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初中化学试题 / 探究题
初中化学

5月1号起"醉驾入刑"。醉酒的原因是酒中含有一种物质叫乙醇,对人的神经系统有刺激作用。醉酒后驾车会带来严重的社会危害。
(1)乙醇( C 2 H 5 O H )易燃烧,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2)交警进行呼气酒精检测的原理是:橙色的 K 2 C r 2 O 7 酸性溶液遇乙醇迅速生成蓝绿色的硫酸铬,硫酸铬有 C r 3 + S O 4 2 - 组成,则硫酸铬的化学式为
(3)白酒是乙醇的水溶液,酒中乙醇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能被氧化成乙酸,现有一瓶密封放置了十几年的某种白酒,想知道该白酒的组成情况,设计了如下探究实验:
【提出问题】白酒中溶质有哪些?
【查阅资料】
材料一:乙醇( C 2 H 5 O H ),俗称酒精,易溶于水,水溶液呈中性。
材料二:乙酸( C H 3 C O O H ),又名醋酸,易溶于水,具有酸的通性。
【猜  想】
猜想1:只有乙醇
猜想2:只有乙酸
猜想3:                     。
【实验探究】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已知某纯碱样品中含有NaCl杂质,为测定样品中纯碱的质量分数,可用下图中的装置进行实验(温馨提示:碱石灰的主要成分是NaOH和CaO)。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①按图组装仪器,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将ag样品放入锥形瓶中,加适量蒸馏水溶解,得到样品溶液
③称量盛有碱石灰的U型管的质量,得到bg
④从分液漏斗滴入稀硫酸到不再产生气体为止
⑤从导管A处缓缓鼓入一定量的空气
⑥再次称量盛有碱石灰的U型管的质量,得到cg
⑦重复步骤⑤和⑥的操作,直到盛有碱石灰的U型管的质量基本不变,为dg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用托盘天平称量样品时,如果天平的指针向右偏转,说明
(2)装置中 N a O H 溶液的作用是
(3)装置中浓硫酸的作用是
(4)如果将分液漏斗中的稀硫酸换成浓度相同的盐酸,测定的结果会(填偏高、偏低或不变):
(5)步骤⑤的目的是
(6)该样品中纯碱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式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4分)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请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相关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下列各项中,在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是(填数字序号)。
①元素的种类   ②物质的种类    ③原子的种类
④分子的种类    ⑤原子的数目   ⑥分子的数目
(2)应用质量守恒定律配平化学方程式:
C 2 H 4 + O 2 燃烧 C O 2 + H 2 O

(3)实验室常用右图所示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四位同学设计了如 下A、B、C、D四个实验,并按右图实验操作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实验中观察到B、C实验前后天平依然保持平衡,某同学认为B、C实验都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你认为他的说法(填"是"或"否")正确;而A、D实验天平不平衡,其中D实验天平不平衡的原因是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小冉和小海两位同学在实验室中进行化学实验。小冉将 C O 2 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小海向盛有少量 N a O H 溶液的试管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再倒入一定量的稀盐酸。

(1)小冉同学观察到的现象,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小海同学实验后发现试管内溶液为无色,认为氢氧化钠和盐酸恰好完全反应.你认为他的观点是否正确(填"是"或"否"),你的理由是:
(3)实验结束后,两名同学将反应后的剩余物同时倒入废液缸中,发现有气泡产生,废液仍然为无色。请你和两名同学一起对废液缸中废液的组成进行探究。
【提出问豫】废液中的溶质除指示剂外,还有什么?
【进行猜想】①两位同学一致认为溶质为 C a C l 2 N a C l
②你认为溶质的组成还可能为 
【实验验证】向废液中加入,出现现象。
【实验结论】说明猜想(填①或②)正确。
【实验反思】为减少废液对环境的污染,可采取的方法是
【拓展延伸】通过酚酞溶液由红色变无色,说明 N a O H 已与盐酸完全反应,你认为还可以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不使用紫色石蕊试液和pH试纸)来证明 N a O H 确已完全反应。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母亲节前夕,阳阳对妈妈给外婆购买的" X X 牌"苏打饼干及其配料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化学课上,阳阳听老师说过,苏打是碳酸钠 N a 2 C O 3 的一个俗名,她再仔细阅读该饼干的配料表如下:小麦粉、小苏打….她思考:配料中小苏打有何作用?如何鉴别苏打 N a 2 C O 3 和小苏打 N a H C O 3 ?


下面是阳阳进行的研究性学习过程,请你参与并回答相关问题.
【资料获悉】
(1)相同条件下, N a 2 C O 3 溶液比 N a H C O 3 溶液的碱性强;
(2) 20 时, N a 2 C O 3 N a H C O 3 的溶解度分别为 21 . 3 g 9 . 6 g
(3) N a H C O 3 270 时能发生如下分解反应:
2 N a H C O 3 = 加热 N a 2 C O 3 + H 2 O + C O 2 ,而 N a 2 C O 3 受热不易分解.

