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兴趣小组同学为了验证铁和铜的金属活动性强弱,进行了如下的实验研究,请你回答有关问题:
[实验探究]
(1)甲同学设计的实验方案:取用砂纸打磨过的铁丝插入到盛有硫酸铜溶液的试管中,过一会儿取出铁丝,观察到铁丝表面_____________,得出结论铁比铜活动性强。
(2)乙同学设计的方案:(实验中所用铜片,铁片大小形状相同,且表面洁净光亮)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铜片的表面无气泡产生 铁片的表面有气泡产生 |
铁比铜的活动性强 |
[讨论交流]
(1)铁片与稀硫酸反应一段时间后溶液中可能含有的溶质是______________。
(2)实验前乙同学在配置10%的稀盐酸时,用到的仪器有烧杯、量筒、胶头滴管,还缺少的一种仪器是______________。在量取蒸馏水的体积时,若仰视读数,则会导致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__10%(填“>”“<”、“=”)
[反思评价]
你认为乙同学的方案__________(填“合理”或“不合理”),理由是:______________
[拓展应用]
农药波尔多液的主要成分是硫酸铜,不能用铁制容器盛放波尔多液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王老师在某工厂废水处理池中提取一瓶含有AgNO3、Cu(NO3)2和Al(NO3)3的工业废水样品带回实验室。静置,取上层清液,加入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液甲和滤渣乙。请你和你的化学小组完成以下探究(不考虑杂质干扰)。
【提出问题】滤渣乙是什么?
【做出猜想】小明认为滤渣乙是银,小东认为滤渣乙是银和铜,小华认为滤渣乙是银、铜和铝,你认为滤渣乙还可能是______________。
【交流讨论】大家经过讨论后,认为小华的猜想错误,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探究】设计实验探究滤渣乙的成分,请填写下列空白:
实验步骤 |
现象 |
结论 |
实验1:取滤渣乙加入盐酸 |
无气体产生 |
滤渣乙可能是___________ |
实验2:取滤液甲加入_____ |
无蓝色沉淀 |
滤渣乙一定是___________ |
【反思交流】通过交流,大家认为在滤液甲中加入稀盐酸,当观察到______________,也能得出实验1的结论。
有一包固体粉末,其中含有碳酸钠、氢氧化钠、碳酸钙、生石灰、氯化钠中的四种物质。某兴趣小组为确定其组成设计并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一】甲组同学进行如下探究。请完成表中空白。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及分析 |
I.取少量该固体粉末于烧杯中,加入足量的水溶解、过滤 |
粉末部分溶解,得到白色滤渣和无色滤液 |
滤渣中一定含有 |
Ⅱ.向滤液中粉末部分溶解,得到白色滤渣试液 |
溶液变红 |
滤液中可能含有 物质(填“酸性”、“碱性”或“中性”) |
Ⅲ.向Ⅱ中所得溶液滴加足量稀盐酸 |
|
原固体粉末中一定含有Na2CO3 |
【实验二】乙组同学进行如下探究。
实验测得固体B中含15 g氯元素。
试综合甲、乙两组同学的实验进行分析,填空。(C-12 O-16 Na-23 Cl-35.5)
⑴乙组实验中一定发生的化学反应是:Na2CO3+2HCl=2NaCl+H2O+CO2↑
⑵该固体粉末的组成可能是 。.
某化学兴趣小组展示了他们设计的“火龙生字”创新实验,用硝酸钾的热饱和溶液先在白纸上书写“火”字,晾干后白纸上出现硝酸钾晶体如图所示。用带火星的木条接触硝酸钾晶体,立即有火花出现,并缓慢地沿着字的笔迹蔓延,最后呈现出“火”字的黑色痕迹(见下图)。现场的同学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后进行了如下研究:
【提出问题】为什么附有硝酸钾的白纸更容易燃烧?
