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初中化学试题 / 实验题
初中化学

化学语言包括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表语言等。
(1)用文字描述下列化学符号的意义:
2 H 2 O ;  ② 5 N a + ;  ③ 3 C ;  ④ O 2 -

(2)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锌和硫酸铜溶液;      ②铁丝在纯氧中燃烧
③通电分解水;         ④氯化钡溶液和硫酸钠溶液
(3)下图是硝酸钾和氯化钾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

c 点的意义是;表示硝酸钾溶解度曲线的是(填" a "或" b ",下同); t 3 时溶解度较大的是 t 1 时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较大的是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小李在化学实验技能考查中,完成"用稀盐酸鉴别氢氧化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并测碳酸钠溶液的 p H "实验。
【实验一】小李取待测液甲、乙分别放置在试管①和②,再往两支试管中滴入稀盐酸,观察实验现象。根据现象推知,乙为碳酸钠溶液。

(1)实验中,小李应观察到试管②的现象是
该试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老师指出:除盐酸外,还可使用其它试剂鉴别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溶液。请你选择一种不属于酸的试剂,并将鉴别实验中的预期现象以及化学方程式填入下表。

选择的试剂
预期现象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一支试管无明显现象;
另一支试管

【实验二】小李用玻璃棒蘸取"实验一"后试管②中的溶液沾在 p H 试纸上,观察试纸颜色变化并与标准比色卡对照,读出溶液的 p H 。小李的记录如下:

实验现象
结论
溶液沾在试纸上时,试纸缓慢地变色
与标准比色卡对比, N a 2 C O 3 溶液 p H = 3

(3)小李因操作错误,得出" N a 2 C O 3 溶液 p H = 3 "的错误结论。指出小李操作错误之处。
答:
(4)指出小李记录的"实验现象"中不科学的地方。
答: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对学生提出的最迫切要求.如图是某学生的创新实验--白磷在水下燃烧的实验装置示意图.请分析图回答问题:

(1)实验过程中,甲装置中的白磷并不燃烧,而将甲装置倒转(如乙装置所示),并,即可观察到白磷在"沸腾"的水中燃烧.
(2)通过上述实验,说明可燃物燃烧必须同时满足温度达到可燃物的和与氧气接触两个条件.
(3)在其它条件和操作不变的情况下,只将甲装置中导管C的一端改为插入锥形瓶B的底部进行同样的实验.你认为这一改进后的实验(选填"能"或"不能")成功.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C u 可以形成化台价为 + 2 + 1 的化合物。其中 + 1 价化合物称为亚铜化合物。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氢氧化铜,氧化亚铜

(2)高温时,氧化铜可被木炭还原为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氧化亚铜是一种红色粉末。加热时,氧化亚铜能与氧气发生化合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利用这一性质可检验氮气中是否含有氧气(装置如图所示),判断氮中含有氧气的现象是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用右图的实验装置可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并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清回答下列问题:
85.png

(1)指出装置 A 中的错误之处:①; ②.

(2)纠正错误后,完成以下实验内容:
①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是.

②实验开始时应检查装置 A .

③若要检验二氧化碳气体,装置 A 与装置 C 中的导管连接顺序序是 a ,观察到装置 C 中的现象是
④装置 A 与装置 B 连接,观察到装置 B 中现象是,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为探究 C O 2 的化学性质,需要制取并收集干燥的 C O 2 ,以下是老师提供的一些实验装置。 

(1)实验室制取 C O 2 的化学方程式为
(2)浓硫酸的作用是,收集装置为(填字母);
(3)学校实验室的废液缸中收集了同学们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废液。小溪同学想探究废液中溶质的成分,请你共同参与探究,并回答下列问题:
【提出问题]】废液中的溶质是什么物质?
【做出猜想】小溪认为废液中溶质只有氯化钙。
你认为还可能含有的溶质是(填化学式);
【查阅资料】氯化钙溶液呈中性。
【实验与结论】
①小溪分别取少量该废液和氯化钙溶液加入到两支试管中,并向其中分别滴入无色酚酞试液作对比实验,结果两支试管中溶液均为无色,于是小溪认为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
②你认为小溪的实验(填"能"或"不能")证明她的猜想,理由是
③如果要证明你的猜想是正确的,你选择的试剂是,试验中可以看到的实验现象
【拓展与应用】
①若实验证明你的猜想是正确的,要想使处理后的废液只有氯化钙溶液,应向废液中加入过量的,反应完成后静置过滤,得到纯净的氯化钙溶液。
②通过以上探究,你认为实验室的废液未经处理直接倒入下水道,可能造成的危害是。(写一条)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请回忆你学习过的"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探究,并按要求完成实验方案一和实验方案二。(下表中"实验结论"选填"="">"或"<"符号)

