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我国仅20世纪90年代就发生火灾约89万起,给人民造成重大损失。应用化学知识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火灾。下面对图中灭火实例的灭火原理解释不正确的是
关于燃烧和灭火说法正确的是
A.将大块煤粉碎后再燃烧,其目的是延迟煤燃烧的时间 |
B.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降低了火柴梗的着火点 |
C.由上图所示可知,金属镁引起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 |
D.蜡烛用扇子一扇即灭,是因为扇走了蜡烛周围的空气 |
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窍门或小常识往往包含着一些化学原理。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①油锅着火时迅速盖上锅盖灭火 ②用钢丝球擦洗铝锅上的污垢
③要延缓铁钉生锈可用食盐水浸泡下 ④煤气泄漏及时打开换气扇排气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
下列灭火方法及其原理分析错误的是
|
火灾 |
灭火方法 |
灭火原理 |
A |
油锅着火 |
迅速盖上锅盖 |
隔绝氧气 |
B |
森林火灾 |
砍去部分树木形成隔离带 |
移走可燃物 |
C |
电源短路引起的火灾 |
用水浇灭 |
降温 |
D |
实验室酒精灯中酒精翻出着火 |
用湿布盖灭 |
降温同时隔绝氧气 |
如图是研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对比实验,对有关实验现象和结论的判断错误的是
A.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且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
B.甲中红磷未燃烧,说明红磷的着火点高于白磷 |
C.乙中白磷燃烧,说明乙中的热水温度高于甲中的热水温度 |
D.乙中如果停止通入氧气,燃着的白磷会熄灭 |
为探究物质的燃烧条件,某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对比现象①③可知:物质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
B.由现象②可知:红磷不是可燃物 |
C.对比现象②③可知:物质燃烧需要氧气 |
D.物质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
下列有关燃烧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燃烧不一定有火焰产生 |
B.物质跟氧气的反应就是燃烧 |
C.物质在有限的空间内燃烧,可能会发生爆炸 |
D.物质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 |
根据下图所示实验分析得出的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A.二氧化碳与水反 应生成碳酸 |
B.一氧化碳能还原氧化铁 |
C.不同物质着火点不同 |
D.黄铜的硬度比纯铜的大 |
下列相关的解释或结论不正确的是
A.自行车轮胎暴晒后炸裂——分子间间隔变大 |
B.水通电分解——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 |
C.木柴架空燃烧会更旺——木柴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变大 |
D.把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火焰熄灭——瓶中气体一定是CO2 |
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电器着火用水扑灭 | B.室内起火时打开门窗通风 |
C.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 D.用明火检查液化气罐是否漏气 |
化学实验过程中要规范操作,注意实验安全,如果发生意外也要冷静处理。下列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中,错误的是
选项 |
意外事故 |
处理方法 |
A |
洒在桌面上的酒精燃烧起来 |
立即用湿抹布或沙子扑灭 |
B |
稀酸飞溅到皮肤上 |
用水冲洗再涂上3%~5%的小苏打溶液 |
C |
误服氯化钡溶液 |
立即喝大量鲜牛奶或鸡蛋清 |
D |
碱液泼在衣服上 |
用水冲洗后,再涂上硫酸溶液 |
2014年将要上映的小时代3最终结局大部分人死于一场大火,这场火灾是取材于2010 年11月15日上海静安区高层住宅大火的真实事件,该大火导致58人遇难,70余人严重受伤。学好化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安全逃生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被困火灾区,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伏低身子前进 |
B.用打火机来检查液化石油罐泄漏 |
C.图书、档案失火要用水浇灭火 |
D.室内起火,马上打开所有门窗 |
成语是中华民族的瑰宝。“釜底抽薪”中蕴含的灭火原理是
A.隔绝空气 | B.移除可燃物 |
C.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 | D.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
成语“釜底抽薪”的本意包含着灭火的原理,下列灭火方法也依据这个原理的是
A.砍掉树木形成隔离带 | B.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
C.用锅盖盖灭着火的油锅 | D.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灭火 |
将少量大豆油倒入一个小铁盒中点燃,用坩埚钳把小铁盒放在冰冷的水面上,可观察到火焰立即熄灭,该实验证明,达到灭火的目的的方法之一是
A.隔绝空气 | B.降低着火点 |
C.降温至着火点以下 | D.清除可燃物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