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P点的含义: ;
(2)当温度为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小到大的顺序 。
(3)将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
(4)当A中含有少量B时,为了得到纯净的A,可采用 的方法。
如图为氯化铵和硫酸钠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30 ℃时,氯化铵、硫酸钠的溶解度相同 |
B.氯化铵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
C.将50 ℃时硫酸钠的饱和溶液降低温度,始终有晶体析出 |
D.将60 ℃时硫酸钠的饱和溶液降温至40 ℃,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
如图是固体甲、乙的溶解度曲线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
B.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
C.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可除去混在甲中的乙物质 |
D.20 ℃时,可配制质量分数为30%的乙物质溶液 |
为了测定在一定温度时某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待测液必须是该温度下该物质的( )
A.浓溶液 | B.稀溶液 | C.不饱和溶液 | D.饱和溶液 |
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t2℃时,A、B、C三种物质中,A物质的溶解度最大
B.P点表示t1℃时B、C两物质的溶解度大小相等
C.一定温度时,要将B物质的不饱和溶液转变成饱和溶液,可采取增加溶质的方法
D.20℃时,给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加热(不考虑溶剂的蒸发),有晶体析出的是A物质
图甲为蔗糖的溶解度曲线。现将剩有蔗糖固体的饱和溶液降温,则烧杯底部的蔗糖固体质量将( )
A.变大 | B.不变 |
C.变小 | D.先变小后变大 |
图1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曲线,图2是盛水的烧杯中放着t2℃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的试管(不考虑溶剂的蒸发),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t1℃时,将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恒温蒸发等质量的水,析出晶体的质量一定相等 |
B.升温可以使接近饱和的甲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
C.向烧杯的水中加NaOH固体后,只有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 |
D.向烧杯的水加NH4NO3固体后,只有盛放甲溶液的试管中有晶体析出 |
将一定温度下的某物质的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下列方法一定能成功的是
A.降温 | B.升温 | C.加入溶质 | D.蒸发溶剂 |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 .对这句话理解错误的是()
A. |
时, 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钠 |
B. |
时, 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含氯化钠 |
C. |
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水与氯化钠的质量比为100:36 |
D. |
时,将 氯化钠溶解于 水中,所得溶液为该温度下氯化钠的饱和溶液 |
20 ℃时,取甲、乙、丙、丁四种纯净物各20
,分别加入到四个各盛有50
水的烧杯中,充分溶解,其溶解情况如下表:
物质 |
甲 |
乙 |
丙 |
丁 |
未溶解固体的质量 /g |
4.2 |
2 |
0 |
9.2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所得四杯溶液都是饱和溶液 |
B. |
丁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大 |
C. |
20 ℃时四种物质溶解度的关系为:丙>乙>甲>丁 |
D. |
四杯溶液中溶剂的质量大小为:丙溶液>乙溶液>甲溶液>丁溶液 |
下图为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t2℃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
B.温度大于t2℃时,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溶解度大小关系是甲>乙>丙 |
C.当甲中混入少量乙时,可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得到较纯净的甲 |
D.t2℃时甲、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二者所得溶液 |
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一定是均一、无色、稳定的 | B.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
C.溶液的溶质一定是固体 | D.溶液一定是混合物 |
请用“﹤”、“﹥”或“﹦”填空。
(1)相同条件下在水中的溶解性:氢氧化钙 氢氧化钠;
(2)含碳量:生铁 钢;
(3)pH:硫酸溶液 氢氧化钠溶液;
(4)氢原子核内质子数 氢原子核外电子数。
如图为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t2℃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
B.温度大于t2℃时,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大小关系是甲>乙>丙 |
C.当甲中混入少量乙时,可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得到较纯净的甲 |
D.t2℃时甲、丙两物质的饱和液降温到t1℃时,两者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的分数一定相等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