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予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庇采橡之居,背湖山之观而行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①,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予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变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邱、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完②之计。
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③酒,瀹④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予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苏轼《超然台记》有删改)
【注】①比:连续,连。登:庄稼成熟。
②苟完:大致完备。
③秫(shú):黏黄米,可酿酒。泛指有黏性的谷物。
④瀹(yuè):煮。
(1)请用“/”标出下面语句的朗读停顿。(标注两处)
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①念无与为乐者 念:
②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
③狱讼充斥 狱:
④撷园蔬 撷: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
(4)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甲】文中哪些内容可以印证【乙】文中“乐哉!游乎!”这句话?
(5)请谈谈对【甲】文中“闲人”和【乙】文中“超然”的理解。
醉翁亭记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游溽,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宁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罪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幕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美秀而繁阴,及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它。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但接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漠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湖、山看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就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云归而岩穴暝 暝( )
②野芳发而幽香 芳(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3)欧阳修尽管被贬滁州,仍然有所作为,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文言文阅读。
【甲】与人书(六)①
顾炎武
生平所见之友,以穷以老而遂于衰颓者,十居七八。赤豹②,君子也,久居江东,得无有陨获③之叹乎?昔在泽州,得拙诗,深有所感,复书曰:“老则息矣,能无倦哉?”此言非也。夫子“归与归与”④,未尝一日忘天下也。故君子之学,死而后已。
[注释]①选自《亭林文集》。《与人书》是一组顾炎武与友人讨论治学方法、文学、历史等的学术短札。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文学家。②赤豹:顾炎武的朋友史可程,字赤豹。③陨获:文中指丧失志气。④归与归与:回去吧回去吧。这是孔子周游列国,晚年时想回去讲学的感叹。
【乙】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复书曰________
②未尝一日忘天下也________
③媵人持汤沃灌________
(2)小嘉与小舟在理解《与人书》中“拙诗”一词时有了困惑,请你参与讨论。
小嘉:“得拙诗”的意思是“赤豹读了一首拙劣的诗”。
小舟,我感觉不对,“拙诗”在这里不应该这样理解。
你:是的,“拙诗”不是指“拙劣的诗”,理由是_______。
(3)【甲】【乙】两文主旨都是劝学,两文劝说方式各有特点,请简要分析。
(4)文化需要传承,读了【甲】【乙】两文,你汲取了那些关于学习的有益启示?请结合文本内容和自身体验,谈谈你的阅读感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何晏七岁,明惠①若神,___________奇爱之,以晏在宫内,因欲以为子,晏乃画地令方②,自处其中,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魏武知之,即遣还。
(选自《世说新语》)
【注】①明惠:聪明,“惠”通“慧”。②画地令方:在地上画了一个方框。
(1)根据语境,在横线上补写合适的内容。
(2)对曹操将何晏送回家,恰当的解释是( )
A. | 何晏不想更改姓氏,曹操明白了他的心意。 |
B. | 何晏提出要一栋房子,曹操认为他太贪心。 |
C. | 何晏不愿给曹操做儿子,曹操为此很生气。 |
D. | 何晏聪明过人,曹操觉得他日后不好驾驭。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 不蔓不枝/青树翠蔓 |
B. | 香远益清/自以为大有所益 |
C. | 予谓菊/秦王谓唐雎曰 |
D. | 宜乎众矣/诚宜开张圣听 |
(2)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
晋 陶 渊 明 独 爱 菊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4)你从“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依据上文,谈谈“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人格的现实意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亭以雨名,志喜也。……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①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②。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③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节选自苏轼《喜雨亭记》)
【注释】①雨麦:下麦雨。②有年:丰年。③忭(biàn):喜乐,欢欣。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是进亦忧,退亦忧( )
②先天下之忧而忧( )
③始治官舍( )
④引流种树( )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 或异二者之为 |
B. |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
C. | 予至扶风之明年 |
D. | 以为休息之所 |
(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
②亭以雨名,志喜也。
(4)两位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忧乐观”,有何不同?
