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初中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初中语文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列各题。

卖板栗的父子

梁艳飞

①如往常一样,晚饭后,我来到河堤上散步,我又见到了他。

②他在我居住的小区旁的河堤上贩卖板栗,播音器里重复播放着"板栗,野生板栗,不要钱啊,不要钱!"说是不要钱,当然不是放兜里拿走,而是试试味。连续几年来,他都在此叫卖,从不间断。

③最初记住他,在三年前,源于他的孩子。小男孩儿坐在贩卖板栗的三轮车前座上,两岁多,正自顾自玩耍。被他用木条围成四方形的前座,是他此刻能给予孩子的整个世界。孩子太小,玩耍过后,想要父亲陪伴。见父亲许久不理睬自己,便在那里左转右跳,时哭时闹。可他不想丢了生意,开始一边忙一边大声训斥,想借助声音的分贝与力量,让孩子乖乖听话、安静地坐下。这时,孩子越发感到委屈,哭声更加响亮,眼泪、鼻涕、污垢,在脸上乱成一团。哭声再响,也扭转不了局面,父亲依然继续他的忙碌,为顾客耐心挑选栗子,语气和善,一脸笑意,与刚刚训斥孩子的口气截然相反。这一刻,赚钱重要。

④男人三十岁左右,个不高、身材结实、皮肤偏黑,明显是在太阳下长时间劳作的样子。他与顾客交流的声音大,责骂孩子的声音也大,每次见到,我都会留意那个孩子。有一天,忍不住上前问他,孩子的妈妈去哪里了?

⑤他说,走了。

⑥走了。他没有多说,只有这两个字。

⑦之后,我见到他们多是在河堤上。他与他,一大一小,彼此陪伴,彼此慰藉。在夜色下费力地讨要生活。有时,看到孩子哭泣的脸,我总会多买一些板栗,希望他能早点卖完,好早一点带着孩子回家。

⑧一日傍晚,见到他们,孩子没有坐在车上,而是在周围转圈玩游戏。细细一看,孩子腰间捆有一根长长的绳子,另一头捆在车架上。为防孩子走失,又不影响生意,他只能将孩子像小狗一样栓在身边。孩子没有同伴,一个人玩,周边灯光昏暗,蚊虫乱飞,近处是父亲的叫卖声、来往不息的人群、嘈杂刺耳的车鸣。远处是若隐若现的村庄和暗黑无边的夜色。摊前人来人往,板栗越来越少,男人忙手中的营生,眼光时不时落在孩子身上。

⑨再过一段时日,河堤上只有他。撞上我四处找寻的眼光,他说,孩子送去了幼儿园,读书去了。 那晚,他脸上溢着笑,很轻松,暖暖的,似已卸下千斤重担。他补充了一句,幼儿园全托,钱有点多。脸上依旧溢着笑。

⑩生活中,很多不为人知的艰辛,隐藏在浩瀚的夜色里。我无法断定他们幸福与否,只希望,他们彼此陪伴,彼此取暖。孩子身在学校, 他将与书为伴,不再出现在黑暗的夜里

⑪河堤上,只留父亲一人继续贩卖板栗。

⑫炒板栗很香,远远地就能闻见。但愿他们的生活,没有黑夜,只有清香。

(摘编自2020年5月《散文选刊》)

(1)下列对这篇散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散文具体讲述了作者四次买板栗的经历。

B.这篇散文以男人的家庭变故为线索来结构全篇。

C.这篇散文表达了作者对卖板栗父子的同情与祝福。

D.这篇散文结尾直接点明了"地摊经济"的繁荣。

(2)结合上下文按照提示,品析文中划线的语句。

①那晚,他脸上溢着笑,很轻松,暖暖的,似已卸下千斤重担。(提示:"他"因何而"笑"?"千斤重担"指什么?)

②他将与书为伴,不再出现在黑暗的夜里。(提示:理解句子的含义及其蕴含的思想感情。)

(3)这篇散文第⑦段"彼此陪伴,彼此慰藉"与第⑩段"他们彼此陪伴,彼此取暖"前后照应,请结合文段内容具体分析这种手法的作用。

(4)这篇散文三处加点的地方都提到"钱"。分别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段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来源:2020年湖北省黄石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如何应对杂念的侵扰

①当代社会,杂念的侵扰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得了解杂念的重要特性——侵入性。

②杂念往往突然闯入大脑,而人们并没有办法拒绝,只能抑制不住地把意识放到它身上。杂念会在大脑中久久盘踞。有时,人们好不容易摆脱了它,它却又会在某个瞬间卷土重来。杂念不断地破坏我们的专注,打乱我们的节奏,让人感到精疲力竭。很多时候,人们的精力往往没有被用于正常工作,而是消耗在应对杂念上了。

③侵扰我们的杂念中,有两种比较常见,这里姑且称之为“情绪杂念”和“事实杂念”。情绪杂念,一般是对尚未发生事情的担心、恐惧等负面情绪;事实杂念,则如工作时突然想起“昨天的球赛谁赢了”“晚上吃什么好”“下周大概要交物业费了”之类。不同类型的杂念,应对策略也不相同。

④应对情绪杂念的侵扰,必须分清情绪和现实。我们所担忧和恐惧的事情,通常不是事实,而是最坏的可能性被放大十倍之后的结果。绝大多数时候,事情都不会像想象中那么坏、那么难。我们只是被自己的恐惧吓倒了而已。即使担心的结果真的出现了,影响也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同时,我们总会比想象中的自己更有能力去克服这些困难。认识到这些后,我们和情绪之间就隔起了一层玻璃——能够观察到它,能够感受到它的存在,但是它无法干扰到我们。这时,我们完全可以接纳负面情绪的存在,让它安分守己地待在身边,然后继续专注地做自己的工作。

⑤至于事实杂念,大脑“有隙可乘”是它成功侵入的必要条件。当我们的注意力没有被完全占用,开始频频走神、思绪飘移时,事实杂念就出现了。所以,拒绝这种杂念侵扰的有效方式是:消除注意力的“空隙”,进入注意力不间断、专注集中的“心流”状态,并提升自己进入“心流”状态的能力。

⑥以我为例,假设我预计要花2个小时写一篇文章,指望自己在这么长时间里全神贯注是不现实的。这时,我会把这2个小时的工作按文章内容划分成多个阶段,每个阶段可能是15~30分钟,要求自己在每一个阶段里面心无旁骛地工作。一个阶段做完了,换换脑子,干点别的事情,比如回复信息、整理资料等等,然后再开始下一个阶段。

⑦另外,作为文字工作者,我平时会维护一个灵感库,放入自己感兴趣的选题。一旦在工作中感到注意力不饱和、开始分心,我就进入这个灵感库,找一个选题,做上半个小时,让自己快速进入状态。

⑧注意力无隙可寻,事实杂念就无法侵扰我们了。

(根据《五个简单易行的习惯》改写)

(1)关于杂念的“侵入性”,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杂念会非常突然地出现在人们大脑中。

B.

杂念会不受人们意识控制地进入大脑。

C.

杂念往往在人们大脑中存在较长时间。

D.

杂念让人因精疲力竭而无法保持专注。

(2) 关于如何应对“情绪杂念”,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提醒自己不必为还没有发生的事情担忧。

B.

