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初中生物试题 / 探究题
初中生物

某同学用玉米幼苗作实验材料,利用下图实验装置进行探究活动。装置中隔板与无色透明钟罩之间以及隔板中央小孔与玉米茎之间都用凡士林密封,钟罩内放一盛有某种液体的小烧杯。

(1)玉米中富含淀粉、胡萝卜素等营养物质,主要储存在玉米种子的           中。
(2)若小烧杯中的液体是澄清的石灰水,将装置放在暗处一段时间后,小烧杯中的石灰水变浑浊,由此可证明玉米幼苗的呼吸作用产生了          
(3)若小烧杯中是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则要探究的问题是                                。要验证这一问题,需要设置一组对照实验,其对照实验装置中小烧杯里的液体应为             
(4)若要探究玉米幼苗的蒸腾作用,该装置需改变的是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同学用盆栽银边天竺葵(叶片边缘部分细胞中无叶绿体)做实验,步骤如下:

①把盆栽银边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
②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遮盖起来,然后移到阳光下照射;
③几小时后,摘下叶片,去掉遮光的纸片;
④把叶片放入盛有X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
⑤用清水漂洗叶片,再把叶片放在培养皿里,向叶片滴加碘液;
⑥稍停片刻,用清水冲掉碘液,观察叶片颜色的变化。请分析回答:
(1)步骤①的目的是                          
(2)步骤④中的X是                
(3)B、C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     ,得出的结论是                 
(4)A、B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      ,得出的结论是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实验探究:小明同学把两段天竺葵的带叶枝条分别插入盛有清水的小烧杯中,在甲玻璃罩内放清水,乙玻璃罩内放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可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装置如下图所示。把它们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然后移到阳光下照射几小时,分别从两根枝条上剪下一片绿叶,放在酒精里隔水加热,脱去叶绿素,用清水冲洗干净,再滴上几滴碘液:

(1)该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检验
A.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B.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C.呼吸作用能产生二氧化碳
D.呼吸作用需要氧气
(2)滴加碘液后,在   装置内剪下的叶片会变蓝。
(3)实验中把两个装置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
A.便于检验叶片内存在淀粉的多少  B.有利于除去叶绿素
C.让叶片内的淀粉运走或耗尽    D.为了用碘液检验淀粉的存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果汁生产厂家常常利用果胶酶破除果肉细胞的细胞壁(内含果胶)来提高出汁率。为探究温度对果胶酶活性的影响,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

① 将果胶酶与苹果泥分装于不同试管,在 10 . C 水浴中恒温处理 10 分钟,如图 A ;
② 将果胶酶与苹果泥混合,再次在 10 ℃ 水浴中恒温处理 10 分钟,如图 B ;
③ 将步骤 ② 处理后的混合物过滤,收集滤液,测果汁量;
④ 再取等量的果胶酶与苹果泥,在不同温度条件下重复以上实验,并记录果汁量如下表:

温度/ ℃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果汁量/mL
8
13
15
25
15
12
11
10

请回下列问题:
(1)苹果的果实是由             发育而来的;
(2)果胶酶只能对果胶的分解起到催化作用,体现了酶的              ;
(3)实验结果显示,当温度为        ℃左右时,果胶酶的活性较高;
(4)进行实验 ① 的目的是                               ,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校生物兴趣小组在探究“溶液浓度的大小对植物吸水的影响”时,利用新鲜的萝卜、浓盐水、清水等实验材料,按右图所示进行实验。请据图回答:

