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下图所示,A、B、C三个实验装置完全相同,燃料的质量都为10g,烧杯内液体的质量都相同。
(1)比较不同燃料的热值应选择______两个装置,比较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应选择______两个装置(选填装置序号A、B、C)。
(2)在“比较不同燃料的热值”的实验中,通过观察温度计的_______比较燃料燃烧放出热量的多少。已知酒精的热值为3.0×107J/kg,10g酒精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J。
(3)水的比热容是4.2×103J/(kg·℃),它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图甲所示是“探究不同物质吸热升温现象”的实验,某同学将质量相等的沙子和水分别装在易拉罐中,并测出沙子和水的初温.然后用酒精灯加热并不断搅拌,每隔lmin记录一次温度.根据实验数据,该同学在图中画出了沙子和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
(1)实验中,加热时间实质上反映了 .
(2)分析图象可知,对于质量相等的沙子和水:吸收相等热量,升温较快的是 ;若使两者升高相同的温度,则 吸收的热量较多.通过大量类似实验,人们发现了物质的又一种物理属性,物理学将这种属性叫做 .
为了比较水和食用油的吸热能力,小明用两个相同的装置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物质 |
质量/g |
初始温度/0C |
加热时间/min |
最后温度/0C |
水 |
60 |
20 |
6 |
45 |
食用油 |
60 |
20 |
6 |
68 |
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1)从表中数据可知,水和食用油的质量_________(选填“相同”或“不相同”),加热结束时,食用油的温度比水温度_____(选填“高”或“低”).
(2)在此实验中,如果要使水和食用油的最后温度相同,就要给水加热更长的时间,此时,水吸收的热量________(选填“大于”或“小于”或“等于”)食用油吸收的热量.
(3)实验表明,_____________(选填“水”或“食用油”)吸热的能力更强。
为了研究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一组同学做了如下实验:在四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装有水和煤油,用同样的加热器加热,下表是他们实验的记录,根据记录回答问题:
烧杯编号 物质 质量/g 初温/℃ 末温/℃ 时间/min
1 |
水 |
160 |
16 |
26 |
2 |
2 |
水 |
180 |
16 |
23 |
2 |
3 |
煤油 |
160 |
16 |
36 |
2 |
4 |
煤油 |
160 |
16 |
26 |
1 |
(1)用同样加热器加热的目的是 .
(2)对比1、2两杯的实验记录进行分析,其实验目的是: .
(3)比较1、3两杯的实验记录,得出的结论是: .
(4)结合上述结论,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体的质量、 和 都有关.
为了比较水和食用油的吸热能力,小明用两个相同的装置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1)从表中数据可知,水和食用油的质量_________(选填“相同”或“不相同”),加热结束时,食用油的温度比水温度_____(选填“高”或“低”).
(2)在此实验中,如果要使水和食用油的最后温度相同,就要给水加热更长的时间,此时,水吸收的热量________(选填“大于”或“小于”或“等于”)食用油吸收的热量.
(3)实验表明,_____________(选填“水”或“食用油”)吸热的能力更强。
在探究“比较不同物质吸热能力”的实验中,用铁夹将温度传感器及分别盛有水和色拉油的两个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温度传感器的探头部分与试管内的水和色拉油良好接触,两只温度传感器通过数据采集线与计算机相连接,如图 所示。
(1)小明用铁夹将温度传感器及分别盛有 相同(选填“体积”、“质量“ 的甲、乙两种液体用两个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温度传感器的探头部分与试管内的液体良好接触(如图 所示),通过温度传感器分别测量试管内液体的温度。
(2)液体温度随时间变化关系如图 所示。分析图象可知, 液体的吸热本领强。
(3)若甲、乙两种液体中,乙液体是水,另种液体的比热容是
如图所示是“比较水和煤油吸热升温特点”的实验装置.
(1)加热过程中,用搅棒搅动的目的是 ;水和煤油吸热的多少是通过 来反映的(选填“温度计示数”或“加热时间”).
(2)关于该实验的变量控制,下列要求中不正确的是_______(填字母)
A.采用相同的加热方法(如酒精灯火焰的大小,与烧杯底的距离等)
B.烧杯中分别装入相同体积的水和煤油
C.使用相同的烧杯
(3)某同学用同一个加热装置分别给质量和初温都相同的水和煤油加热,分别记录加热时间和升高的温度,根据记录的数据作出了两种液体的温度(T)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
①根据图像,给水和煤油加热相同的时间时, 升高的温度高一些;要使水和煤油升高相同的温度,应给________加热更长的时间,这说明________的吸热能力强些.
