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并强调, “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
(1)从“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角度,说明“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体现的哲学道理。
(2)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知识分析,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
建设文化强国离不开文化自觉,费孝通先生曾指出:文化自觉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要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联手发展。这一思想启示我们,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
①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②必须正确把握文化发展规律
③成为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④应担当发展文化的历史责任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
统计表明,目前全国综艺节目的90%是从国外引进。为此,我国每年需要付出超过2亿元的版权费。这表明推进文化建设必须
①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②立足实践,锐意创新
③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④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材料一:长期以来,受“权大于法”思想的影响和干部队伍素质的制约,A市行政审批过程中存在着“多、乱、滥”的现象,严重损害了政府的执行力和人民的利益。2014年以来,该市政府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强化政策法规、业务知识等培训,使平等、公正、法治和服务的理念成为领导干部的自觉追求,实现了行政审批“高效率、零投诉”,从而使权力转变成造福民生的动力。
材料二:“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构成了《大学》的基本思想和“纲领”,今天仍然可以作为党员干部思想修养的重要标准。
(1)结合材料一,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知识,说明A市政府是如何实现“权力转变成造福民生的动力”的
(2)结合材料,运用“实现人生价值”的有关知识,分析为官者为什么要达到上述标准。(10分)
经国务院批准,自2014年起,每年10月17日为全国“扶贫日”。习近平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设立“扶贫日”,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高度重视,对贫困弱势群体的特殊关爱,是创新社会扶贫体制机制的重大举措,对于弘扬“扶贫济困、人心向善”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新时期践行友善互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具有重大意义。
(1)运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知识,分析我国设立“扶贫日”的依据。
(2)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我国设立扶贫日的意义。
教育部部长袁仁贵一番讲话引发了公众的激烈批评,他表示,绝不能让传播西方价值观念的教材进入中国高校的课堂。对于这番讲话,环球时报做了澄清,指出这里的价值观指的是西方政治价值观。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对于袁部长的话以及由此引发的争议,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①只要有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就可以自由传播西方价值理念
②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因此必须重视教育阵地
③文化塑造人,要弘扬优秀的社会主义文化,抵制资本主义文化糟粕
④必须保护文化多样性,反对文化和主导意识形态一元化
A.②④ | B.①② | C.②③ | D.③④ |
如何看待西方教材以及西方价值观,是一个重要而且敏感的问题,从辩证唯物论的角度看,这是因为( )
A.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具有不同性质的作用 |
B.坚持辩证否定观才能正确对待西方价值观 |
C.价值观是人的核心素养之一,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
D.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国家形象直接影响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范畴。
材料一:为顺应全球传播时代的潮流,我国在塑造国家形象方面确立了以下思路:一是处理好主观认知与客观实际的关系。国家形象的塑造既取决于该国的国情国力实际,同时也取决于自身的塑造能力特别是国际传播能力。二是处理好国内公众与国外公众的关系。由于国家间的利益矛盾和文化差异,国内公众对本国的认知与国外公众对该国的认知会有差别,需要正确引导国内外社会舆论的互动。三是国家形象的判定标准与传播之间的关系。传媒对国家形象的判定有双重作用,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需要加强对国际主流媒体特别是新媒体的控制力和影响力。
(1)结合材料一运用联系多样性知识,分析我国塑造国家形象的依据。
材料二:过往的时代,国家形象的塑造主要是国家和政府的事情,如今国家形象的塑造是在日益多元化的进程中通过对碎片化形象的整合而实现的。作为次国家行为体的非政府组织、企业、个人等已经成为国家形象塑造和对外传播的主体,每一个行为体在国家形象的塑造中开始承担着与自身相符的责任,“凡我在处,便是中国”的理念对于不同层级的行为体都是适用的。
(2)联系材料二,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关知识,说明公民能为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中应该怎么做?
(3)“凡我在处,便是中国”,从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当代学者崔卫平的“你所站在的那个地方,就是属于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人便是什么。你内心光明的时候,中国便不再黑暗。”无不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自觉的历史担当。请你写出从中得到的两条感悟。
“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给上述材料加一个标题,你认为最合适的是
A.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 B.全面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 |
C.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 D.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
最是书香能致远,唯有读书方宁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阅读对于提升公民综合素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然而,当今国人的阅读现状并不乐观:国民阅读率偏低,社会阅读氛围不浓,阅读的碎片化、快餐化、娱乐化、功利化等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继党的十八大和去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倡导全民阅读”之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