告诉自己不要把事情往糟糕的方面去想。

C.

提高自己应对可能发生的坏结果的能力。

D.

坦然接纳已经存在于大脑中的负面情绪。

(3) 关于如何应对“事实杂念”,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工作前预估整体的工作量,结合实际来设置阶段目标。

B.

避免全神贯注的时间过长,确保工作时能集中注意力。

C.

遵循劳逸结合的工作原则,在休息时让大脑充分放松。

D.

利用自己积累的有趣选题,在有需要时及时恢复专注。

来源:2022年湖北省武汉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小说,完成问题。

父爱昼夜无眠

尤天成

①父亲最近总是萎靡不振,大白天躺在床上鼾声如雷,新买的房子音响一般把他的声音"扩"得气壮山河,很是影响我的睡眠。我是一名昼伏夜"出"的自由撰稿人,并且患有神经衰弱的职业病。我提出要带父亲去医院看看。他这个年龄嗜睡,没准就是老年痴呆症的前兆。 父亲不肯,说他没病。再三动员失败后,我有点恼火地说,那您能不能不打鼾,我多少天没睡过安稳觉了!一言既出,顿觉野蛮和"忤逆",我怎么能用这种口气跟父亲说话? 父亲的脸在那一刻像遭了寒霜的柿子,红得即将崩溃。但他终于什么也没说。

②第二天,我睡到下午四点才醒来,难得如此"一气呵成"。突然想起父亲的鼾声,推开他的房门,原来他不在。说不定到哪儿玩小麻将去了。我一直鼓励他出去多交朋友。看来,虽然我的话冲撞了父亲,但他还是理解我的,这就对了。 父亲在农村穷了一辈子,我把他接到城里来和我一起生活,没让他为柴米油盐操过一点心。为买房子,我欠了一屁股债。这不都得靠我拼死拼活写文章挣稿费慢慢还吗?我还不到 30 岁,头发就开始"落英缤纷"了,这都是用脑过度、睡眠不足造成的,我容易吗?作为儿子,我惟一的要求就是让他给我一个安静的白天,养精蓄锐。我觉得这并不过分

③父亲每天按时回来给我做饭,吃完后让我好好睡,就又出去了。有一天,我随口问父亲,最近在干啥呢?父亲一楞,支吾着说,没,没干啥。我突然发现父亲的皮肤比原先白了,人却瘦了许多。我夹些肉放进父亲碗里,让他注意加强营养。父亲说,他是"贴骨膘",身体棒着呢。

④转眼到了年底,我应邀为一个朋友所在的厂子写专访,对方请我吃晚饭。由于该厂离我住处较远,他们用专车来接我。饭毕,他们让我随他们到附近的浴室洗澡。雾气缭绕的浴池边,一个擦背工正在一具肥硕的躯体上刚柔并济地运作。与雪域高原般的浴客相比,擦背工更像一只瘦弱的虾米。就在他结束了所有程序,转过身来随那名浴客去更衣室领取报酬时,我们的目光相遇了。"爸爸!"我失声叫了出来,惊得所有浴客把目光投向我们父子,包括我的朋友。父亲的脸被热气蒸得浮肿而失真,他红着脸嗫嚅道,原想跑远点儿,不会让你碰见丢你的脸,哪料到这么巧……

⑤朋友惊讶地问,这真是你的父亲吗?

⑥我说是。我回答是那样响亮,因为我没有一刻比现在更理解父亲,感激父亲,敬重父亲并抱愧于父亲的。我明白了父亲为何在白天睡觉了,他与我一样昼伏夜出。可我竟未留意父亲的房间没有鼾声。

⑦我随父亲来到更衣室。父亲从那个浴客手里接过三块钱,喜滋滋地告诉我,这里是闹市区,浴室整夜开放,生意很好,他已攒了一千多块了。最后,父亲郑重地说:"我想帮你早点把房债还上"。

⑧在一旁递毛巾的老大爷对我说,你就是小尤啊?你爸为让你写好文章睡好觉,白天就在这些客座上躺一躺。唉,都是为儿为女哟……

⑨我心情沉重地回到浴池。父亲不放心地追了进来问,孩子,想啥呢?我说,我想,让我为您擦一次背……话未说完,就已鼻酸眼热,湿湿的液体借着水蒸气的掩护蒙上了眼睛。

⑩"好吧。咱爷俩互相擦擦,你小时候经常帮我擦背呢。"

⑪父亲以享受的表情躺了下来。 我的双手朝圣般拂过父亲条条隆起的胸骨,犹如走过一道道爱的山岗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①段画横线句子说"父亲不肯,说他没病",联系全文看,父亲再三不肯去看病的原因有:一是怕花钱;二是怕影响工作而不能为儿子多出力。

B.文章第②段画横线句子写了"我"希望父亲白天不影响"我"睡觉的理由,吐露了生活的艰辛,表达了"我"对生活的埋怨和不满。

C.文章多处设有伏笔,如"大白天躺在床上鼾声如雷""我突然发现父亲皮肤比原先白了"等,这些伏笔使情节的发展更合乎情理,不显得突兀。

D.文章第⑧段中递毛巾老大爷的话,是对父亲的侧面描写,既照应了前文,又更好地突出了父亲的形象。

(2)文中的"我"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简要概括"我"这一人物形象。

(3)赏析文章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体会人物的情感。

①父亲的脸在那一刻像遭了寒霜的柿子,红得即将崩溃。

②我的双手朝圣般拂过父亲条条隆起的胸骨,犹如走过一道道爱的山岗。

(4)文章以"父爱昼夜无眠"为题,你是如何理解"昼夜无眠"这四个字的?

来源:2020年湖北省黄冈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呼唤

谢志强

①绝望之中,我看见沙包背后走过来一个老汉。

②他说:跟我来。

③我说,我渴坏了。

④他取下腰间挂着的羊皮水袋。我接过来,咕嘟咕嘟喝开了,仿佛在茫茫大漠碰上我想象中的水井。他似乎知道我在这兜转迷了路。我抹抹嘴,真痛快。

⑤他说:跟我来。

⑥我的心又向往着寻找数日的珍宝了。我说,我还有件要紧的事情,办成了会追上来呢,你稍等。

⑦我顾不得老汉的存在,我又开始在这片古城堡的废墟里摸索。汗像小虫一样在我面颊、背脊蠕动,我却一门心思挥着坎土曼 东挖西刨。我的肚子咕噜响起来。我想起我已断水断粮整整两天了。

⑧他说:跟我来。

⑨我发现他离我十米远伫立着,这个老汉,看来也是探宝的角色,他好像是观望我,一旦有了成效再采取行动。

⑩我说:我饿得不行了。

⑪他在褡裢里取出了个馕。我接过来,一阵狼吞虎咽。肚里又实在了。

⑫他说:跟我来。

⑬我想:这个狡猾的老汉,大概看出我已经找着了门道,想设法将我诱开。

⑭我说:你先走,我找一样东西,我会跟上来呢。

⑮我又忘了他的存在。不知挖了多久,反正太阳像火盆一样吊在头顶,我手里的坎土曼突然触着了一个陶罐,我本能地警戒起来,四下里张望,没了老汉的影子。

⑯这当儿,我又饥又渴。我绕了附近的几个沙包,寻找那个神秘的老汉,根本没有他的身影。我又恢复到了老汉出现前的心情,希望离开这片荒无人烟的沙漠。我竟忽视了老汉的去向,他说跟我来。我怎么就没问他往哪里走呢?

