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属于无效民事行为的是:()
①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的民事行为
②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行为
③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实施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民事行为
④民事行为能力人独立进行的民事活动。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③④ |
目前郴州市在全市各中小学开展以“开心上学,安全回家”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生活中那种“中国式过马路”的陋习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因为,在十字路口,尽管车多人杂,但是由于行人、车辆各行其道,红灯停,绿灯行,路面井然有序,道路畅通无阻。如果南来北往的车辆及行人各不相让,挤成一团,那么结果将是谁也难以通过。
(1)这则材料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请你列举同学们当中不遵守交通规则的现象(不少于三种),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至少两条。)
(3)培养规则和秩序意识应该从我做起,你打算怎么做?
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下列观点,并说明理由。
(1)亮亮在日记中写道: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共同趋势,世界文化最终必将走向单一。
(2)网络交往应遵循诚实的原则,对网友不能有所隐瞒。
(3)有人说,只要能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
(4)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都要绝对尊重朋友的隐私。
中学生刘某,出于好奇,拨打火警电话“119”慌称学校失火。当消防人员开着消防车到达学校后,发现是骗局。后来公安机关依法追究了刘某的法律责任。这一案例说明了()
A.法律维护了人们的合法权益 |
B.公共场所有规章制度 |
C.人们不能按自己的规则办事 |
D.法律对人们的行为有规范作用 |
在网络世界中,人们可以享受到在现实生活中所不能实现的许多“自由”、这意味着我们
①可以利用互联网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
②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盗窃、诈骗、敲诈勒索
③应该把外在的规则变成自己内心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
④要自觉遵守匿名世界的“游戏规则”
A.①②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③④ |
某中学生不思学习,迷恋网吧,常常夜不归宿,屡教不改,后发展到持刀抢劫,致人重伤,结果受到刑罚处罚,这案例说明
①只有犯罪才有社会危害性 ②靠教育不能减少违法
③青少年要依法律己 ④违法可能发展成为犯罪
A.①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③④ | D.①②③ |
张某在公用电话亭打电话未通,就用纸片将磁卡孔塞住,使他人不能使用,派出所根据治安处罚法的有关规定,对他做了处罚。
(1)张某的行为属于什么性质的行为?他受到了什么制裁?
(2)根据所学知识填写下表:
类 别 |
一般违法行为 |
犯罪行为 |
||
联 系 |
① |
|||
② |
||||
区 别 |
社会危害性 |
③ |
⑥ |
|
违法性 |
④ |
⑦ |
||
应受处罚性 |
⑤ |
⑧ |
||
关于自律和他律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个人的行为由他人的要求或外在的规则支配,而且是被动或被迫接受的,这就是他律
②从他律逐步转变为自律,表明我们正在一步步走向成熟
③自律的关键是要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
④缺乏自律的人,可依靠外力来管束自己
A.①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 |
在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就是说( )
①人与人之间,虽然家境有好坏,天分有差异,地位有不同,但在做人资格上是平等的
②任何人的人格尊严都不容侵犯,谁都不能侵犯别人的人格尊严
③任何公民都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都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④任何人不论职务高低、功劳大小,只要违反法律,就要负法律责任
A.①② | B.②③ | C.②④ | D.③④ |
增强公民的法治观念是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条件。公民树立法治观念,也就是要树立
①严格遵守法律的观念
②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国家利益的观念
③运用法律武器维护集体利益的观念
④运用法律武器维护个人所有利益的观念
A.① | B.①② | C.①②③ | D.①②③④ |
一天,学生杨某拾获一个皮包,内有一部手机和几百元人民币,他拒不交还失主而占为己有。杨某的行为属于
A.行政违法行为 | B.民事违法行为 |
C.刑事违法行为 | D.犯罪行为 |
2008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委员、中共上海市委原书记陈良宇被天津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以受贿罪、滥用职权罪判处有期徒刑18年,没收个人财产人民币30万元。这说明
①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②我国法律对高官犯罪予以特别严惩
③我国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④人们的行为只能用法律来规范
⑤法治比德治更重要
A.①②③④⑤ | B.①③⑤ | C.②④⑤ | D.①③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