王某曰:古之学者,虽问以口而其传以心虽听以耳而其受以意。故为师者不烦,而学者有得也。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①不发,举一隅②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夫孔子岂敢爱其道,骜③天下之学者,而不使其蚤④有知乎!以谓其问之不切,则其听之不专;其思之不深,则其取之不固。不专不固,而可以入者,口耳而已矣。吾所以教者,非将善其口耳也。
[注释]①悱:想说而说不出来。②隅:角落。③骜:通“傲”,傲慢。④蚤:通“早”。
(1)请用“/”标出文中画横线语句的停顿处。(标3处)
(2)学习的时候专注,获取的知识牢固,是学习的理想状态。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学习上的“专”与“固”呢?请阅读选文,作出回答。
在班级举办的“善学精思”交流会上,启慧小组以下面的阅读材料为例,带领大家学习古诗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选自《论语》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礼记·学记》
(1)辨其音·走进文本: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中“好”的读音和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 好语似珠 |
B. | 好学不倦 |
(2)明其义·理解内容:请完成下面语句的翻译。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翻译: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悟其理·丰富思想:《礼记》中说:“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请摘抄下面诗中告诉了我们“至道”的诗句,并将这句诗蕴含的哲理批注在相应位置。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
诗句:______________; 批注:______________。 |
(4)取其精·学以致用:《论语》中有不少格言警句,如果要选择其中一句作座右铭,你会选择哪句?为什么?
温馨提示:①座右铭泛指激励、警醒自己的格言;②可以选自以上材料,也可以是《论语》中的其他语句。
文言文阅读
蔬食
(清)李渔
声音之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为其渐近自然。吾谓饮食之道,脍①不如肉,肉不如蔬,亦以其渐近自然也。草衣木食,上古之风。人能疏远肥腻,食蔬蕨而甘之,是犹作羲皇②之民,鼓唐虞之腹,与崇尚古玩同一致也。所怪于世者弃美名不居而故异端其说谓佛法如是是则谬矣。吾辑《饮馔》一卷,后肉食而首蔬菜,一以崇俭,一以复古;至重宰割而惜生命,又其念兹在兹,而不忍或忘者矣。
论蔬食之美者,曰清,曰洁,曰芳馥,曰松脆而已矣。不知其至美所在,能居肉食之上者,只在一字之鲜。此种供奉,惟山僧野老躬治园圃者,得以有之。不论城市山林,凡宅旁有圃者,旋摘旋烹,亦能时有其乐。
(选自《闲情偶寄》,有制改)
[注]①脍:细切的肉。②羲皇:指伏羲。后文中的“唐虞”指唐尧与虞舜,都是上古时候的贤王。
(1)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所怪于世者/弃美名不居/而故异端其说/谓佛法如是/是则谬矣 |
B. | 所怪于世者弃美名/不居而故/异端其说谓/佛法如是/是则谬矣 |
C. | 所怪于世者/弃美名不居/而故异端其说谓/佛法如是/是则谬矣 |
D. | 所怪于世者弃美名/不居而故/异端其说/谓佛法如是/是则谬矣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丝不如竹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B. | 草衣木食 各隐卷底衣褶中 |
C. | 一以崇俭 俭以养德 |
D. | 得以有之 属予作文以记之 |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首先用“声音之道”来类比“饮食之道”,提出饮食上崇尚追求自然的观点。 |
B. | 作者认为跟肥腻远离,以蔬菜为主食,甘于吃蔬菜,是与崇尚古玩差不多的雅事。 |
C. | 作者编《饮馔》,既有崇尚节俭,恢复古风的原因,也有珍惜生命不愿杀生的缘故。 |
D. | 作者说蔬食的好处很多,如清、洁、芳香、松脆等,但能称为至美,是在于“鲜”。 |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不论城市山林,凡宅旁有圃者,旋摘旋烹,亦能时有其乐。
②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管仲得其所欲
齐桓公因鲍叔之荐,使人请管仲于鲁①,施伯②曰:“是固将用之也。夷吾③用于齐,则鲁危矣!不如杀而以尸授之。”鲁君欲杀管仲,使人曰:“寡君欲亲以为戮,如得尸,犹未得也!”乃束缚而槛④之,使役人载而送之齐。管子恐鲁之追而杀之也,欲速至齐,因谓役人曰:“我为汝唱,汝为我和。”其所唱适宜走,役人不倦,而取道甚速。管仲遂于齐。
(节选自《智囊全集》)
注释:①鲁:鲁国。当时,管仲被囚于鲁国。②施伯:鲁国大臣。③夷吾:即管仲。④槛:古指囚禁押解犯人的车子。这里作动词用,指囚禁押送。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使人请管仲于鲁 使:派 |
B. | 寡君欲亲以为戮 欲:欲望 |
C. | 欲速至齐 至:到 |
D. | 其所唱适宜走 走:奔跑 |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夷吾用于齐,则鲁危矣!不如杀而以尸授之。
(3)选文中管仲的智慧体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③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④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⑤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出师表》)