材料二:倡导全民阅读,需要有好书可读、有方便借阅和购买图书的地方。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需要政府部门、出版商、图书馆、书店和社会组织等各个环节的通力合作,也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学会放慢脚步,去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给自己一些与灵魂对话的契机。
(1)结合材料一,分析“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蕴含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道理。
(2)结合材料二,从文化生活角度,为“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提出合理化建议。
(3)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某校拟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请你为此撰写两条宣传标语。要求:主题鲜明,朗朗上口,每条限15个字以内。
习近平总书记率先垂范,将读书视为“一种生活方式”,屡屡强调读书的重要,“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正气”。李克强总理在惜字如金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据此,回答第以下问题。
好书给人们以美的享受、智的启迪、理的感悟、情的陶冶。2015年李克强总理再次提倡“全民阅读”“一起阅读”的文化依据是: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作用,与政治相互影响
②全民阅读是一项百年树人的基础工程
③文化塑造人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④阅读会增加发展的创新力量和社会的道德力量
A.①④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② |
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状况。促进全民阅读事关国家未来,为此
①全国人大要尽快出台全民阅读促进条例,以保障公民阅读权
②政府加强对公共图书馆事业的主体责任,促进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普及
③国家规范公共图书馆建设管理和服务标准,提高公共图书馆服务能力与水平
④劳动群众应自费大力建设基层图书馆,提高自身文化素质
A.①④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② |
习近平总书记率先垂范,将读书视为“一种生活方式”,屡屡强调读书的重要,“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正气”。李克强总理在惜字如金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据此,回答第下列小题。
好书给人们以美的享受、智的启迪、理的感悟、情的陶冶。2015年李克强总理再次提到“全民阅读”“一起阅读”的文化依据是: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作用,与政治相互影响
②全民阅读是一项百年树人的基础工程
③文化塑造人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④阅读会增加发展的创新力量和社会的道德力量
A.①④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② |
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状况。促进全民阅读事关国家未来,为此:
①全国人大要尽快出台全民阅读促进条例,以保障公民阅读权
②政府加强对公共图书馆事业的主体责任,促进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普及
③国家规范公共图书馆建设管理和服务标准,提高公共图书馆服务能力与水平
④劳动群众应自费大力建设基层图书馆,提高自身文化素质
A.①④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②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推进依法治国不仅要求制定出现代化的法制,还需要公民树立法治信仰。法治信仰是指把法治当作一种理想,将法律视为生活终极目的和意义的一部分。“法律只在受到信仰,并且不要求强制力的时候,才是有效的。真正能阻止犯罪的乃是守法的传统,这种传统又植根于一种深切而又热烈的信念之中——法律不仅是世俗政策的工具,而且还是生活终极目的和意义的一部分”。
中国社会正经历着现代转型,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使得人们由传统熟人之间的社会进入了陌生人之间的社会。与熟人社会强调人身依附、人情至上不同的是,现代的陌生人之间社会的正常运行依赖于规则治理,人们听命于规则、对规则负责、受规则保护。法律作为现代规则的核心,是正义的象征,是生活的目的。
目前许多人缺乏法治信仰,他们对法律价值的理解依旧停留在传统的法律工具主义层面,即法律是国家和政府治理社会的工具、是个人维护利益的工具。这直接导致相当多的人对法律采取一种机会主义的态度:法律对我有利,我就服从、使用它;法律对我不利,则绕过它、践踏它。
法治信仰缺失有着深刻的思想文化根源。自先秦始,人们观念中的最优治理是圣人之治,其次是贤人之治。儒家政治哲学更是概括出了一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圣而王的理论。法律只是圣明统治者“牧民”的鞭子。由于当代教育在现代法治价值观教育方面的欠缺,许多人仍然受传统法律文化的束缚。很多人守法是出于害怕惩罚,即属于“要我守法”而非“我要守法”。
(1)结合材料,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社会意识的论述,论证树立社会主义法治信仰的必要性。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怎样让公民“视法律为他们生活的终极目的和意义的一部分”。
对于“大老虎”落马,人民群众一般都拍手叫好。但是,某 “大老虎”的乡邻因当初没有沾上光而牢骚满腹,直言该“老虎”心中 没有家乡人,他们觉得自己村里出了这么大的官,却一点好处也没有沾到;也有“大老虎”的乡邻抱怨大老虎倒台后乡邻们的生活大不如前,因为该“大老虎”对乡邻很光照,他的故乡因他的光照交通条件发展机遇都要比邻乡好。
(3)请从辩证法中选择一个合适的哲学原理并结合材料评价“大老虎”的乡邻们的抱怨。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4年7月,习近平主席访问拉美四国。中国主张各方在平等互利基础上构建真诚互信,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访问期间,拉美媒体把最醒目的版面、时段留给了中国贵宾;中国将一套包括《北京青年》、《老有所依》等作品的DVD光盘作为国礼赠予对方,明确表示将在巴西增设多所孔子学院,举行“中拉文化交流年”……为外国友人打开了解中国的窗口。
材料二: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遭遇倒寸困难,都压不扁、折不育,碰上狂风巨浪,能够顶得住,吓不倒。与祖国同行,我们不要吐槽、不要牢骚、不要抱怨,我们要用先进文化武装自己、要“正能量”。
(1)结合材料一,分析此次习主席拉美之行是如何促进中华文化传播的。
(2)结合文化生活知识,思考并回答应如何积极创造“正能量”文化,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时代呼唤“绝对忠诚”。湖南卫视新闻团队从今年4月起,以“绝对忠诚”为题,陆续推出一批当代科学家的感人事迹,展示他们坚守信念、忠于祖国、乐于奉献、勇攀高峰的可贵精神。节目播出后,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共鸣,被媒体誉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新闻宣传精品力作”。有网友留言:一个个鲜明的军工科学家,用“绝对忠诚”置顶了时代正气歌,那种直达心灵的冲击与快感让人们久久不能平静……
为做好《绝对忠诚》系列报道,创作团队与主人公同吃同住同劳动,通过“零距离采访”和“隐藏式拍摄”,记录了大量鲜为人知的细节和催人泪下的故事,并通过镜头拍摄和音乐、画面的精心选择,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该栏目还第一时间将节目视频在各大主流网站同步推出,吸引了广大网民积极参与,有效扩大了传播效果。
(1)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知识,分析文艺作品为什么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2)运用文化创新的知识,谈谈《绝对忠诫》节目的成功对文艺创作的启示。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