⑰我合掌罩在嘴上,毫无方向地喊:我--来--啦!

⑱我多么期望那个老汉绕过沙包出现,说:跟我来。

⑲可是,我的呼唤像一滴水消失在无垠的沙漠里了。四周,除了一个一个巨浪一般的沙包,没有丝毫回音。

⑳我绝望了。天色渐渐暗淡下来,我懊悔地哭起来,自语:这下,我该怎么办?我不知往哪儿走了。

㉑这是二十年前的一个梦,做梦的地点是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农场--那是沙漠里的一片绿洲,这么多年了,我清晰地记得,仿佛那个梦真实地发生过。我常听见--世俗的喧嚣、繁忙的短暂的间隙里--那个老汉的招呼:跟我来。

㉒我想:那是一个真实的声音,我能听出。我知道,我已渐渐地跟上他走了。因为,我察觉我忙乎的事情差点失却了真实的自我。误入一种虚幻的迷途。倒是那个老汉的声音穿越时空越发真实了。

(选自谢志强小说集《桃花》)

[注释]①坎土曼:新疆维吾尔等少数民族的一种铁制农具。

(1)根据文章内容,梳理情节,完成填空。

"我"处在绝望中老汉给"我"水喝→"我"①                   老汉给"我"馕吃→"我"挖到了陶罐老汉②                   →"我"③                   老汉再也没有出现

(2)"他说:跟我来。"这句话在②⑤⑧⑫段反复出现,有何作用?

(3)学校话剧社想把这篇文章改编成话剧,道具组成员展开讨论,请完成对话。

要在舞台上布置"太阳像火盆一样吊在头顶""天色渐渐暗淡下来"这些场最比较困难,不用这些场录可以吗?

不可以。这些场录是有作用的,                   

(4)文章中老汉的呼唤出现在梦中,结尾为什么却说"那是一个真实的声音"?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来源:2021年浙江省台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完成问题。

筷子小传

施芳

①公筷公勺摆上桌,分餐进食好处多。筷子是中国独创的餐具,迄今至少使用了3000多年。

②先秦时代,筷子被称为"梜"(jiā),战国晚期至汉代开始称为"箸",到了明代得名"筷"。

③"纣为象箸"的典故说明,在商王纣时,已经有筷子的存在。河南安阳殷墟1005号墓中曾出土6支青铜箸头,可以接柄使用。

④到了明清时期,箸的称呼被"筷子"取代。明陆容在《菽园杂记》中写道:"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意思是说,船家期盼快而安全地到达目的地,因而忌讳说"住(停止)""翻"等字,故将"箸"称为"快儿"。此名迅速传开,寄托了人们对"行船畅快无阻"的美好愿望。因筷子多用竹木制成。久而久之,后人就给"快"加了个竹字头,称作"筷子"了。

⑤古时筷子的使用很有讲究。宋代朱熹的《童蒙须知》中有言:"凡饮食,举匙必置箸,举箸必置匙。食已,则置匙箸于案。"

⑥筷子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一头圆、一头方,圆象征天,方象征地,这是中国人对自然最朴素的理解。在许多地方,筷子可作为新婚礼物,寓意成双成对。

⑦作为传统餐具,筷子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常成为文创产品的灵感来源。国潮筷子、古风筷子、卡通筷子,配以富有设计感的包装盒,筷子成了一份实用性与美感兼备的礼物。

⑧走过漫长的岁月,如今我们使用的筷子花样繁多。就材质而言,除常见的竹筷子,还有木筷子、银筷子、瓷筷子、不锈钢筷子、塑料筷子。就造型而言,有素雅的原木筷,还有彩漆、雕花筷子以及多种材质镶拼而成的筷子。

⑨为适应人们对健康生活的需求,一次性筷子应运而生,不同颜色的筷子则适合家族成员间区分使用。一种配有筷子及勺子的便携餐盒既环保又卫生,深受年轻人喜爱。为推广分餐制,写有"公筷"的筷子正被越来越多的餐馆所接受。

⑩小小筷子关联着社会的文明健康。多一双公筷,多一分安心。

(选自2020年5月9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筷子的主要特点。

(2)第⑧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第⑥段和第⑦段不能颠倒顺序,请你说明理由。

(4)请从说明文语言特点的角度,分析标题"筷子小传"的好处。

来源:2020年湖北省恩施州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议论性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

梁衡

①语文学习的方法固然很多,但我以为最基本的也是最简便的办法之一就是背书。

②一切知识都是以记忆为基础的。语文学习更是如此。正像跳舞要掌握基本舞步一样,只有肚子里滚瓜烂熟地装上几十篇范文,才能循规为圆,依矩成方,进而方圆自如,为己所用。

③当然,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便于记忆。但遗憾的是人脑的生理规律正好相反,年轻时长于记忆,稍长时长于理解,如果一切等理解之后再记便会“失之东隅”。因此有必要少时先背诵记忆一些优秀诗文,以后再慢慢加深理解。我国古代的幼儿语文教学多用此法,这种方法,好比先贮存上许多干柴,以后一有火种,自然会着。前不久,我在娘子关看瀑布,那水泉后的半壁山上长满青苔葛藤,密密麻麻,随风摆动,我观察良久,总难以描绘。猛然想起柳宗元《小石潭记》里“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描写何其传神!当初对柳文只是记住了,理解得并不深,现在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印证,便立即融会贯通。这有,点像牛吃草,先吃后嚼,慢慢吸收。但假如牛事先不吃进草去,就是把自己的胃囊全翻出来,也是不会反刍出新养分的。

④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文章之“炊”就是由字、词、句之“米”组成的。要使自己的语言准确、生动,便要有足够的后备词句来供选择,这就要记要背。比如写鸟的动作,小时作文只需一个“飞”字,就全部解决。后来脑子里记的东西多了,如燕剪春风、鹰击长空、雁横烟渚等,再遇到写鸟时,就很少以一“飞”字搪塞了。

⑤因此,我们应该多记多背些最新最美的诗文,好去提高语文水平。

(选自《梁衡文集》,有删改)

(1)下列关于文章中心论点的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

B.

一切知识都是以记忆为基础的。

C.

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便于记忆。

D.