(1)下列加点词,古今意义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
A. |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
B. |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
C. |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
D. |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 表,是古代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言辞往往恭敬恳切。选文是诸葛亮呈给刘禅的表。 |
B. | 选文将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把真挚感情融于议论、叙事之中。 |
C. | 诸葛亮首先向刘禅陈述了蜀国当时面临的不利处境,接着阐述了有利条件,之后提出三条建议。 |
D. | 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是广开言路、严明赏罚和亲贤远佞,其中严明赏罚是文章的主旨所在。 |
(3)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A. | 今天天下三分,益州困苦穷乏,这确实是处在万分危机、生死存亡的秋天。 |
B. | 如今天下三分,益州困苦穷乏,这确实是处在万分危机、生死存亡的时候。 |
C. | 今天天下三分,益州疲劳偏僻,这确实是处在万分危机、生死存亡的时候。 |
D. | 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劳偏僻,这确实是处在万分危机、生死存亡的秋天。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氏山房藏书记
苏轼
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当是时,惟周之柱下史①老聃为多书。韩宣子适鲁,然后见《易象》与《鲁春秋》。季札聃②于上国③,然后得闻《诗》之风、雅、颂。士之生于是时,得见《六经》者盖无几,其学可谓难矣!而皆习于礼乐,深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自秦汉以来,作者益众,纸与字画日趋于简便,而书益多,士莫不有,然学者益以苟简,何哉?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词学术,当倍蓰④于昔人,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也?
余友李公择,少时读书于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之僧舍。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藏书凡九千余卷。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以为已有,发于文词,见于行事,以闻名于当世矣。而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而庐山固所愿游而不得者,盖将老焉。尽发公择之藏,拾其余弃以自补,庶有益乎?而公择求余文以为记,乃为一言,使来者知昔之君子见书之难,而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为可惜也。
(节选自《苏轼全集校注》,有删节)
(注)①柱下史:掌管王室藏书的官。老聃曾任东周王室柱下史。②季札聃:人名。③上国:中原地区的诸侯国,此指鲁国。④倍蓰:超过数倍。
(1)下面是小娟同学对句中加点词语境意义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联系成语“一丝不苟”,可推知“学者益以苟简”中“苟”意义为“苟且”“马虎”。 |
B. | 古汉语有字同义不同的现象,“皆手自书”与“而书益多”中两个“书”字同义不同。 |
C. | 回顾课文“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可推知“而书固自如也”中“固”意义为“固执”。 |
D. | 查字典,“遗”有“遗留”“赠送”等义项,“将以遗来者”中“遗”应选择“赠送”。 |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 |
B. | 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 |
C. | 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 |
D. | 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 |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古代圣人的学问都始于认真读书,他们的学问与道德修养都不是后人所能赶上的。 |
B. | 近年来可读之书多而易得,但科举士子却将书束之高阁,致使他们谈吐没有根底。 |
C. | 李公择藏书丰富,读书精深,闻名当世:他藏书于僧房供后人阅读,有仁者之心。 |
D. | 苏轼想读完公择藏书,他主动作记是希望后人知前人读书不易从而更加努力读书。 |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士之生于是时,得见《六经》者盖无几,其学可谓难矣。
②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
帮帮你:指:①手指;②指向:③指责;④意思,意图;⑤指称。 ——《古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钱金玉官松江千总①,性刚果。道光壬寅鸦片衅起,钱方假归省亲,闻讯,即束装起行。其戚友尼②之曰:“军事方急,祸福不可知,君方在假,上官又未有文檄趣③君往,何急急为?”钱不听。既至吴淞从守西炮台与部卒同饮食卧起以力战相勖④。及东炮台陷,弹丸咸集于西炮台。钱奋勇督战,喋血数小时,左臂中三弹,曾不少却。其近卒泣陈:“公有老母在,不可死。”笑谢曰:“焉有食国之禄,而逃其难者乎?幸勿为吾母虑也!”未几,一弹来,中左乳,遂仆。弥留之际,犹大呼“贼奴误国”不置⑤。