【查阅资料】硝酸钾不可燃烧,但受热易分解,生成亚硝酸钾(KNO2)和一种常见的气体单质。
【猜想与假设】对于产生的是什么气体,四位同学有如下猜测:
甲:二氧化氮; 乙:氮气; 丙:氧气; 丁:氢气;
丙同学首先排除了二氧化氮,理由是 ;同学认为也不可能是氢气,他的理由是 。
【进行实验】四位同学设计了实验对丙同学的猜想进行了验证,他们的操作方法是: ,观察到的现象是 ,说明丙同学的猜想正确,硝酸钾分解的化学方程式是 。
【解释与结论】白纸上写过字的地方更容易燃烧的原因是 。
【反思与评价】为什么要用“硝酸钾的热饱和溶液”书写文字?
已知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下表:
你对上述问题的解释是 。
在学习盐的性质时,某组同学将碳酸钠溶液和一瓶标签破损的溶液M(如图)进行反应,有白色沉淀产生,过滤后得到澄清滤液。该组同学对该实验进行了下列研究。
(1)溶液M的可能组成:
猜想①:是 ,
猜想②:是CaCl2(查资料知CaCl2水溶液呈中性)。
为了确定其组成,同学们设计了如下方案并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取少量M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酚酞 |
|
猜想①正确 |
(2)若猜想①正确,则上述过滤后得到的澄清滤液中可能含有的溶质:
猜想一:NaOH和Na2CO3;
猜想二: ;
猜想三:NaOH。设计实验方案确定滤液中溶质的组成。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分别取少量滤液于A、B两支试管中,A中加入CaCl2溶液,B中加入 溶液 |
“猜想一”成立 |
|
|
“猜想二”成立 |
|
|
“猜想三”成立 |
在一次化学实验中,同学们将饱和硫酸铜溶液逐滴加到5mL饱和氢氧化钠溶液中,观察到以下异常实验现象:
实验序号 |
滴加
溶液的量 |
实验现象 |
① |
第1~6滴 |
产生蓝色沉淀,但震荡后沉淀消失,形成亮蓝色溶液 |
② |
第7~9滴 |
产生蓝色沉淀,且沉淀逐渐增多,振荡后沉淀不消失,很快沉淀逐渐变黑色 |
在实验①中同学们根据所学初中化学知识判断蓝色沉淀是氢氧化铜,请你写出生成蓝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 。
实验①中蓝色沉淀为什么消失?同学们继续进行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
I.氢氧化铜在室温下温度,70℃-80℃时可脱水分解生成氧化铜
II.铜酸钠[
]溶于水,溶液呈亮蓝色。
【猜想与讨论】
小陶认为蓝色沉淀消失可能是氢氧化铜发生了分解。其他同学一致否定了他的猜测,理由是。
同学们交流讨论后,提出以下两种猜想。
猜想一:少许氢氧化铜可溶于足量水中。
猜想二:氢氧化铜可在足量氢氧化钠浓溶液中溶解,溶液呈亮蓝色。
【实验探究】
为验证猜想,同学们用氢氧化铜粉末(其它试剂可任选)设计如下实验。请你填写表中的空格。
实验序号 |
实验方法与操作 |
实验现象 |
结论 |
③ |
将少许
粉末加到5mL蒸馏水中,充分振荡 |
猜想一错误 |
|
④ |
猜想二正确 |
【结论与反思】
(1)根据实验,并进一步查阅资料知道,氢氧化铜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解生成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根据实验可知饱和硫酸铜溶液与饱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是放热反应,依据的实验现象是。
(6分)
做完酸、碱、盐相关性质实验后,某实验小组不小心把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混合在一起,看到有大量气泡生成。他们对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很好奇,请你与他们一起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为是什么?