实验方案
方案一
方案二
反应现象
铁钉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的物质,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
反应前的总质量
m 1 n 1
反应后的总质量
m 2 n 2
实验结论分析
m 1 m 2 n 1 n 2

将两个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对比时,有同学分析:有一个方案观察到天平不平衡,是因为
因此不能说质量不守恒。在反应物不变的前提下,要使天平平衡,你对该方案的改进措施是

                                                                      。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为实验室常用的实验装置,回答问题:

A.

B.

C.

D.

E.

(1)写出带有标号仪器的名称:①;②
(2)用锌和稀硫酸制取氢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填序号,下同),收集装置是
(3)实验室常用稀盐酸和石灰石反应制 C O 2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此外,也可用加热碳酸氢钠( N a H C O 3 )固体(产物为碳酸钠、二氧化碳、水)来制取 C O 2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若用此法来制取 C O 2 ,应选用的发生装置为,收集装置为
(4)右图所示装置可用来测量生成的 C O 2 的体积,其中在水面上放一层植物油的目的是,植物油上方原有的空气对实验结果(填"有"或"无")明显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实验室欲除去粗盐中混有的少量不溶性杂质,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其正确的操作步骤是①;②;③
(2)上述三个步骤中都须使用的一种仪器是(填下列有关序号)。

A. 烧杯 B. 漏斗 C. 蒸发皿 D. 玻璃棒

(3)该仪器在粗盐提纯步骤②中的作用是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现有下图所示仪器和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 A B C F G 五种仪器的名称: A B C F G
(2)实验室若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应选用的仪器和装置的编号为,二氧化锰在此反应中是,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
(3)若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需要的反应条件是。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
(4)用 E 装置可以收集氧气,是因为,当气泡放出时就可以收集。当停止反应时,如果先熄灭酒精灯,再把导管从水槽里撤出,造成的后果是。如果用 F 收集时,如何证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 F 如何证明一瓶无色气体是氧气?答:

(5)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里,集气瓶底炸裂,这是因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图Ⅰ是小红按课本进行的一个化学实验,在实验时同学们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于是小明对原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装置如图Ⅱ。

【实验操作】
a .向 B , C , E 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 m L 的蒸馏水,各滴入1~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观察溶液颜色。
b .在 A , D 试管中分别加入2 m L 浓氨水,立即用带橡皮塞的导管按实验图Ⅱ连接好,并将 D 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几分钟。
【分析讨论】:
E 试管放有酚酞溶液的目的是
⑵进行操作 b 时观察到的现象是
⑶由此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①,②
⑷对比改进前的实验,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小明对妈妈杀鱼时从鱼肚内取出的鳔产生了兴趣,他确定了"探究鳔内气体成分"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小明通过查阅有关资料获知:这种鱼鳔内氧气约占1/4,其余主要是二氧化碳和氮气。他用医用注射器抽取鳔内气体。现给你两集气瓶的鳔内气体,请你帮助他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方 法
现 象
验证鳔内含 O 2
a . b .
验证鳔内含 C O 2
c . d .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同学用下图装置制取氧气,请回答:

(1)写出仪器名称:①  ④    
(2)检查装置 B 气密性的方法是: ,若现象,说明气密性良好。
(3)装置 A 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的原因

(4)若要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发生装置应选择(填序号),试管口要放一团棉花,目的是,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反应类型是反应。
(5)采用装置 B 制取氧气时,所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
(6)收集氧气可以选择装置 或(填序号),原因是 、。若用排空气法收集氧气,验满的方法是,若有现象,则收集满。
(7)某同学收集完毕,先停止加热再将导管移出水面,这种操作会引起什么后果:
(8)若某同学用装置 C 收集的氧气不纯,其原因可能是:
(9)若某同学用 A D 装置制取氧气,结果收集不到氧气,其原因可能是: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化学实验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