我们应该要提高语文水平。

(2)有人认为学习语文强调背和记,却没有深刻理解,会限制文学创新。对此,你怎么看?请谈谈你的观点,并结合选文和已学知识,参考下面的链接材料,说明理由。

【链接材料】

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来源:2022年湖南省永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请你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材料一:

(取材于2021年5月20日《新华每日电讯》,图片中的文章内容无需阅读)

材料二:

六(liù)安还是六(lù)安?请为文脉留一音新华社记者李亚彪、陈诺"六(liù)安"还是……近日新发疫情使得安徽六安……城市名的读音也……名字,是一种文化。六安历史悠久……都读"lù",这是当地文化传承中最珍贵的一抹乡音。安徽省政府……也曾表示……应充分尊重当地政府和群众意见…………争议由来已久。的确……词典,"lù"的读音已不见踪影。有专家认为这顺应了……但词典里不存在,并不意味着……从铅山中的"铅(yan)"……丽水中的"丽(lí)",为一地留一音,并不鲜见。……少了一个读音,看似小事,实则关乎文化基因的承袭……

材料三:

读懂"宇宙中心曹县"热梗背后的期待

本报评论员 刘晶瑶

"宁要曹县一张床,不要北京一套房""宇宙中心曹县"……最近几天,曹县梗"火"了。起因是,短视频平台上,一位博主用山东方言口音喊出"山东菏泽曹县666 我们勒宝贝"的口号,引发众多网友模仿或调侃,微博上相关话题阅读量超过了5亿。

一夜之间,看似平平无奇的鲁西南小县,被网络热梗彻底带火出圈。对此,曹县县长也在近日公开回应"曹县走红","家乡的变化确实大,甚至有点让大家不敢相信。不论是正面还是调侃,都欢迎广大网友到曹县走一走,看一看真实的曹县。"

深挖曹县家底,才发现意外走红并不全是网络狂欢。所谓"宇宙中心说",当然只是网友调侃,但就县域经济发展而言,当地实力的确不俗。资料显示,曹县是山东劳动力资源第一大县,在过去,农民主要依赖外出打工作为收入来源。曹县大集镇的孙庄村,一度曾被称为"三多村":光棍多、老人多、留守儿童多。

变化发生在2009年,曹县发展搭上了电商经济崛起的快车。现在,曹县拥有山东省内最大的淘宝村。曾经的贫困县,现在是"青年多、企业多、收入多"的富裕县。村民依靠双手,拼出一条创业致富路,用实力让家乡惊艳了世人。

网络狂欢终有停歇时。曹县爆火,比起段子热梗,更应读懂背后的民意期待。家乡,在每个人眼中都是"我们勒宝贝",实现乡村振兴,让人们提起家乡都能一脸"傲娇",必须找准特色发展之路,紧扣时代经济脉搏。把发展作为主旋律,才能实力逆袭,让小县也拥有火上热搜的硬实力。

县域经济,处于创新发展的末梢神经,打通"毛细血管",才能释放更多经济活力。近年来,借助网络走红的县也不少,比起"一夜热搜",更该思考怎样脚踏实地,如何将路走得更长远,为当地百姓更多谋福利,吸引人才回流,建设更美家乡。

有种说法是,中国还有多少"宇宙中心曹县"等着我们去发现?这个问题,不妨换个说法,中国还有很多"曹县"等着我们去打造。

(1)根据材料一判断下面哪篇文章不适合编入这个版面,简述理由。

A.美国何时才能学会负责?

B.让"空巢青年"不空心

C.别让短视频成虚假广告"风口"

D.坐轮椅登顶1600米高山?全程无障碍景区来了

(2)材料二是小文浏览《六(liù)安还是六(lù)安?请为文脉留一音》时关注到的词句,请你据此完成对这篇文章的梳理。

      对于"六(liù)安还是六(lù)安"的争议,新华社记者的观点是①                 ,历史的依据是②                 ,现实的依据是③                 。反对者的主要依据是④                 ,对此作者的反驳依据是⑤                 

(3)同学们要向这个版面投稿,如何提高稿件的录用率?请你以材料三为例整理一份"投稿指南"(逐条列出稿件特点)。

来源:2021年浙江省衢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守望

原上秋

ㅤㅤ他经常来这里,不论雨天,还是晴天。这里松柏苍翠,雨天苍翠,晴天也苍翠。松柏在雨天里有雨水滑落

ㅤㅤ不下雨的时候,这个区域一半严肃,一半活泼。三十多年前,一分为二了。外面沿马路的一半划出来,供居民使用:唱歌、跳舞、打牌、弈棋,孩子们追逐打闹。另一半,一千多人躺在那里,人不能进去。当中隔着一道门。是那种透视的铁艺门,彼此都能窥见,能拉手,不能拥抱。

ㅤㅤ他经常坐在那里,看着人聚人散。

ㅤㅤ起先没有划开的时候,他也时常过来。那时候有高墙和密不透风的大铁门。马路的对面是一幢小楼,四层,显得破了,像一个老人一样安静而慈祥地坐在那里。他就在那栋楼里住着。那时候他的双腿还有充沛的力量支撑躯体,透过斑驳的玻璃窗予,能轻而易举地看到这里。

ㅤㅤ现在,景色不一样了。对面已换成高大的牌楼,牌楼上四个大字:烈士陵园。字是金色的,透着淡淡的忧伤。

ㅤㅤ有一年,他看到对面的高墙被人推倒,听说是要建市民公园,亮出军功章,诉说了反对的理由。

ㅤㅤ负责人看到那些有岁月积淀、仿佛血染过的立功证书和奖章,一脸崇敬地接待了他。

ㅤㅤ工作人员一直与他沟通,公园还是建成了,或者说,实际上这样也不错:战友们在里面,依然有一份安宁,孙子说了一句话,让他释然。孙子说,不是为了后代幸福吗?

ㅤㅤ后来,他看到那些在公园里休闲的人,脸上都挂着幸福。这时候

ㅤㅤ他比任何人在公园待的时间都久,他坐在已成隔挡的大门一边,左耳和右耳处在分裂的状态。左耳是欢闹,左边是欢笑。有时候反过来。

ㅤㅤ他孙子也来过,孙子用一种凝重的表情看着里面。里面被苍松翠拍包围。大石碑后面,是排排六十厘米高的墓碑。从门口看不到。

ㅤㅤ孙子回过头,变成一脸的欢喜,跑开了。孩子这个年纪不会装

ㅤㅤ看到孙子笑着跑开,他也涌动一份幸福。

ㅤㅤ他的痛只在下雨的时候隐隐发作。这个时候,公园里的欢笑被雨水冲散,剩下一片空旷和四处飘逸的寂寥。他打着雨伞蹲下来,像小心翼翼地给他们洗澡。这里的千六百五十八个战友,他一个也不认识,在解放战争中倒下的,还是抗美援朝魂归故里的,他们把最后一颗子弹射向敌人的壮烈,他永不能忘。

ㅤㅤ每当擦到一个叫李云峰的烈士的墓碑时,他会想到那时的通信员,一个叫李什么峰的年轻战士。原谅他记不住战士的名字,已有两个通信员相继牺牲了。弹雨里,他问,新的通信员把手围个喇叭大声说,他叫李什么峰。

ㅤㅤ后来,这个叫李什么峰的通信员也牺牲了。

ㅤㅤ他深深内疚。

ㅤㅤ他就把这个李云峰当作那个李什么峰的对待,在他身上多擦几下,在他身边多停片刻。

ㅤㅤ擦完墓碑,他已经很累了。他坐在前面的大石碑台阶上,把雨伞扣在头顶。一下子,啪啪,啪啪。这种氛围

ㅤㅤ坐久了,他会感觉到凉。由外到内的凉。四周的松柏都淌着雨水,他的眼睛和心也潮湿起来。

ㅤㅤ等云一片片散开,太阳光照在大地,公园的一侧开始欢闹起来

ㅤㅤ这是两个世界,彼此守望。

(有删改)

(1)三十多年的时代变迁,陵园地块由“整体”一分为二,引发了“他”心理的变化。小说围绕“陵园地块的变动”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请根据提示完成下面表格。

地块变动情况

“他”的行为和心理状态

没有划开时

行为:时常过来,绕墙走,从家中看 心理:平静

开始建公园时

行为:①_____ 心理:②_____

公园建成后

行为:③_____ 心理:④_____

(2)“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孙子”的言行对“他”有怎样的影响?