(1)该实验的实验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观察比较萝卜条①→③的变化,可推测A烧杯中盛放的是________。观察比较萝卜条②→④的变化,这是因为萝卜细胞液浓度大于B烧杯中液体的浓度,萝卜细胞发生了________ (填“失水"或“吸水”)的过程。
(3)用糖拌西红柿时,我们会发现盘中渗出很多汁液,这是由于糖溶液浓度________ (填“大于”或“小于”)西红柿细胞液浓度的缘故。
(4)作物一次施肥过多,会出现萎蔫现象,最简便有效的解决办法是________。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是“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的各步骤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用图中编号及箭头表示实验步骤的正确顺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②表示把盆栽植物放到黑暗处一昼夜,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③表示酒精脱色,能使叶片中的________溶解到酒精中,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
(4)图⑤表示向叶片滴加碘液,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最后观察到的现象是当滴加碘液后,叶片未遮光的部分_____________,由此可推断出_____________;叶片遮光的部分_____________,由此可推断出____________。
(6)这个实验说明,绿叶只有在________下才能进行光合作用,________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7)下列关系实验中对照组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没有对照组 B.叶片未遮光的部分是对照组
C.不需要对照组 D.叶片遮光的部分是对照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血液中的红细胞源源不断地为人体组织细胞输送氧气。血浆中无机盐含量的相对稳定,对于维持红细胞正常的结构与功能至关重要。因此,为患者输液治疗时必须考虑生理盐水的浓度。请完善下列相关实验。
【探究目的】
                                   
【实验材料】载玻片、试管、滴管、消毒棉球、一次性采血针;氯化钠溶液、柠檬酸钠(抗凝剂)等。
【实验步骤】
①取5支洁净的试管,分别加入2ml浓度依次为0。5%、0。7%、0。9%、1。1%、1。3%的氯化钠溶液,并各加入2滴柠檬酸钠。
②用一次性采血针刺破经       后的无名指,用滴管取血。
③向试管内各滴入1滴血液,摇匀,放置5min。
④分别取试管中混合液各1滴,置于5个洁净的载玻片上做成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镜检,观察      有何变化。
【实验结果】
①在浓度为0.5%、0。7%的生理盐水中红细胞吸水胀破
③在浓度为1.1%、1.3%的生理盐水中红细胞失水皱缩
【实验结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手指上会粘上许多细菌。假设:常洗手可以减少手上的细菌数量。
甲乙两个同学设计了一个实验,利用盛有灭菌肉汁蛋白质固体平面培养基的培养装置,
分别进行了细菌培养实验。如下图所示,请评价他们的实验方案。
  ⑴你认为   同学的设计合理,理由是                     
⑵本实验中,细菌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来自        
⑶放在28 ℃环境中培养是因为            。无菌操作的目的是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同学做“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具体过程如下,回答有关问题: 

试管编号
1
2
3
馒头碎屑或块
碎屑适量
碎屑适量
馒头块适量
唾液有无
2毫升唾液
A
2毫升唾液
是否搅拌
充分搅拌
充分搅拌
不搅拌
保温
 37度水浴保温10分钟
加入碘液
2滴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证明“唾液对馒头有消化作用”,在2号试管的A处应加入___   ___,与1号试管起__________作用。
(2)为了证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对馒头有消化作用,应选用________试管进行对照实验。
(3)预测实验结果:______号试管中的物质遇到碘液不变蓝,原因是__________            ____。
(4)将试管放在37度温水中的目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小刚是个爱动脑筋、爱思考的学生,课余时间喜欢做一些小实验。在学习完“生物的无性生殖”以后,他便把两个如图所示的大马铃薯切成许多小块进行种植。结果发现种植的马铃薯块有的长了芽,有的没长芽。他将马铃薯块取出比较,猜想马铃薯块没有发芽的原因可能是                  。为了验证该原因是否成立,小刚又重新进行了实验。

①取两个盛有潮湿的、肥沃土壤的花盆,编号为甲、乙。
②为排除因马铃薯块大小不等造成对实验结果的干扰,他将挑选好的马铃薯块茎切成大小相等的小块若干,分成两组,将             的马铃薯小块种在甲花盆内,将另一组的马铃薯小块种在乙花盆内。将两花盆放在相同的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
③预计              花盆中的马铃薯块茎会发育成幼苗。
④小刚设置甲、乙两花盆的目的是               
⑤得出结论:马铃薯块没有发芽的原因是没有带芽眼。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学习完植物的生理作用的相关知识后,某兴趣小组精心设计了如下实验进行验证。请你分析回答:

①取盆栽牵牛花植株放在暗处一昼夜后,将植株枝条上长势、大小均相同的三个叶片分别置于ABC三个透明塑料软瓶内,密封瓶口,其他处理如图,然后将甲装置整体移至光下6小时;
②分别将A、B、C瓶的导管伸入澄清石灰水中,打开阀门,轻挤塑料瓶,观察石灰水的变化
③取出三瓶内的叶片,分别用乙装置脱色,然后漂洗干净并滴加碘液观察颜色变化。
(1)甲装置中,A与B可以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其变量是                               
(2)从A瓶中挤出的气体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其原因是:该瓶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这是叶片进行                    作用产生的。
(3)用乙装置脱色时,小烧杯内盛放的液体是                     
( 4)滴加碘液后,变为蓝色的是取自          瓶的叶片。该实验可以证明:绿叶制造淀粉时需要光照和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做了“探究大豆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实验。下表是利用大豆种子进行的五组实验。将100粒饱满而完整的大豆种子随机分成5等分,分别放在底部铺有棉花的5个培养皿中,在不同的条件下培养数日并记录结果。请回答相关问题。 

组别





场所
光下
光下
光下
光下
黑暗
温度
25℃
25℃
0℃
25℃
25℃
棉花干湿状态
潮湿
干燥
潮湿
水淹没种子
潮湿
种子发芽情况
19粒
0粒
0粒
0粒
18粒

(1)乙组实验中种子不能萌发的原因是__                                     __。
(2)对照甲、丙两组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                                    _。
(3)对照甲、戊两组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                                    _。
甲、戊两装置中均有1粒---2粒种子没有萌发,最可能的原因是_             _。
(4)本实验中共有__  组对照实验。丁、戊两组实验可以形成对照吗?____   。
为什么?____                                      ___。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草原上生活着鹿、兔、狼等生物,雄鹿有角、雌鹿无角。通常情况下这种鹿的雌雄个体分群活动(生殖季节除外),即有角的雄性在一起活动,没有角的雌鹿在一起活动。有人提出“鹿角效应”假说解释这 种同性聚群现象即:一群形态相同的食草动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风险。
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在草原上,兔和鹿的关系是         ,根据材料中提供的信息,写出一条完整的食物链                            
(2)某同学用狗(能将抛入流水池中的漂浮物叼回来)、项圈和棍棒做了如下三组模拟实验,以检验“鹿角效应”假说是否成立:
①甲组同时向流水池中抛出两个相同项圈;
②乙组同时向流水池中抛出两个相同棍棒;
③丙组同时向流水池中抛出一个项圈和一个棍棒。
记录每次抛出后狗叼回第一个漂浮物的时间。若丙组平均时间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其他两组,则实验结果支持该假说,本实验中项圈或棍棒模拟的是该草原上的               
930上述实验中,测试时要求甲、乙、丙3组抛出项圈或棍棒的距离          (填“相同”或“不同”) 。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小李同学为了探究植物体的呼吸作用,依照教材中的三个演示实验,也操作了一遍,并认真观察了实验现象。(如下图甲、乙、丙)。据图回答问题。

(1)甲图中①瓶中的蜡烛熄灭了,这说明萌发的种子_____________。
甲图中②在此实验中起的作用:       
(2)乙图中①瓶排出的      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这说明萌发的种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丙图中①瓶比②瓶中温度高,这说明萌发的种子______________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探究水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时,A、B两组同学分别进行了实验设计,主要实验设计如下图所示:

(1)本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__。
(2)你认为A、B两组同学的设计是否科学?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A组:_________ B组:_________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生物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