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除杂质所用试剂正确的是
A.用稀盐酸除去铜粉中的铁粉 | B.用适量稀盐酸除去CaO中的CaCO3 |
C.用浓硫酸吸收O2中的CO2 | D.用稀硫酸除去Fe2O3中的Fe |
现有MgO和Mg(OH)2组成的固体混合物共5g,向其中加入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得到105g不饱和溶液。则原固体混合物中镁元素的质量为
A.1.2g | B.12g | C.4.8g | D.2.4g |
科学贵在创新,以下是对部分化学实验的改进,其中不能达到目的是
|
A |
B |
C |
D |
改 进 后 实 验 |
燃烧条件 |
CO还原氧化铜 |
测定氧气含量 |
检验气密性 |
目的 |
防止燃烧产物 污染空气 |
防止尾气对大气的污染 |
不用酒精灯点燃, 使测定结果更精确 |
现象更明显 |
把打磨过的镁条放入CuSO4溶液中,镁条表面覆盖了红色物质,一会儿又有大量气泡冒出。同学们对“放出气体”这一异常现象进行猜想、实验。其中没有价值的是
A.小宇推测气体是氢气并检验 | B.小琪猜想CuSO4溶液呈酸性并测定 |
C.小寒认为气体是二氧化碳并检验 | D.小梁认为试剂变质,更换后再做 |
在一个密闭容器中加入四种物质(无氧气),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物质 |
甲 |
乙 |
丙 |
丁 |
反应前质/g |
3 |
5 |
20 |
7 |
反应后质量/g |
10 |
5 |
8 |
待测 |
通过分析,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是氧化反应 B.乙物质一定是催化剂
C.反应中甲、丙变化的质量比为7:8 D.测得反应后丁物质的质量为12g
常温下甲酸(HCOOH)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与浓硫酸混合加热的反应为:HCOOHCO↑+H2O。实验室可利用下图装置制取CO并还原CuO。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甲酸生成CO的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
B.实验中应先加热CuO,后通入CO气体 |
C.硬质玻璃管中的实验现象是黑色固体变为红色固体 |
D.硬质玻璃管和其中固体的总质量反应后减小 |
为了测定液化气中丙烷(C3H8)在氧气不足时的燃烧产物,将一定量的丙烷和氧气置于一个封闭的容器中引燃,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物质 |
丙烷 |
氧气 |
水 |
二氧化碳 |
X |
反应前质量/g |
4.4 |
12.8 |
0 |
0 |
0 |
反应后质量/g |
0 |
0 |
7.2 |
4.4 |
a |
A.表中a的值为5.6 B.X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X可能含有氢元素 D.X只含碳元素
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M、N、Q、P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则关于此反应认识不正确的是
物质 |
M |
N |
Q |
P |
反应前质量(g) |
18 |
1 |
2 |
32 |
反应后质量(g) |
X |
26 |
2 |
12 |
A.该变化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分解反应 B.X的值为l3
C.反应中N、P的质量比为5:4 D.物质Q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在锥形瓶甲中放入10g块状纯净的碳酸钙,在锥形瓶乙中放入10g粉末状纯净的碳酸钙,分别同时加入足量同浓度的稀盐酸与碳酸钙反应。下列图中对该实验产生气体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描述合理的是
下列除去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的方法合理的是
|
混合物 |
试剂或方法 |
A |
CuO(C) |
隔绝空气加强热 |
B |
CO(CO2) |
将混合气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
C |
CO2(CO) |
点燃混合气体 |
D |
N2(O2) |
通过灼热的铜丝网 |
只用一种试剂,一次性验证铜、铁、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该试剂是
A.Cu(NO3)2溶液 | B.Fe(NO3)2溶液 | C.AgNO3溶液 | D.稀盐酸 |
将a、b、c三种金属分别投入稀盐酸中,只有b溶解并产生气泡,a和c无明显现象;把a和c分别放入硝酸银溶液中,在a表面有银析出,c没有变化。则a、b、c的金属活动性顺序是
A.c>b>a | B.b>a>c | C.a>c>b | D.b>c>a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