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70 ℃的硝酸钠饱和溶液降温到10 ℃,有晶体析出(晶体不含水),下列没有发生变化的是( )
A.硝酸钠的溶解度 | B.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
C.溶液中溶剂的质量 | D.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
如图为氯化铵和硫酸钠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30 ℃时,氯化铵、硫酸钠的溶解度相同 |
B.氯化铵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
C.将50 ℃时硫酸钠的饱和溶液降低温度,始终有晶体析出 |
D.将60 ℃时硫酸钠的饱和溶液降温至40 ℃,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
图甲为蔗糖的溶解度曲线。现将剩有蔗糖固体的饱和溶液降温,则烧杯底部的蔗糖固体质量将( )
A.变大 | B.不变 |
C.变小 | D.先变小后变大 |
如图是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2℃时,b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比a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 |
B.将t3℃时a、b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a溶液析出的晶体多 |
C.t3℃时,等质量的a、b两种溶液所含水的质量相等 |
D.将t2℃时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只有a有晶体析出 |
由图可知,从0 ℃升温到50 ℃,一定量的水中能溶解的质量变化最大的物质是( )
A.甲 | B.乙 | C.丙 | D.丁 |
为了测定在一定温度时某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待测液必须是该温度下该物质的( )
A.浓溶液 | B.稀溶液 | C.不饱和溶液 | D.饱和溶液 |
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某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不一定变小 |
B.饱和溶液的浓度一定比其不饱和溶液的浓度大 |
C.任何物质的饱和溶液,当温度降低时一定会析出溶质 |
D.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后,剩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变小 |
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P点的含义: ;
(2)当温度为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小到大的顺序 。
(3)将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
(4)当A中含有少量B时,为了得到纯净的A,可采用 的方法。
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由图示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a的溶解度大于b的溶解度 |
B.要使t2℃时c物质的不饱和溶液成为饱和溶液可采用降低温度 |
C.a、b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至t1℃时,析出的晶体质量是a>b |
D.t1℃时,60g a的饱和溶液中含有溶剂50g |
如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结合图回答问题:
1) ℃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的物质是 (填“甲”或“乙”)。
3)可使甲物质从其饱和溶液中结晶析出的方法是 。
4)t2℃时,分别将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5)小明同学用甲物质进行以下实验:
①实验过程中,B、C、D对应的溶液为不饱和溶液的是 。
②向B对应的溶液中再加入30 g甲固体的过程中,发现固体全部溶解,一段时间后又有部分固体析出。你认为“全部溶解”的原因是 。
下图是甲、乙两种固体(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
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的溶解度 |
B.t1℃时,50 g水中最多溶解15 g甲 |
C.t2℃时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变为不饱和溶液 |
D.将t1℃时甲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 |
请用“﹤”、“﹥”或“﹦”填空。
(1)相同条件下在水中的溶解性:氢氧化钙 氢氧化钠;
(2)含碳量:生铁 钢;
(3)pH:硫酸溶液 氢氧化钠溶液;
(4)氢原子核内质子数 氢原子核外电子数。
比较食盐和蔗糖在水中的溶解性,必须控制的条件是
A.温度相同 | B.水的质量相等 |
C.食盐和蔗糖质量相等 | D.食盐和蔗糖颗粒大小相同 |
下列4个实验方案的设计中,不正确的是
A.用二氧化锰区分水和过氧化氢溶液 |
B.用水除去CO和CO2混合气体中的CO2 |
C.用燃着的木条鉴别氧气、空气和二氧化碳3瓶气体 |
D.在温度不改变的情况下,向一杯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可以检验其是否饱和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