【实验过程】
实验一:验证 N a 2 C O 3 N a H C O 3 热稳定性的差异.在老师的指导下,你们按如图所示进行实验若实验现象为(1),则能得出 N a H C O 3 受热易分解, N a 2 C O 3 受热不易分解.
实验二:用酸碱度的差异鉴别 N a 2 C O 3 N a H C O 3 .你们若用广泛 p H 试纸测定相同条件下两种溶液的 p H ,则 p H 较大的是(2).
实验三:用 20 时溶解度的差异鉴别 N a 2 C O 3 N a H C O 3
请完成下表:(忽略溶解过程中热量的变化)

实验操作
预期的现象和结论
(3)                                     
(4)                                      

【交流总结】
(1)配料中小苏打主要起发泡作用.
(2)可以通过溶解度、酸碱度等差异来鉴别 N a 2 C O 3 N a H C O 3
通过上述研究性学习过程.你们认为小苏打 N a H C O 3 除用于食品工业外,在日常生活及实验室中还有哪些应用,试举一例:.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电解水实验可以确定水的组成.甲、乙、丙三位同学对电解水后液体的酸碱性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电解水后的液体一定呈中性吗?
【查阅资料】
图Ⅰ所示装置可用于电解水实验;硫酸钠可增强水的导电性,硫酸钠溶液呈中性.
【实验与讨论】
三位同学分别向U形管中加入含有酚酞的硫酸钠溶液,接通直流电,观察现象,电解一段时间后,断开电源.
(1)实验中发现试管①电极附近的溶液迅速变红,管②电极附近的溶液任为无色,乙同学用pH试纸测定管②电极附近的溶液,pH小于7.说明试管①电极附近的溶液呈    性,管②附近的溶液呈_________(选填“酸”、“碱”或“中”)性.
(2)甲同学将实验后U形管中的溶液按图Ⅱ所示倒入烧杯中,发现红色立刻消失.乙同学、丙同学将试验后U形管中的溶液按图Ⅲ所示分别倒入烧杯中,发现红色不完全消失.经讨论与分析,乙、丙同学的试验中溶液的红色不消失,原因可能是酸          
(3)甲、乙、丙同学分别用蒸馏水洗涤U形管、碳棒等,再将洗涤液倒入自己实验的烧杯中,观察现象:
甲同学的溶液仍为无色.
乙同学的溶液中红色仍不消失.
丙同学的溶液中红色          
(4)甲、乙、丙同学分析了实验现象,为确证溶液的酸碱性,又进行下列实验:
甲同学用           来测定溶液,原因是                         
乙同学向溶液中滴加          ,使溶液中红色刚好褪去.因为造成(3)中溶液的红色仍不消失的原因是                       
【解释与结论】
用硫酸钠增强水的导电性时,点解后溶液混合均匀,呈中性.
【交流与反思】
甲同学取55g质量分数为2%的硫酸钠溶液进行电解,消耗了5g水后,则电解后硫酸钠溶液的质量分数为            
甲同学的老师上课时用NaOH增强水的导电性,点解后溶液的碱性               
乙同学的老师上课时用H2SO4增强水的导电性,点解后溶液的酸性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为探究Al、Fe、Cu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有甲、乙、丙三位同学设计了如下方案:
(1)甲同学将金属分别放入盛有盐酸的3支试管中。根据铜加入盐酸中无变化,       
         现象,判断出Al>Fe>Cu。
(2)乙同学只用一支试管,只取一次盐酸也能证明Al>Fe>Cu,他在盐酸中插入金属的顺序
是Fe       。
(3)丙同学只调整了乙同学插入盐酸中金属的顺序,也能得到正确结论。丙同学调整金属
的顺序为           。                   
【拓展应用】在CuCl2和AlCl3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出的固体中加入盐酸,无明显现象,则滤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7分)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将一枚洁净的铁钉放入食盐水中(如图,装置气密性良好),一段时间后,进行观察。请你一起参与分析,并完成后续实验设计。

[观察现象]①装置中右侧导管中的液面升高。
②铁钉生锈,试管底部有黑色固体物质。
[提出问题]导管中液体为何升高?黑色固体物质又是什么?
[理论分析]小组同学根据已学过的知识分析得知,液面上升的原因是      
[猜想与假设]小组中的小明同学猜测该黑色固体可能含有:①Fe、②Fe2O3、③FeCl3、④C
四种物质。
[分析与验证]小组同学根据小明的四种猜测做了以下分析:
⑴小红同学认为不可能含有氯化铁,该结论得到小组同学的认可,理由是              
⑵小强同学认为一定含有碳,该结论也得到小组同学的认可,理由是                  
⑶小组同学不能确定是否含有铁,请人帮他们设计方案进行确认: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实验中学的小春和小玲同学在张老师的指导下,对呼吸作用是否产生CO2气体进行探究。请你一同参与:
【提出问题】人呼出的气体中是否含有CO2气体?
【设计方案并实验】
小春:在试管中加入2 mL蒸馏水,用玻璃导管向其中吹气,未发现明显现象。
小玲:在试管中加入2 mL澄清石灰水,用玻璃导管向其中吹气,溶液变浑浊。
【解释与结论】小玲的实验结果证实了呼出的气体中含有CO2气体,其方案中的实验
原理可用符号表达式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价与反思】小春的实验若继续进行,也能得到与小玲相同的结论。请你帮助设计后续方案:实验操作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查阅资料时,小明得知 C O 2 在高温条件下能与木炭反应生成 C O 。他决定对该反应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 C O 2 与木炭在高温条件下反应是否生成 C O ?
[实验探究]小胡设计了如图的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

