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下面两组句子,在意思正确的句子后面打“√”。
(1)盲姑娘看见贝多[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 FFKJ.Net]芬走进了自己的屋里。( )
盲姑娘听见贝多芬走进了自己的屋里。( )
(2)盲姑娘仿佛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
盲姑娘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
我能辨真假。正确的打“√”,错误的“×”。
①剧本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或唱词来推进情节,刻画人物。 ( )
②相声是一种雅俗共赏的神态表演艺术。 ( )
③杰奎琳宝石般的眼睛在烛光下显得异常可爱。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
④杰克像个男子汉似的挺挺胸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
将下面词语中的错别字圈出来,并改正写在括号里。
穿流不息( ) 千均一发( ) 心心向荣( )
气像万千( ) 垂头伤气( ) 悲欢离和( )
如饥似喝( ) 香漂十里( )
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 ”。
(1)我想大概肯定还没有人发现这个道理。( )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是因果关系,前句讲原因,后句讲结果。( )
(3)“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逝去的童年的怀念。 )
判断下列句子是疑问句,还是反问句。
(1)祖父大笑起来,笑够了,把草拔下来,问我:“你每天吃的就是这个吗?”( )
(2)我跑到屋里拿了一个谷穗,远远地抛给祖父,说:“这不是一样的吗?” ( )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草原》这课的作者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 )
(2)“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这两句中的“茫茫”一词的意思不同。( )
(3)《白杨》一文中爸爸两次沉思,第一次是爸爸想过去,想自己。第二次爸爸是想子女,想未来。( )
(4)《草原》和《白杨》两课在写法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借物抒怀,托物言志。( )
(5)“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中国使者的这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 ”,错的“×”。
(1)《白杨》一文中爸爸两次沉思,第一次是爸爸想过去,想自己。第二次是爸爸想子女,想未来。( )
(2)“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这两句中的“茫茫”一词的意思不同。( )
(3)《草原》和《白杨》两课在写法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借物抒怀,托物言志。( )
(4)“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是比喻句。( )
标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把正确的写在括号里。
(1)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须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坐晶莹的丰碑。( ) ( )
(2)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恕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
(3)红军队伍在恶劣的环境中行进着,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忽然袭激。( ) ( )
把句子换种说法,不改变意思,对的在括号里画“√”,错的画“×”。
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1)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是不能忘怀的。( )
(2)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能忘怀吗?( )
(3)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能忘怀。( )
判断下面句子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大风把小树刮得东倒西歪。 ( )
(2)小树被大风刮得东倒西歪。 ( )
(3)大风刮得小树东倒西歪。 ( )
(4)小树把大风刮得东倒西歪。 ( )
(5)我们阅读课外书,可以增长知识和写作水平。 ( )
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呼——呼——’吹来了风。”句子的破折号表示声音延长。( )
(2)“我将威武地升起来,带来光明、温暖、快乐!”这句表达的情感是不屈和自信。 ( )
(3)“愤怒”和“躁怒”是一组近义词。 ( )
(4)“轰”字的第6笔和第8笔都是捺。 ( )
(5)《黄昏》是一篇写景的散文,描绘了一幅夕阳照耀下海浪拍击沙滩的图画。 ( )
在唯一正确的一句话后面画“√”。
(1)可是写好这篇作文,我了解了许多张伯伯的事迹。( )
(2)因为写好这篇作文,我了解了张伯伯许多事迹。( )
(3)由于写好这篇作文,我了解了张伯伯许多事迹。( )
(4)为了写好这篇作文,我了解了张伯伯许多事迹。( )
判断题。
(1)“更上一层楼”中“更”的意思是“更加”。 ( )
(2)“欲穷千里目”中的“千里”是指一千里远。 ( )
(3)“白日依山尽”中“依”的意思是“靠着”。 ( )
(4)这首诗启发我们要树立远大的目标,积极进取,奋发向上。 ( )
从下面的词语中找出全对的一组,画上“√”。
A.丝豪 神圣 庄严 手忙脚乱( )
B.货物 拐弯 拥挤 操重自如( )
C.耸立 技术 祷告 纵横交错(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