英国医生爱德华•詹纳从一名感染牛痘病毒的挤奶工的皮肤病灶里提取样本,然后接种到一男孩身上。这次相对安全且有效的牛痘接种,是公认的现代疫苗使用的开始。19世纪中叶,法国微生物学家路易斯•巴斯德提出"微生物致病理论"后,细菌性病原疫苗开发进入黄金时代;1879年霍乱疫苗诞生,1882年狂犬病疫苗诞生,1927年抗结核病疫苗诞生……
④1949年,美国科学家建立了体外培养人致病病毒的方法。借助该方法,脊髓灰质炎疫苗于1954年研制成功;麻疹疫苗于1961年研制成功。
(摘编自2020年02月25日《科技日报》)
材料三
2020年,由于疫情的影响,从戏剧影视到文学出版,传统文化行业受到了不小的冲击。与此同时,与疫情有关的文化创作渐渐产生,纪录片、纪实摄影、音乐、艺术、诗歌、戏剧等领域都出现了相关作品。这些作品变成了对疫情之下的人们最好的疗愈。
随着疫情在全球暴发,人类的文化和思想迎来了变革和动荡的关口。历史学家许倬云说,这种不安定和连连死亡的消息,"使大家对于自己正在建立的世界产生怀疑,觉得应该另外有更好的替代品"。东汉末年瘟疫前后,正是佛教思想输入中国最旺的时候。因此他认为,瘟疫不仅会带来经济上的冲击,更会造成极大的思想冲击。
西方思想界围绕疫情及各国政府应对模式发生了激烈的争鸣。美国左翼知识分子乔姆斯基警告,新冠病毒"最令人震惊,最残酷的一面,就是使用制裁,最大限度地增加痛苦,而且这完全是有意识的行为"。意大利学者阿甘认为一切的公共信条和信念都在崩塌,人们不再相信一切,他认为紧急状态结束后,人类无法重返从前的生活。
我们期盼更多的文化产品对疫情之下的人类文明有所反思,这一切还有待时间的催化。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帕慕克认为,许多有关瘟疫和传染病的文学作品把当权者的疏忽、无能或自私呈现为民众愤怒的唯一根源。然而,像笛福和加缪这样最杰出的作家,能够让读者瞥见愤怒浪潮之下还有着政治之外的东西,它根源于人类境况的本质。
(摘编自《南方周末》2021年1月21日《不会忘记,不要忘记》李慕琰)
(1)下列为材料一拟写的新闻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湖北新冠疫苗全人群接种率稳步提高 |
B. |
湖北新冠疫苗接种超过3000万剂次 |
C. |
湖北新冠疫苗最新接种率接近七成 |
D. |
湖北新冠疫苗预防接种工作顺利推进 |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 |
我国晋代医药学家葛洪研制出人类第一个对抗传染病疫苗。 |
B. |
路易斯•巴斯德的"微生物致病理论",为现代疫苗开发提供了方法指导。 |
C. |
本则材料第②段运用了举例子、下定义、引资料的说明方法。 |
D. |
人类疫苗研发经历了古代疫苗研发时期、现代疫苗体内培养研发时期、现代疫苗体外培养研发时期三个历史阶段。 |
(3)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疫情对文化产业造成不小冲击,但文化创作也因此全面恢复。 |
B. |
东汉末年,佛教思想随着瘟疫一起流入中国,且得以迅速传播。 |
C. |
乔姆斯基和阿甘的观点,正表明了西方思想界围绕疫情及各国政府应对模式产生了激烈的矛盾冲突。 |
D. |
帕慕克认为笛福和加缪的作品还有着政治之外的有关人类文明的反思。 |
(4)疫情带给我们许多反思,根据材料,梳理和概括对于这场疫情我们不应该忘记什么。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