(选文有删改)
【注】①千总:清朝武官名称。②尼:阻止。③趣:促。④勖(xù):勉励。⑤置:停。
(1) 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3处。
既 至 吴 淞 从 守 西 炮 台 与 部 卒 同 饮 食 卧 起 以 力 战 相 勖。
(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①性刚果。 性:__________________
②及东炮台陷。 及:__________________
③弹丸咸集于西炮台。 咸:__________________
④曾不少却。 却:__________________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道光壬寅鸦片衅起,钱方假归省亲,闻讯,即束装起行。
②焉有食国之禄,而逃其难者乎?幸勿为吾母虑也!
(4)选文中的钱金玉有哪些宝贵的品质?请分条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愚公移山
《列子》
①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④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其如上石何 安求其能千里也 |
B. | 汝心之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C. | 何苦而不平 必先苦其心志 |
D. | 惧其不已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 |
(2)下列对各句的句式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 | 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 |
B. |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判断句) |
C. | 帝感其诚。(被动句) |
D. |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省略句) |
(3)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 愚公“聚室而谋”说明他对移山底气不足,在大家“杂然相许”后才信心大增。 |
B. | 智叟作为旁观者,对愚公移山“笑而止之”,这种笑是嘲笑,是轻蔑,既傲慢又武断。 |
C. | 选文第①段极言山之高大,是为下文写移山、负山等情节做铺垫,衬托愚公决心之大。 |
D. | 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这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
(4)下列对选文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 “愚公”中的“公”是敬称;“智叟”中的“叟”则是一般的甚至带有一丝不敬的称呼。这一安排反映了作者的感情倾向。 |
B. | 选文随着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愈加突显,愚公由一般人眼中的“愚蠢”形象到最后的“大智若愚”,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C. | 文中的“孀妻弱子”除了与“智叟”形成对比外,还突出了愚公移山鲜有人助,势单力薄,增加了愚公移山的悲剧色彩。 |
D. | 选文告诉我们:只要认识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怕艰难困苦,勇敢坚持斗争,就能够改造客观世界。 |
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①亦无恙邪?民亦无恙邪?王亦无恙邪?”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邪?”
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邪?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邪?彻②其环瑱③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
(选自《战国策·齐策四》)
[注]①岁:收成。②彻;除,摘下。③环瑱(tiàn):古代垂挂在冠冕两侧的玉质饰物。
(1)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
彻 其 环 瑱 至 老 不 嫁 以 养 父 母 。
(2)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①书未发 ②无从致书以观 |
B. | ①使者不说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C. | ①臣奉使使威后 ②使内外异法也 |
D. | ①何以王齐国 ②陈涉乃立为王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语的解释。
①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②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
(4)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赵威后先问齐国的收成如何,老百姓情况如何,最后才问到齐王是否无恙。这充分显示了赵威后作为一位政治家的民本思想。 |
B. | 从赵威后对齐国使者的批评当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她的重用贤人、赏罚分明的政治文化见解。 |
C. | 全文围绕一个“民”字,以赵威后对齐国使者的问话一贯到底,却问而不答,问而无答,问而不必答,充分提升了文势。 |
D. | 钟离子、叶阳子和婴儿子这三位贤士孝女是帮助齐国治理的有德之人,却没有得到重用。赵威后以“无恙邪(乎)”发问,弦外之音是对齐王的指责。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