(3)下列与小说主题相关的分析,不合理的一项是(

A.

小说反复写“他”的“来”与“坐”,体现了“他”执着守望战友们的深厚情感。

B.

小说写“他”把李云峰当作那个李什么峰对待,体现了“他”的内疚心理和“他”对战斗岁月难以忘怀,点明了“他”守望的原因。

C.

结尾句的含义是:活着的人们在守望英烈;英烈在守望活着的人们,守望人们的幸福生活。

D.

标题“守望”点明了人物的行为特点,揭示了守望的痛苦和绝望。

(4)结合小说内容,分析文中描写环境的画横线语句的作用。

来源:2023年江西省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作家的劳动

路遥

ㅤㅤ我在文学创作方面的劳动历史并不长,这里所谈的只是一些肤浅而零碎的认识。

ㅤㅤ一个人想搞创作,一开始就想接触一些创作方面的理论和技巧,这是必要的。但是,这就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文学创作这种劳动。

ㅤㅤ搞文学,具备这方面的天资当然是重要的,但就我来说,作品在某种意义上,不完全是智慧的产物

ㅤㅤ从工作特点来看,作家永远是个体劳动者。这种独立性的劳动非常艰苦,不能指靠别人来代替。任何外在的帮助,一旦进入创作的过程(尤其是篇幅较大的作品),真如同进入茫茫的沼泽地,后不靠店,等于一个人孤零零地在稿纸上进行一场不为人所知的长征。精神时不时会垮下来,终于被迫停下来了。这时候,可能并不是其他方面出了毛病,当然,退路是熟悉的,悲剧不仅仅在于这个作品的失败,而且在于自己的精神将可能长期陷入迷惘状态中。也许从此以后,腿就软了,心也灰了,永远也别指望登上华山之巅。遇到这样的情况,除过对自己所写的东西保持清醒的头脑以外,一步一步向前跋涉,要想有所收获,就应当对自己残酷一点!

ㅤㅤ文学创作的艰苦性还在于它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任何简单的创造都要比复杂的模仿困难得多。平庸的作家会反复制造出一堆又一堆被同样平庸的评论家所表扬的文学废品,而任何一个严肃认真的作家,往往就像在沙子里面淘金一般不容易。如果说创作还有一点甜头,那么

ㅤㅤ为了适应这种艰苦的劳动的需要,我们必须一开始就培养自己的优良品质。

ㅤㅤ首先要有坚强的性格。一个软弱的人不能胜任这种长期艰苦的劳动。性格的坚定是建立在信仰的坚定这个基础上的。一个人要是对社会、事业等等方面没有正确的认识和坚定的信仰,也就不可能具有性格的坚定性。而一个经常动摇的人怎么可能去完成一项艰难困苦的事业?

ㅤㅤ性格也不完全是天生的,主要是在长期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我们不仅应该在创作实践中,更重要的是应该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寻找困难,不要陶醉在一时的顺利和胜利中,我们应该不断地强迫自己自找苦吃!对生活应该永远抱有热情。对生活无动于衷的人是搞不成艺术创作的。艺术作品都是激情的产物。如果你自己对生活没有热情,这种热情绝不是那种简单的感情冲动。它必须接受成熟的思想和理智的指导。尤其是在进入艺术创造的具体过程中,应该用冷静的方式来处理热烈的感情,得把烧红的铁器在水里蘸那么几下。不管怎样,作家没有热情是不行的,更需要对生活抱有热情。

ㅤㅤ应该有自我反省的精神。如果说,一个人的进取精神是可贵的,那么,这是一个最重要的品质,一个对自己经常抱欣赏态度的作家是不会有什么出息的,要有否定自己的勇气。有些人否定别人很勇敢,但没有自我否定的力量,总爱让别人抬举自己。人应该自爱,但不要连自己身上的疮疤也爱。要想成就自己的事业,真诚地听取各种人的批评意见,即使别人的批评意见说得不对,主要教育自己为好。

(有删减)

(1)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围绕“作家的劳动”论述了文学创作的艰苦性和作家应具备的优良品质。

B.

对于作家而言,智慧、创作理论和技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毅力。

C.

对于作家而言,有时自我反省精神比进取精神更可贵。

D.

文章运用了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观点。

(2)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本文观点的一项是(

A.

贾岛《题诗后》:“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B.

巴金认为,创作是个很严肃、很艰苦的事业,即使最有才能的人也得在创作上付出很大的代价。

C.

《世说新语》记载,东晋袁宏随军出征,受命写紧急文书,俄得七纸,殊可观。

D.

闻一多先生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3)试结合本文相关内容以及学习课文《谈创造性思维》《创造宣言》的体会,谈谈你对“创造的重要性”的看法。

来源:2023年江西省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成功属于求进者

①福建长汀,曾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一度“山光、水浊、田瘦、人穷”。如今走进长汀,却是草木繁茂,满眼葱茏。多年来,长汀干部群众接续奋斗,描绘了荒山披绿的画卷。这一传奇告诉我们:成功属于求进者。

②当下,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我国发展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面对前进道路上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只有始终求进,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过了一山再登一峰,跨过一沟再越一壑,才能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③求进,就要“咬定青山不放松”。今天,在新的长征路上,我们面临难得的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聚焦目标、铆足干劲、永不言弃,才能意气风发走向未来。中国决定发展自主导航的时候,容易开发的轨道资源已被先发国家申报占用,想要后来居上难度很大,但北斗科研工程团队潜心研发,潜心推进,用心攻关,一方面加快发射速度抢占可用轨道,另一方面创新轨道设计,尝试多星共轨,最终组成了一个全球首创的、三种轨道混合的导航星座,实现了中国北斗导航全球的梦想。

④求进,必须“越是艰险越向前”。艰险恰似黎明前的黑暗,只有笃志前行者才能看见万丈霞光。中国花样滑冰双人滑的传奇组合隋文静、韩聪,挑战冬奥历史上无人做过的“捻转四周”,要让世人瞧瞧,男单女单有四周,双人滑也有四周。他们苦思勤练了年半,终于做到了力量与重量的最高难度平衡,最终以总成绩239.88分刷新世界纪录的表现摘得金牌。谷爱凌在第二轮落后的情况下,最后一跳挑战左转1620的超高难度动作,惊险中逆转夺冠。可见,挑战艰险,抓住契机,方能险中求胜。

⑤求进,还应“致广大而尽精微”。古人云:“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大事之成,亦求微末之精。北京冬奥会用于颁奖的花束绒线花,是北京冬奥的首创。中国各地手艺精湛的“织女”们,面对2400支花束绒线花和26000片月桂叶的赶制任务,时间紧迫,又不能错针漏针,那些平凡的“织女”们在不清楚是为奥运而做的情况下,依然用一颗工匠之心,精细的双手,琢玉成器,保质保量地完成了看似不可能的挑战,成功钩织了永不凋谢的荣耀之花。

⑥关山难越,难阻决意跨越之辈;风雨历尽,天酬痴心破难之人。求进者冲破千里冰封,定能迎来万里春风,品尝成功的硕果。

(原文有删改)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简要分析选文④段的论证思路。

(3)选文⑤段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选出下列对选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 )

A.