②已知水的比热容是4.2×103J/(kg·℃),则煤油的比热容是________ J/(kg·℃).
为了比较水和煤油的吸热能力,江涛用两个相同的装置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应加入初温相同、 相同的水和煤油;
(2)实验中搅拌器的作用是:使液体 ;选用相同酒精灯加热的目的是:使水和煤油在相同时间内 ;
(3)实验中发现煤油的温度比水的温度升高得 (选填“快”或“慢”),这表明 吸热本领更强。
结合图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水不容易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 。
(2)图乙:水蒸气把软木塞向上冲起的过程中,相当于汽油机的 冲程。
(3)图丙是探究 的实验装置。
(4)图丁中的实验能得出的结论是: 。
在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中。
(1)将适量碎冰放入试管中,利用水给冰加热,目的是 。
(2)某时刻观察到温度计的示数如图甲所示,为 ℃。
(3)图乙是根据所测数据绘制成的图像。由图像可知,冰的熔化特点是:持续吸热、 ;AB和CD两段图像的倾斜程度不同,原因是 。
(4)若不计热量损失,物质在AB和BC两段吸收的热量分别为Q1和Q2,则Q1:Q2= 。
在探究“水吸收的热量与水的质量和水升高的温度是否有关”实验中,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实验 次数 |
质量 m/kg |
初温 t0/℃ |
末温 t/℃ |
加热时间 t/min |
吸收热量 Q/J |
1 |
O.1 |
20 |
30 |
2 |
|
2 |
O.2 |
20 |
30 |
4 |
|
3 |
O.3 |
20 |
30 |
6 |
|
4 |
O.3 |
20 |
40 |
12 |
|
5 |
O.3 |
20 |
50 |
18 |
|
(1)该实验中,比较加热时间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_____、_____、_____这三次实验,是探究水吸收的热量与水的质量是否有关。
(3)比较3、4、5归纳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华同学利用图甲所示装置对100g冰加热,他每隔相同时间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并观察物质的状态。图乙是他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的温度——时间图象,根据图象可知:
(1)冰属于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2)在BC阶段物质处于 状态(选填“固体”、“液体”或“固液共存”);
(3)设相同时间内物质吸收的热量相同,则BC阶段物质共吸收了 J的热量(c冰=2.1×103J/kg•℃,c水=4.2×103J/kg•℃);
(4)图丙是另一位同学在完成同一实验时绘制的温度﹣﹣时间图象,老师认为他的CD段数据有问题,老师做出这样的判断的依据是 。
如图所示是“探究不同物质吸热能力”的实验,将质量均为200g的煤油和水分别装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并测出煤油和水的初温,然后用两个相同的酒精灯加热,每隔2min记录一次温度。实验记录如下表所示:
(1)实验中选用相同的酒精灯加热,可以通过控制__________(填加热时间或升高温度)来控制物质吸热相同。通过比较 来判断吸热能力的强弱。
(2)由记录表可知,对于质量相等的煤油和水:吸收相等热量,升温较快的是 ;若使两者升高相同的温度,则 吸收的热量较多。由此得出物质的吸热能力与____________有关。
(3)煤油升温到25摄氏度时吸收的热为_________________J
某同学在做“比较不同物质吸热能力”的实验时,使用相同的电加热器给水和煤油加热,他得到如下数据:
物质 |
次数 |
质量m/kg |
升高的温度△t/℃ |
加热的时间t/min |
水 |
1 |
0.1 |
10 |
2 |
|
2 |
0.2 |
10 |
4 |
煤油 |
3 |
0.1 |
10 |
1 |
|
4 |
0.2 |
10 |
2 |
(1)上表中用加热时间的长短来表示水和煤油 .
(2)分析第1、2次或第3、4次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同种物质升高相同温度时,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质的 有关.
(3)分析第1、3次或第2、4次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
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水和食用油的吸热本领。
(1)安装实验器材的顺序: (选填“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
(2)依据小明的探究方案,实验探究过程中,除了选择相同规格的烧杯和酒精灯之外,还需要控制不变的量有哪些?
(3)实验探究记录数据如下表所示。
加热时间t/min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水的温度/℃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食用油的温度/℃ |
30 |
32.5 |
35 |
37.5 |
40 |
42.5 |
47 |
47.5 |
50 |
52.5 |
55 |
在这些数据中,哪一个最可能是由于测量或者记录的疏忽而产生的错误?分析实验资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