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初中历史试题 /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初中历史

河南省文物局2009年12月27日对外公布,魏武王曹操高陵在该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被发现。如果你想了解曹操,应查阅的历史时期是(  )

A.三国 B.魏晋 C.东汉 D.西汉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三国志·诸葛亮传》
(1)请写三国的名称。
(2)材料提到“操遂能克绍”,这是指发生在      年的         (战役)
(3)面对曹操“拥百万之众”之势,诸葛亮在材料中提出了什么策略?这个策略在此后有何成功的实践?产生了什么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早在三国时,孙权于230年派将军卫温到达台湾,当时台湾叫做

A.澎湖列岛 B.夷洲 C.建业 D.金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河南省文物局2009年12月27日对外公布,魏武王曹操高陵在该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被发现,曹操是什么时期人

A.三国 B.魏晋
C.东汉 D.西汉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三国演义》里的“借东风”、“草船借箭”、“连环计”的故事为人们津津乐道,而它们都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战役有关。这场战役是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人认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封建的大一统局面被打破,社会处于分裂状态,政权更迭频繁,是历史的停滞、倒退”,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的理由。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引文,并回答问题。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请回答:
(1)这首诗抒发了曹操的远大抱负和雄心壮志,想一想,他当时的雄心壮志是什么?
(2)为什么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之战中却以多败于少?
(3)赤壁之战所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4)曹操在两次战争中的不同结局,给我们哪些启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30年,卫温.诸葛直率万人乘舰船到夷洲,夷洲是今天的(  )

A.海南岛 B.台湾 C.日本 D.菲律宾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主张“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的政治家是(  )

A.曹操 B.刘备 C.孙权 D.诸葛亮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东汉末年,曹操在割据混战中取得政治优势地位的原因是(  )

A.“挟天子以令诸侯” B.实行屯田制
C.招贤纳士 D.打败强敌袁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三国时期是一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令人神往的时代。
材料一   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水面偏能用火攻。“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1)材料一中“水面偏能用火攻”是指什么战役?“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指的是谁?
材料二   他挟天子以令诸侯,采用谋士许攸的计策大败袁军。又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力量,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2)材料二中“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是指谁?大败袁军的战役名称是什么?
(3)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的历史,这一名著是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掌握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我们学习的重要任务。三国两晋南北朝长达近三个世纪的历史时期最主要的阶段性特征是(    )
①国家产生     ②民族融合    ③国家统一    ④政权分立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东汉末年分三国……”这是周杰伦的一句歌词,它反映了东汉末年三足鼎立的历史现状,三国分别是魏、蜀、吴。请问三个国家建立的先后顺序是:

A.蜀、魏、吴 B.魏、蜀、吴
C.吴、魏、蜀 D.魏、吴、蜀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前后搭配正确的一组是(   )
①《史记》——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②官渡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形成的基础
③江南的开发——奠定了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基础
④文成公主入吐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嘉兴有件传家宝——子城。它是嘉兴历代府衙所在地,位于市中心府前街,始建于231 年。据此推算,子城建造时嘉兴隶属于(    )

A.东汉 B.三国吴 C.西晋 D.三国蜀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历史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