选文①段介绍了福建长汀自然环境的今昔状况,作为事实论据,具体而有力。

B.

选文②段针对我国发展内外环境发生变化的现实,论述了“求进”的必要性。

C.

选文④⑤段从“个人小事”和“天下大事”两方面展开论述,两段是递进关系。

D.

选文⑥段语言精练,寓情于理,表达了对“求进者”的赞美及对他们的美好祝愿。

(5)结合选文③段的内容,联系实际谈谈你如何“求进”。

来源:2022年辽宁省抚顺市、本溪市、辽阳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老舍的父子情》,完成下面小题。

老舍的父子情

舒乙

父爱如山,多年以后回忆起来,仍然令我泪流

②我的父亲,既不是典型意义上的慈父,也不是那种严厉得令孩子见而生畏的人。他是个新旧时代交替之际的人,所以他比较复杂,当然也是个复杂的父亲。

③我的第一个记忆是一岁多有的。那是在青岛,门外来了个老道,对我父亲说,14号那天,往小胖子(我当时比较胖)左手腕上系一圈红线就可以消灾,我当时吓得哇哇大哭,父亲却听从了老道的安排。他说:“二看小胖子手腕的红线,我觉得比写二本伟大的作品还骄傲。”

④父亲在后来写的幽默小文中,多次提到他的一女一儿“均狡猾可喜”:他常常要当马当牛,在地上爬来爬去,还要学牛叫,小胖子常常下令让他“开步走”,可是永远不喊“立正”,走起来没完。无数个刚想起来的好词好句就在这些“命令”中飞到了九霄云外,所以至今也没有成为伟大的莎士比亚。

⑤在我两岁零三个月的时候,父亲南下武汉加入抗战洪流。再见到父亲时,我已经8岁。见头一面时,我觉得父亲很苍老,他刚割完阑尾,腰直不起来,我怯生生地喊了他一声“爸”,他抬起一只手臂,摸摸我的头,叫我“小乙”。我发现,在家里他很严肃,并不和孩子随便说笑,也没有什么特别亲昵的动作。他当时严重贫血,整天抱怨头昏,但还是天天离不开书桌,写《四世同堂》。

⑥当朋友来看他的时候,他的话才多了起来,变得非常健谈,往往一张嘴就是一串笑话,逗得大家前仰后合。我总是静静地在一旁听,也免不了跟着傻笑,父亲从不赶我走,还常常指着我亲切地叫我“傻小子”。他对我的功课和成绩毫无兴趣,一次也没问过,也没辅导过,完全不放在心上。他十分欣赏我对画画有兴趣,对刻图章有兴趣,对收集邮票有兴趣,他知道我上五年级时被选为小学学生会主席时,禁不住大笑起来,以为是件很可乐的事,而且还是那句评语:这傻小子!

⑦他很爱带我去访朋友,坐茶馆,上澡堂子,走在路上,总是他拄着手杖在前面,我紧紧地跟在后面,他从不拉我的手,也不和我说话。后来他去了美国。

⑧15岁时,他从美国回来,给我带回来的礼物是一盒矿石标本,里面有二十多块可爱的小石头,闪着各种异样的光彩,每一块都有学名,还有简单的说明。他见到我,不再叫“小乙”,而是称呼“舒乙”,而且伸出手来和我握手,好像彼此是朋友一样。握着他伸过来的手,我的心充满了惊奇,顿时感到自己长大了,不再是他的小小的“傻小子”了。

⑨高中毕业后,我通过了留学苏联的考试,父亲很高兴。他三次到苏联去,都要专程到列宁格勒来看我。他很少给我写信,但是常常得意地对朋友们说:“儿子是学理工的,学的是木头里炼酒精!”

⑩对我的恋爱婚事,父亲表示完全尊重孩子的选择。婚礼当天,他请了两桌客,招待亲家和老友,他还送给我们一幅亲笔写的大条幅,红纸上八个大字:“勤俭持家,健康是福”。可惜,后来条幅遭到了意外破坏,残破不堪,但却是我最珍贵的宝贝。

⑪父亲死后,我一个人曾在太平湖畔陪他度过一个夜晚。那夜,______。

⑫我很悲伤,我也很幸运。

(选自《笔墨华夏》,有删改)

(1)联系文章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称老舍是一个“复杂”的父亲?

(2)文章第④段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记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文章结尾句“言简意丰,耐人寻味”,请简要分析。

(4)结合语境,依据括号里的要求赏析词句

①多次提到他的一女一儿“均狡猾可喜”:他常常要当马当牛,在地上爬来爬去,还要学牛叫。(从词语运用角度)

②父爱如山,多年以后回忆起来,仍然令我泪流。(从修辞角度)

(5)结合选文内容,在第⑪段横线处补充恰当的景物描写。

(6)阅读《骆驼祥子》选段,比较选段和本文的语言风格有何异同。

他们的车破,所以只能从清晨转到午后三四点钟,拉出“车份儿”和自己的嚼谷……自从有了这辆车,他的生活过得越来越起劲儿了。天天用不着为“车份儿”着急,拉多少,钱都是自己的,他的希望更大了。

(选自老舍《骆驼祥子》)

来源:2022年内蒙古赤峰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教育部门以某市为样本,随机选择农村中学45所,农村中心小学41所,对其相关美育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如下:

项目

较为充足

基本达标

较为缺少

严重缺少

美育设施设备

11.9%

21.43%

38.1%

28.57%

美育经费投入

4.76%

29.76%

42.86%

22.62%

美育师资数量

8.33%

25%

35.72%

30.95%

美育课程开设

5.94%

15.48%

33.33%

45.25%

(图表来源于网络)

【材料二】

要将核心素养的培育贯穿艺术教学的全过程。教师要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挖掘教学内容多方面的育人价值,结合学生的成长需求,把握显性和隐性、近期和远期、部分和整体的关系,指向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发展进行教学目标设计,使学生通过艺术学习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学生想象力与创造活力,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功能。

(节选自《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

【材料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学校是美育的摇篮,有责任全面提升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相融合,推广美育也是家庭和社会的义务,家庭的熏陶与化育,公共空间的艺术呈现,都能让美进入日常生活,使美的种子生根发芽。葆有创新意识、开放精神,善用互联网和虚拟技术,积极突破传统美育的时空隔阂,也有利于在实践中开拓美育新天地。学校、家庭,社会携手共进,强化美育育人实效,在春风化雨中不断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就能助力广大少年儿重在成长中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味的人生,在未来拥抱更加美好的生活。

(节选自《人民日报》2022531日)

(1)对上述三则材料概括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

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当前中小学校不重视美育课程的开设。

B.

