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由事实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编号 |
事实 |
结论 |
A |
某气体不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 |
该气体一定不含氧气 |
B |
某物质可以导电 |
该物质一定是金属单质 |
C |
物理变化没有新的物质产生 |
没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一定是物理变化 |
D |
某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物只有 CO2和H2O |
该物质一定由C、H、O三种元素组成 |
AgNO3固体见光或受热易分解,故用棕色试剂瓶保存。AgNO3固体受热分解时,放出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它可能是
A.SO2 | B.NH3 | C.NO2 | D.N2 |
为适应火车提速,一些铁路线上原有的短轨需要连接为超长轨。工人常用这一反应原理来焊接钢轨。有关该反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 B.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
C.该反应中铝元素的化合价升高 | D.该反应中铁元素的化合价升高 |
为了能及时发现煤气泄漏,常在煤气中加入少量有特殊气味的乙硫醇(C2H5SH)。乙硫醇在煤气燃烧过程中可以充分燃烧,其化学方程式为2C2H5SH+9O24CO2+2X+6H2O 由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煤气是化合物 |
B.煤气燃烧不会污染空气 |
C.X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8 |
D.该反应中消耗的O2与生成的X的质量比为9∶4 |
在一个密闭容器内有A、B、C、D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物质 |
A |
B |
C |
D |
反应前质量/g |
4 |
6 |
111 |
4 |
反应后质量/g |
待测 |
15 |
0 |
84 |
A.密闭容器中发生的化学变化属于分解反应
B.密闭容器中发生的化学变化属于化合反应
C.该反应中A、B、C、D四种物质(参加反应或生成)的质量比为26∶9∶111∶80
D.反应后密闭容器中A的质量为22 g
已知。一定量的Ca(HC03)2固体在密闭容器中受热分解(此过程CaCO3不分解)。下列图像表示该过程中某些量的变化趋势,其中错误的是
【改编】如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型,“”、“”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列各项中对图示模型理解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中两种反应物的质量比为1:3 |
B.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没有改变 |
C.反应中原子的种类和数目没有发生改变 |
D.反应后生成了两种物质 |
化学反应之间、化学物质之间具有包含、并列、交叉等关系。下表中X、Y符合下图所示关系的是
|
A |
B |
C |
D |
X |
化合反应 |
化学变化 |
纯净物 |
燃烧 |
Y |
氧化反应 |
物理变化 |
化合物 |
缓慢氧化 |
下图表示治理汽车尾气所涉及反应的微观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涉及的物质均为氧化物 | B.反应物和生成物均含有毒气体 |
C.生成单质与化合物的质量比为7:22 | D.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为1:1 |
在一定条件下,一个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物质 |
||||
反应前的质量 | ||||
反应后的质量 |
A. |
参加反应的 与 的质量比为 |
B. |
的取值范围: |
C. |
当 时,该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 |
D. |
|
在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右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丙可能是单质 |
B.甲、乙的质量之和一定等于生成丙的质量 |
C.丁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
D.若消耗3 g的乙,则生成17 g的丙 |
地质考察人员发现一种带螺纹的矿石,研究时发现该矿石能在氧气中燃烧,主要反应是4X+11O22Fe2O3+8SO2。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X的化学式是Fe4S8 |
B.SO2分子中的硫、氧原子的个数比为1:2 |
C.反应前后氧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 |
D.Fe2O3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70% |
把甲、乙、丙、丁四种物质放入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A、乙可能是催化剂 B、甲、丙是反应物 C、参加反应的甲、丙的质量比为1:2 D、丁一定是化合物 |
物质 |
甲 |
乙 |
丙 |
丁 |
反应前质量(g) |
4.0 |
2.0 |
3.0 |
2.0 |
|
反应后质量(g) |
1.2 |
x |
2.4 |
5.4 |
|
|
|
|
|
|
在反应2A+B═3C+D中,A和B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5:1,已知20gA与一定量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5gD,则在此反应中B和C的质量比为( )
A.4:19 | B.3:5 | C.1:3 | D.2:17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