(1) A 中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生成 C O 2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 B 中装有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其作用是除去 C O 2 气体中混有的少量 H C l 气体。 C 中装有浓硫酸。其作用是
(3) E 中装入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
[实验结论]经检验 F 处的气体为 C O 。结论: C O 2 在高温条件下与木炭反应生成了 C O
[实验反思] (4)有同学对 A 装置作如下改进:在锥形瓶中放入一小试管,将长颈漏斗下端插入小试管中。改进后的优点是
[实验拓展] (5)撤去 B ,按 A C D E 顺序连接。然后 A 中用二氧化锰和过氧化氢溶液混合生成 O 2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此时要检验该实验条件下 D 中木炭所发生反应的生成物,还需要补充和完善的实验是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探究原子结构的奥秘。
【情景提供】19世纪以前,人们一直以为原子是不可分的,直到1887年,汤姆生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后,才引起人们对原子结构模型的探索。
【提出问题】电子带负电,原子不带电,说明原子内存在着带正电荷的部分,它们是均匀分布还是集中分布的呢?
【进行实验】 1910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实验做法如图:

(1)放射源-放射性物质放出α粒子(带正电荷) ,质量是电子质量的7000倍;
(2)金箔-作为靶子,厚度1um,重叠了3000层左右的原子;
(3)荧光屏-α粒子打在上面发出闪光;
(4)显微镜-通过显微镜观察闪光,且通过360度转动可观察不同角度α粒子的到达情况。
【收集证据】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α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像是被金箔弹了回来。

【猜想与假设】α粒子遇到电子后,就像飞行的子弹碰到灰尘一样运动方向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变,而结果却出乎意料,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否则大角度的散射是不可能的。
【解释与结论】
(1)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极少数α粒子就(填"会"或"不会")发生大角度散射。卢瑟福所说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中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
(2)1um金箔包含了3000层金原子,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后方向不变,说明
A.原子的质量是均匀分布的           B.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
(3)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探究经历了三个过程,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你认为原子结构为以下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小明同学对标签上只能看到" S O 4 "的某瓶无色溶液(如下图)的成分进行如下探究:猜想其溶质可能是:
H 2 S O 4  ② N a 2 S O 4  ③ B a S O 4


(1)根据溶解性可知,以上猜想中一定不成立的是
(2)小明同学直接向试剂中加入几粒锌粒,根据现象确定其溶质是 H 2 S O 4 ,并给试剂瓶贴上" H 2 S O 4 溶液"的标签。
(3)请你指出小明同学实验操作中存在的明显错误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蚊虫叮咬时能在人的皮肤内分泌出蚁酸刺激皮肤,从而使皮肤肿痛。小明决定对蚁酸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蚁酸是一种有机酸,化学名称叫作甲酸,化学式为 H C O O H ;蚁酸在一定条件下分解只生成两种氧化物。
【提出问题】蚁酸分解产物是什么?
【作出猜想】① 水和二氯化碳 ②水和一氧化碳 ③……
猜想有水生成的依据是
【设计实验】小明将蚁酸分解产生的气体通过如图所示装盟,确定产物中除水之外的另一种氧化物。

(1)实验时 A 中无明显现象,证明猜想①(选填"成立"或"不成立")。
(2)实验时玻璃管中黑色粉末变红色, D 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玻璃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实验中装置 C 的作用是
【反思评价】从环境角度分析,该装置的缺陷是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研究小组在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时发现:铁丝燃烧没有火焰,蜡烛燃烧却有明亮的火焰。该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
(1)写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2)探究一:蜡烛燃烧产生火焰的原因是什么?
点燃蜡烛,将金属导管一端伸入内焰,导出其中物质,在另一端管口点燃,也有火焰产生(如右图所示)。由此可知: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     是由        (填“固态”或“气态”)物质燃烧形成的。

(3)探究二:物质燃烧产生火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查阅资料】  

由上表可知:物质燃烧能否产生火焰与其         (填“熔点”或“沸点”)和燃烧时温度有关。由此推测:钠在燃烧时,        (填“有”或“没有”)火焰产生。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5分)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用右下图装置进行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燃烧、冷却后打开止水夹,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体积的70%。

(1)燃烧、冷却后打开止水夹,水能进入集气瓶的原因是                       
(2)如果镁条只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则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最多不超过其容积的     %。现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为其容积的70%,根据空气的组成可推出减少的气体中还一定有    
【发现问题】该气体是怎样减少的呢?
【假设】该气体与镁条反应而减少。
【查阅资料】镁条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在氮气中能燃烧,产物为氮化镁(Mg3N2),镁条还可以在二氧化碳气体中燃烧生成碳和氧化镁。
【交流与反思】集气瓶中放少量细沙的目的是       ,产物氮化镁的状态应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化学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