材料二指出了教师要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艺术教学过程中注重核心素养的培育。

C.

材料三明确了学校是美育的摇篮,应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的融合。

D.

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了党和国家对美育的高度重视。

(2)根据材料一,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3)新时代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学校向同学们征集将传统文化融入美育的可行性建议。小美同学提出了“皮影艺术进校园”的建议。请你根据材料三,再提出两条。

来源:2022年湖南省湘潭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好孩子

莫小米

①这孩子,先天听力障碍,导致语言与智力发育滞后。父母曾带他到处求医,做手术,装助听器,康复训练,效果不明显。

②他三岁时,父母离异,爷爷郁郁去世。爸爸外出打工,家里只剩了他和奶奶。

③后来,爸爸又成了家,为了多挣钱养好两个家,按揭买了一辆高顶双卧货车,改行跑运输,南北东西到处跑。

④他十三岁时,个头长到一百六十公分左右,奶奶希望爸爸出门跑车能带上他:“他不小了,我管不牢,你带身边我也放心。”

⑤于是爸爸带着他出门了。出发前,爸爸特别交代,开车过程中,不能动方向盘、钥匙、挡位、手刹,其他东西随便玩。他使劲点头,一路兴奋。

⑥这天到达目的地已是深夜,爸爸卸完货,随便弄了些吃的就带着儿子在车上睡了,爸爸睡上铺,儿子睡下铺。爸爸不敢深睡,突然发现老半天没动静,往下铺看,没人!

⑦当我们知道这件事的时候,爸爸已经找到了孩子,或者说,是警察凭着孩子提供的线索找到了爸爸。

⑧原来那天走失后,他不知不觉走了很多路,在一个地铁站出入口哭泣,被人发现交给警察。警察一时找不到孩子的亲人,只好暂时将他寄养到儿童福利院。

⑨他在福利院画了一幅画:一个男人,方方的肩,浓眉大眼。一辆大货车驾驶舱上有一条连线,标注:文金川。一栋带窗带烟囱的房子,两边两个名字:文金川、刘东。这幅画画出了最重要的信息,他没上过一天学,可从这幅画来看,他的智力其实不算差。

⑩警察猜想文金川应该是刘金川,然后凭着这幅图,找到了他的父亲。

⑪从父亲口中我们得知了孩子的一些状况。

⑫他懂得关心人。跑车的过程中,爸爸稍稍抬抬肩,他就绕到身后,又捏又捶;爸爸渴了,他把保温杯抢过去,把水倒到保温盖,一次倒三分之一,怕洒了烫着,喝了一次又倒一次;开车时间长了,爸爸打个哈欠,他双手合起来放脸下,示意休息。

⑬他懂得感情,悄悄藏着妈妈的照片,不时拿出来看看。

⑭他也会筹谋未来,与爸爸聊天,用手比划,让爸爸赚钱给他买挖掘机,长大了他要开挖掘机赚更多的钱,他用大拇指搓着食指示意赚钱给爸爸。一点儿不糊涂……

⑮要说命,他的命不算好,但他是个好孩子

⑯要说爱,他得到的爱不算多,但那爱有效。

(选自2020年11月2日《今晚报》)

(1)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①后半夜,爸爸突然惊醒,往下铺一看,人!

②跑车的过程中,爸爸稍稍抬抬肩,他就绕到身后,又捏又捶。

(2)作者为何要详细交代警察凭孩子提供的线索找到爸爸的过程?

(3)从“父亲”的角度,谈谈你对“要说爱,他得到的爱不算多,但那爱有效”这句话的理解。

(4)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文中加点的“好孩子”的含义。

来源:2022年湖南省常德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我的老师齐白石》,完成下面小题。

我的老师齐白石

①白石老师平时作画,既不看真实的对象,也不看草稿,就是那样“凭空”自由自在地在纸上涂写,但笔墨过处,花鸟鱼虫、山水树木尽在手底成长,而且层出不穷,真是到了“胸罗万象”“造化在手”的地步。

②有次我在江南写生,一天午后躺在一棵大松树下休息,仰观天际伸出的松枝,忽然感到似在哪里见过。想想才恍然明白,那分枝布叶及松塔的形态,原来就像一幅白石老师的画。这使我感佩老师作画不仅是从造化入手,而且观察得是那样细致,认识得是那样深刻。过去有人批评国画家的“凭空”作画就是不重视生活,殊不知优秀的传统画家都是把观察生活、认识生活作为艺术修养极其重要的部分,当他正式进行创作时,认识生活的阶段已经成为过去。我们不能设想白石老师一边执笔一边观看,能画出今天这样生动的小鱼小虾。

③白石老师晚年作画,喜欢题“一挥”两个字,不了解的人就会联想到,大画家作画,信笔草草,一挥而就。实际上,老师在任何时候作画都很认真,很慎重,并且是很慢的,从来就没有如一些人所想象的那样信手一挥过。他写字也是一样,有人请他随便写几个字,他总是把纸叠了又叠,前后打量斟酌。有时字写了一半,还要抽出笔筒里的竹尺在纸上横量竖量,使我这在旁边帮忙按纸的人都有点着急,甚至感到老师做事有点笨拙。可是等悬挂起来,这些字画马上又会使你惊叹,你会在那厚实拙重之中,感到最大的智慧和神奇。

④老师有句诗道“采花蜂苦蜜方甜”,好心的艺术家往往只愿把有丰富滋养的甜美成果分享给人,却不愿人知道自己所受的辛苦。假若有人问白石老师在他的艺术修养上下过多大的苦功,我想以“铁杵磨成针”来作比也并不怎么过分。就以老师画案上那块砚台来说,那是一块又粗又厚的石砚,但以老师作画之勤,经过千万次的研磨,砚底有的地方已经很薄。近年别人给他磨墨时,他总是嘱咐往厚处磨,不要把砚底磨穿了。勤学苦练,功夫不可间断,是历代艺术大师的名言,白石老师就是身体力行的典范。

⑤老舍先生收藏了一幅白石老师的钓丝小鱼图。图中很大的篇幅只有一根被微风吹动的钓丝,下边是几条被钓饵所吸引的小鱼,墨色淡淡的。画面似乎没有什么东西,但是,我们眼前却似乎浮现出这样的场景——晚风习习,天边一抹晚霞,人在清澈的池塘边观看游鱼,闲适惬意。画面上那一根钓丝给人无限的想象和美妙的感觉。这张画使我们深深体会到白石老师感觉的敏锐和感情的真挚。更可贵的是这些作品的思想感情与我们的思想感情息息相通,不感觉有什么疏远和隔膜。

⑥一次,我陪一位著名的印度诗人去访问老师,老师画了一幅牵牛花送他。画面中的牵牛花迎风向露,欣欣向荣。诗人站在画前激动地说:“这花的艳丽生动使我感到在枝叶间就要穿出一只蝴蝶。”停了一下,他又说:“这不仅是一棵花,这是东方人对和平美好生活的歌颂。”在国际和平奖授奖仪式上,艺术家郁风代白石老师致答词:“正因为爱我的家乡,爱我的祖国美丽富饶的山河土地,爱大地上的一切活生生的生命,因而花费了我的毕生精力,把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感情画在画里、写在诗里。直到近几年,我才体会到,原来我追求的就是和平。”