【猜想假设】猜想① Na2SO4、Na2CO3 猜想② Na2SO4、Na2CO3、NaOH
猜想③ Na2SO4、H2SO4、Na2CO3 猜想④ Na2SO4、 H2SO4
猜想⑤ Na2SO4
上述猜想中,你认为不合理的是猜想 (填序号)。
【实验探究】(1)甲同学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无色酚酞,发现溶液颜色无变化,据此,他认为猜想⑤是正确的。你认为他的结论是 (填“合理”或“不合理”)的,理由是 。
(2)乙同学向盛有一根生锈的铁钉的试管中加入适量该溶液,过一会儿取出铁钉,用水洗净,观察到铁锈消失,铁钉变得光亮,溶液变黄。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实验结论】根据上述实验探究,你认为猜想 (填序号)是正确的。
【拓展应用】工厂与实验室的酸性废水必须处理至中性再排放,这样做的意义是 (答一点即可)。
氯气(Cl2)是黄绿色气体,溶于水时部分以Cl2分子存在于溶液中,部分与水反应Cl2 + H2O =" HCl" + HClO。产物中,次氯酸(HClO)是一种弱酸。氯气溶于水所得溶液称为氯水,它具有很强的漂白性。把品红试纸(染有品红颜料的滤纸)放入氯水中,品红试纸褪色。晓红同学对“氯水使品红试纸褪色”产生浓厚兴趣,她所在的学习小组进行了如下探究,请你一起来完成:
【提出问题】氯水中的什么成分使品红试纸褪色?
【猜想】猜想1:氯水中的水使品红试纸褪色;
猜想2:氯水中的Cl2使品红试纸褪色;
猜想3:氯水中的盐酸使品红试纸褪色;
猜想4:氯水中的__________使品红试纸褪色。
【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结论 |
①把品红试纸放入水中 |
|
猜想1不成立 |
② |
试纸不褪色 |
猜想2不成立 |
③ |
试纸不褪色 |
猜想3不成立 |
【结论】学习小组通过讨论,找到了氯水中使品红试纸褪色的物质。
【反思】向氯水中滴加几滴紫色石蕊试液,会观察到的现象是 。
【拓展】铁能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铁,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某兴趣小组对一包可能含有氯化钠、碳酸钾的硫酸铵样品进行探究。
I.定性探究
【查阅资料】硫酸钡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稀盐酸或稀硝酸;碳酸钡不溶于水,但能溶于稀盐酸或稀硝酸。
实验一:探究样品中是否含有碳酸钾
【设计与实验】取一些样品于一支洁净的试管中,加水使其溶解,加入过量氯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过滤,得到滤液a和滤渣b。取滤渣b于另一支试管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固体部分溶解。
【实验结论】样品中 (含、不含)有碳酸钾。
实验二:探究样品中是否含有氯化钠
【设计与实验】小明取实验一得到的滤液a少许于一支洁净的试管中,滴加硝酸银溶液,出现白色沉淀。
【实验结论】小明认为样品中含有氯化钠。小华认为小明得出了错误结论,她的理由是 。小华的实验设计和结论是
Ⅱ.定量探究
取15.0g样品完全溶解于水,加入过量的稀盐酸和氯化钡溶液,过滤、洗涤、干燥,得硫酸钡固体23.3g。
求样品中硫酸铵的质量分数。
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对“铁生锈的条件”进行实验探究。
【进行实验】
实验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1 |
A B |
一段时间后, A中铁丝表面有红色固体生成 B中铁丝无明显变化 |
|
2 |
C D |
一段时间后, C中 D中铁丝无明显变化 |
铁生锈需要与O2接触 |
某同学在家中发现,炒完菜的铁锅表面容易生锈。
【猜想与假设】可能是食盐对铁生锈的速率产生了影响。
【进行实验】该小组用实验装置E、F同时进行实验。其中集气瓶的容积相同,量筒内盛有等体积的水,F中集气瓶内另加入了某种物质。
实验装置 |
实验过程 |
实验结论 |
E F |
一段时间后,打开止水夹,记录实验过程中量筒内剩余水的体积(每次测量时间间隔不等,实验数据见下表)。E中铁丝和F中另加入的物质表面均出现红色物质。 |
食盐可以加速铁的生锈 |
实验记录表
次数 |
1 |
2 |
3 |
4 |
5 |
6 |
|
量筒中剩余水的体积/mL |
E |
68 |
57 |
44 |
30 |
30 |
30 |
F |
71 |
65 |
56 |
a |
30 |
30 |
(1)实验装置F中,集气瓶内另加入的物质是 。
(2)实验记录表中,a的取值范围是 。
【反思与应用】结合上述实验,谈谈你对家中铁锅使用的建议: 。
某化学兴趣小组按照课本实验方法(如下图),做木炭与氧化铜反应的实验时,发现很难观察到紫红色铜的生成,却往往有暗红色固体出现。他们决定对这个实验进行探究和改进。
【提出问题】暗红色的固体是什么?如何选择合适条件,使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现象更明显?
