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中甲、乙、丙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用“——”连接的两种物质在溶液中可发生化学反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甲可以为盐 |
B.丙只能是金属单质、盐或碱 |
C.乙只能是氧化物或酸 |
D.其中一个反应能同时生成两种沉淀 |
某同学测得海水中含有氯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13%,假设海水中的氯元素全部来源于氯化钠,则海水中所含氯化钠的质量分数是
A.2.18% | B.3.51% | C.5.85% | D.4.19% |
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图像是
A.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
B.向一定量的稀硫酸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 |
C.向一定温度下的不饱和硝酸钠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钠固体,充分搅拌 |
D.分别向同质量、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中不断加入碳酸镁和氧化镁固体 |
下列各组物质分别加入到足量的水中,能得到无色透明溶液的是
A.KNO3、NaCl、HCl | B.FeCl3、Na2SO4,KCl |
C.CuSO4、H2SO4、NaCl | D.FeCl2、KCl、NaOH |
向一定质量CaCl2和HCl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0%的Na2CO3溶液。反应过程中加入的Na2CO3溶液的质量与产生沉淀或气体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c点溶液中溶质有2种 |
B.图中0a段表示生成沉淀的过程 |
C.整个反应过程中,氯离子个数不变 |
D.x值为106.0 |
用下图操作可完成甲、乙两个实验。甲实验为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乙实验为配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实验的步骤是①④⑤,其中去除杂质的关键一步是蒸发 |
B.甲实验各步操作中的玻璃棒都是用来搅拌的 |
C.乙实验按照②③①的步骤进行操作, 会导致配制的溶液浓度偏小 |
D.乙实验中,若①所用烧杯刚刚用清水洗过,会导致配制的溶液浓度偏大 |
小明为探究金属与盐的反应,将一定质量的某种金属M的粉末放入AgNO3与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发现,溶液呈现无色,溶液底部有少量固体粉末;过滤后在滤渣和滤液中分别加入适量稀盐酸,滤渣中有无色气体产生,滤液中无沉淀产生。结合实际现象判断,小明得出的以下结论错误的是
A.滤液中一定没有银离子 | B.滤渣中一定含有金属单质M |
C.滤渣中一定含有单质铜 | D.加入的金属M可能是单质铁 |
掌握化学用语是学好化学的关键。下列化学用语与所表述的意义相符合的是
①FeCl2﹣氯化亚铁 ②2Ca2+﹣2个钙离子
③O2﹣2个氧原子 ④﹣钠离子 ⑤2H2O﹣2个水分子
⑥2H﹣2个氢元素 ⑦﹣氮气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A.①④⑤⑦ | B.②③④⑥ | C.①②⑤⑦ | D.②⑤⑥⑦ |
利用海水(含氯化钠)处理含二氧化硫的废气,该方法的流程如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从海水最终得到“NaCl(产品)”的过程属于物理变化 |
B.①中的反应物是氯化钠和水。 |
C.反应②属于复分解反应 |
D.此反应流程有助于减少大气污染,保护环境。 |
下列图示与实验事实不一致的是
A.图①是将一定质量的碳酸钙充分煅烧 |
B.图②是在一定温度下,向不饱和硝酸钠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钠固体,充分搅拌 |
C.图③是向一定质量的Zn(NO3)2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不断加入铁粉 |
D.图④是向Na2SO4和HCl的混合溶液中不断滴入氢氧化钡溶液 |
下列各组溶液,不加其他试剂就能鉴别的是
A.AgNO3、NaCl、CaCl2、HNO3 | B.NaOH、NaCl、石蕊 、稀HCl |
C.BaCl2、Na2SO4、K2CO3、HNO3 | D.CuSO4、NaCl、KNO3、BaCl2 |
下列各组物质间通过一步反应就能实现如图转化,则甲、乙、丙可能是
A.H2O2 H2O O2 | B.C CO CO2 |
C.CaO Ca(OH)2 CaCO3 | D.NaOH NaCl NaNO3 |
某同学向盛有大量的盐酸与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逐滴滴入Na2CO3溶液至过量。他记录滴入Na2CO3溶液质量(x)与有关量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图中纵坐标(y)表示生成沉淀的质量 |
B.反应进行到C点时,溶液中的溶质只有NaCl |
C.B点溶液的pH=7 |
D.OA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Na2CO3+2HCl=2NaCl+H2O+CO2↑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