⑦我很喜欢白石老师九十多岁时画的一棵棕树。棕干笔直冲天,棕叶下垂,笔力之雄健真可说是“如能扛鼎”。我不想说画里的棕皮、棕叶的质感如何的神似,只想说我感到的那种震撼人心的气魄,正如画上题字“直上青霄无曲处”传达出的中华民族雄迈、昂扬、不屈的精神。我想不管是谁,站在白石老师的作品之前,都会感到清新蓬勃的气息、雄强健壮的力量扑面而来,心胸为之一快,精神为之振奋。

⑧白石老师逝世前,还是经常不断地创作,这些作品精神饱满,一点未见衰颓之气。他九十六岁画的一幅秋海棠,红光满纸,神采焕发,浓艳至极。另外一幅万年青,真有一种永不衰竭的生命力。赏画思人,对白石老师“一挥”的题字,我有了更真切的理解。

(取材于李可染的文章)

(1) 文章先回忆了白石老师(1)“凭空”作画、_______、_______三个细节,然后谈到钓丝小鱼图、牵牛花图、棕树图等画作体现的艺术追求,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感佩和怀念。

(2) 作者认为白石老师的“一挥”并不是有些人理解的“大画家作画,信笔草草,一挥而就”。结合全文,说说你对白石老师的“一挥”有哪些理解。

(3)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第⑦段中“扑面而来”一词的表达效果。

(4)作者笔下的齐白石老师有哪些值得你学习的精神品质?依据文章内容列举三点。

来源:2022年北京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

①父亲是位爱车之人。

②那年,我五六岁,一天下午,正在家属院和小伙伴们撒欢儿,父亲突然出现了,他神秘兮兮地把我叫过去。"跟爸爸去看一样好东西!"他眼中的兴奋瞬间感染了我。我马上蹦跳着跟在他的身后。

③一走出家属院,我便惊叫起来,在我面前立着一个神气活现的"大家伙"--一辆黑色两轮摩托车。在30多年前,这可是稀罕物。父亲笑着,悄悄对我说:"爸带你骑两圈,怎么样?"

④"好耶!"兴高采烈的我,被父亲抱上了车。只见他熟练地发动,踩踏板,随着一阵"嘟嘟"的轰鸣,我"风驰电掣"起来,威风极了。风卷起了路上的黄叶,也扬起了父亲外套的衣襟。摩托车上的父亲衣袂飘飘、神采飞扬,帅极了!父亲带着我,在家属院门口那条四五百米的小路上,来回骑了两圈,之后便急忙抱我下来,一溜烟去还车了。车是单位的,被他好说歹说借出来的。

⑤这个"秘密"当天晚上还是到了母亲耳朵里,她狠狠地批评父亲:"你哪里会骑摩托?还敢带上孩子!她那么小,出了事怎么办?"

⑥父亲此后再也没有骑过摩托车。记忆中,他骑着一辆28英寸带横杠的男式自行车做了很多事:给家里换煤气罐,帮外婆买面、买米,周末载一家三口上公园……最重要的用途,当然是每天接送我上学。

⑦我上初中不久,父亲的自行车被偷了。那时候丢一辆自行车,可是件了不得的事,亲友们纷纷来问询。父亲笑言道:"车被人借走了,还不打算还,算啦,借他骑着吧!"众人听了大笑。

⑧自行车被偷后,父亲便没有再买。没过多久,父亲有了另一辆车:三轮大板车。这种车可载人,可载物,但是特别沉,不好操作,手和脚都得用力,就算一个年轻汉子,骑不了多久也会满身大汗。而中年父亲开始蹬着它载客了。做了快20年国企职工,他和母亲双双下岗,以此谋生。起步价一元:城区小,花两元就能跑遍。父亲就这样一单一单地接,一元一元地赚,每天一身臭汗。

⑨就在那时,父亲和他的三轮车又让我"威风"了一次。

⑩那年,家乡的英金河发大水。我每天上学得经过的西大桥,上下桥处汪起了两池水,最深处可没过一个成年人的胸部。那几年,小轿车刚开始多起来,有点"初生牛犊不怕虎"。我亲眼看见,小轿车呼啸着冲进水中,然后在最深处哑然熄火。于是,西大桥前后,都有好几辆抛锚的小轿车。人如果要走过桥的话,"湿身"更是必然的。

⑪不巧的是,那几天正赶上期末考试,我既不能迟到,更不能"湿身"。父亲说:"好办!咱有三轮车怕啥?"于是,我和几位小伙伴便成了他的"乘客"。水塘中三轮车稳稳当当,水深处虽然能没过大板,可我们只要把腿抬高,便不会弄湿。 父亲骑三轮车载着我们,浩浩荡荡地过了桥,又在众目睽睽之下穿过抛锚的小轿车,威风凛凛地过了水塘。完美!我心底然升腾起一股豪迈来。那次考试我拿了第一名。

⑫后来,父亲和母亲用三轮车做起了小买卖,靠做小买卖的收入,供我读完初中、高中,上了大学。我上大学那几年,也是我家乡变化最快的几年:英金河上架起了新桥,河两岸幢幢高楼平地起,街面上出租车换下了三轮车……

⑬我研究生毕业来到上海,工作几年后,生活安定下来。父亲和母亲退休后,相继过来同住。父亲快到65岁的时候,我换上了像样的公寓,搬进了新社区。面对着新环境,父亲又喜滋滋地筹划起来。一天,他悄悄同我商量:"我想买辆新车,买菜用。""好啊!买电瓶车?""当然好!"在我的力主下,我们在车行选了最好的一辆电瓶车,从外观上看,像极了摩托车。

⑭取车那天,父亲开心极了,硬是拉我下楼,载我在小区里"兜风"。微风吹起了他的衣襟,车上的他依然衣袂飘飘、神采飞扬;只不过,跟30年前相比,青丝已换作白发。 父亲的这30年啊,正是国家发展步子最大的时期。下岗、下海,他都赶上了;最难、最苦的活,他也都干过。他就是和国家一起奋斗过来,又日渐富足、自信起来的一代人。所以,每往前一步,他都觉得更好;每一次更好,他在心里都深深感恩。有一句话,不管什么时候,他都挂在嘴上:"这就不错!"

⑮父亲没有驾照,我想,他这辈子都不会拥有自己的大黑摩托了,但在他的眼神中,我分明看到了幸福和满足。          

来源:《解放日报》选文有改动)

(1)文章以"车"为线索,凸显了时代的变迁。请根据故事情节填写恰当内容。

      →②骑自行车服务大家,乐观面对被偷→③                 →④骑电瓶车,载我兜风

(2)赏析下列句子。

①父亲骑三轮车载着我们,浩浩荡荡地过了桥,又在众目睽睽之下穿过抛锚的小轿车,威风凛凛地过了水塘。

②下列两个句子,填在文章最后一段的横线处作为全文结尾句,你认为哪一句更精妙?说说你的理由。

句一:他手握车把,牢牢地,稳稳地。

句二:他牢牢地稳稳地手握车把。

(3)第⑭段划线句是议论抒情的句子,你读出了什么情感?请结合全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悟。

来源:2021年湖南省张家界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