【查阅资料】铜有+1 和+2 两种化合价,通常情况下,氧的化合价为-2,碳的化合价为+4 或-4。
【猜想与假设】
(1)同学们认为这种暗红色固体可能是一种化合物,并猜测它的化学式为 。
(2)同学们还认为,通过改变反应物的状态、质量比,以及反应装置,可以使该实验现象
更加明显,减少出现暗红色固体的情况。
【分析与交流】
(1)小吴建议用超细炭粉与氧化铜粉末进行实验。你认为这样建议的原理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小周建议用图乙装置替代甲装置。与甲相比较,乙装置中将试管直立放置的好处是 。
【实验与结论】
同学们决定按改进后的方案进行实验,他们在检验了乙 后,往试管中加入已干燥的药品并开始加热,当看到澄清的石灰水刚出现浑浊时, (填“可以”或“不能”)确定氧化铜和炭粉已经开始反应。不久,即可看到试管底部变红热,停止加热后,仍能看到红热现象,并沿试管底部自下而上蔓延,这个现象说明该反应是 (填“吸”或“放”)热反应。待产物冷却后,同学们终于找到了期待已久的紫红色铜珠,实验获得了圆满成功。
为探究氢氧化钙溶液和稀盐酸反应所得溶液中溶质的成分,小鸣和同学们通过测定了反应后溶液的pH,得到了如图所示的pH曲线,请回答:
(1)由图可知该实验操作是将滴加到另一种溶液中;
(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实验过程中,小鸣取了a、b、c三处反应后的溶液于三个烧杯中,却忘了作标记,请你设计不同的方案(不再用测定pH的方法),探究三种样品分别属于哪处溶液。
【查阅资料】
溶液显中性,
。
【探究过程】
①分别取少量样品于三支试管中,加入酚酞试液,观察到其中一支试管内出现的现象。结论:该样品是a处溶液。
②为进一步确定b或c处溶液,又设计了以下方案: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另取余下样品少量于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加足量的
溶液。 |
该样品为b处溶液。 |
|
该样品为c处溶液,并推知溶液中的阳离子有。 |
【反思评价】探究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除了要考虑生成物之外,还要考虑。
请你参与某学习小组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并协助完成相关任务。
【研究课题】探究X物质的成分。
【查阅资料】(1)X物质可能由Ca(HCO3)2、Mg(HCO3)2、Ca(OH)2、Mg(OH)2、CaCO3、BaCO3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
(2)X物质是通过过滤水溶液得到的沉淀。
(3)相关物质的溶解性如下表:
物 质 |
Ca(HCO3)2 |
Mg(HCO3)2 |
Ca(OH)2 |
Mg(OH)2 |
CaCO3 |
BaCO3 |
溶解性 |
可溶 |
可溶 |
微溶 |
不溶 |
不溶 |
不溶 |
【设计并实施方案】
(1)由查阅资料可知X物质肯定不含可溶性的Ca(HCO3)2、Mg(HCO3)2。
(2)甲同学在烧杯中放入少量研碎的X物质,加入足量蒸馏水充分搅拌,静置。取上层清液滴入Na2CO3溶液,没有白色沉淀,说明X物质中无 (填化学式)。
(3)乙同学设计了下列实验装置,想进一步确定X物质的成分。
其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①按图组装仪器,关闭活塞b,将50gX物质的粉末放入锥形瓶中,逐滴加入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
②待锥形瓶中不再产生气泡时,打开活塞b,从导管a处缓缓鼓入一定量的空气;
③称量D瓶内物质明显增加的质量;
④继续鼓入空气,直至D瓶内物质质量不变;
⑤经称量,D瓶内物质增加的质量为20g。
【评价】(1)A瓶中的NaOH溶液起到 作用。若A瓶中无NaOH溶液,D瓶中的质量将 (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2)分析X物质的可能组成是 (有几种写几种)。
碳酸钠、碳酸氢钠是中学常见的化合物。
探究一:碳酸钠、碳酸氢钠与酸反应
如图所示,将两气球内的NaHCO3和Na2CO3同时倒入试管中。已知盐酸足量,且装置气密性良好。
回答下列问题:
(1)碳酸钠俗名是 。
(2)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
(3)NaHCO3和Na2CO3都能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水和氯化钠。任写出其中一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4)已知NaHCO3、Na2CO3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84、106,通过计算:实验结束后, (填“A”或“B”)试管的气球更大。
探究二:碳酸氢钠、碳酸钠固体与酸反应的热效应
【发现问题】在探究一实验过程中用手触摸试管,发现盛NaHCO3的试管温度降低,而盛Na2CO3的试管温度升高。
【猜想与推测】甲同学由此推测:NaHCO3和盐酸反应为吸热反应,Na2CO3和盐酸反应为放热反应。
【实验与数据】乙同学认为甲同学推测不妥,通过以下多次实验后取平均值数据记录如下:
步骤① |
步骤② |
步骤③ |
步骤④ |
步骤⑤ |
测量10mL水温/℃ |
加入物质0.5 g |
溶解后测量溶液温度t1/℃ |
静置一段时间后测量溶液温度t2/℃ |
加入20%盐酸10 mL反应后测量溶液温度t3/℃ |
20 |
NaHCO3 |
18.5 |
20.0 |
20.8 |
20 |
Na2CO3 |
23.3 |
20.0 |
23.7 |
【分析与结论】
(1)由步骤①~③比较得到的结论是 。
(2)由步骤④~⑤比较得到的结论是: 。
(3)结合上面探究活动,你认为甲同学推测的不妥之处是 。
像科学家一样做科学
--探究胡萝卜汁对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作用
体育课上,小华不慎擦伤了皮肤,她用过氧化氢溶液对皮肤进行消毒时,惊奇地发现有嘶嘶的响声,并产生大量气泡。
小华通过查阅文献获得以下信息:
信息Ⅰ:人体皮肤细胞中存在一种叫做过氧化氢酶的物质,能加快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速率。
信息Ⅱ:胡萝卜汁等植物细胞中也含有过氧化氢酶。
信息Ⅲ:酶是动植物体内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生物大分子,其催化作用受温度影响。
信息Ⅳ:在没有催化剂时,60℃以下,温度对过氧化氢的分解基本没有影响。
请你在小华探究的基础上,完成以下探究活动。
(1)胡萝卜汁对过氧化氢的分解是否有催化作用?
请完成下表中的实验报告(实验步骤中应包括使用的仪器、药品和实验过程)。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
胡萝卜汁对过氧化氢的分解有催化作用。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温度如何影响胡萝卜汁的催化作用?
药品:
过氧化氢溶液、新鲜胡萝卜汁、不同温度的水(
、
、
、
)。
仪器:
试管
支,
烧杯
只、
量筒、秒表、温度计、刻度尺。
实验:如图所示,用提供的仪器和药品,按如下步骤进行实验:
①两支试管中分别盛有胡萝卜汁和3%过氧化氢溶液;
②将①中的试管放入盛有
水的烧杯中,恒定试管及反应物的温度;
③
以后,把过氧化氢溶液倒入装有胡萝卜汁的试管中,稍微振荡,使胡萝卜汁跟过氧化氢溶液均匀混合;
④将③中的试管放回原烧杯,恒温
;
⑤用刻度尺测量试管中泡沫状混合物的高度;
⑥按上述步骤进行实验,分别测定
、
、
时泡沫状混合物的高度。
每个温度下的实验重复
次,取平均值,得到如下数据:
实验编号 |
反应物的温度 |
混合恒温6min时,泡沫的高度(cm) |
A |
||
B |
||
C |
||
D |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为了测定实验准确性,该实验过程中还需要控制的条件有。
②请你在下面的直角坐标系中,绘制出泡沫的高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曲线。
(要求:需表示出横坐标和纵坐标表示的数量级单位)
③关于温度对胡萝卜汁的催化作用的影响,你的结论是。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