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初中政治试题 / 论述题
初中政治

杨明脸上长满了“美丽痘”,他觉得自己很难看,无脸见人;同桌李飞开玩笑说他是战逗英雄,杨明恼怒成羞将李飞推倒在地上。
判断(   )
理由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14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年。盐城市某中学九年级(5)班成立专门小组,开展“家乡发展我关注”的主题探究活动。假如你是该班的一员,请你一起参与探究和实践。
盐城市30年来经济发展情况统计表:

项目
1983年
2012年
增长倍数
人均GDP
449元
43172元
96倍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429元
25867元
60倍
农民人均纯收入
331元
11898元
36倍

注:2013年,全省居民人均可配收入29677元。
(1)从上表中我们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焚烧秸秆会产生浓烟,危害人的健康。目前,盐城市某些地方的秸秆综合利用率已达90.4%,有的被作为能源化利用,用作农户和电厂的燃料;有的被肥料化利用,用于机械化还田、覆草还田、秸秆生物反应堆等。广大市民再也不受收割时节农民焚烧秸秆“浓烟滚滚”之苦了。
(2)请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结合材料谈谈秸秆综合利用有何重要意义?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信仰就有力量]
共青团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全团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在广大青少年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和实践活动,通过宣传教育、示范引领、实践养成相统一的途径,努力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广大青少年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德得相通]
“德得相通”是我国传统的基本精神和价值原理。“德”指道德,“得”指所得,两者成为考察社会健康程度的标尺。社会风清气正,德得相通,人们以德谋得、互惠互利;反之,谋得失德,社会将陷入恶性循环。
[精彩人生]
2014年5月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到北京大学考察。他强调:广大青少年要从现在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并身体力行,将其推广到全社会中去,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
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良好道德环境,国家应做怎样的努力?
(2)我们应以怎样的实际行动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好的学习方法能让我们终身受益,下面是小明常用的方法,请与他一起完成相关问题。
[用事例诠释知识]“挫折也是财富”“发展是硬道理”“维护和平是实现发展的必要前提”
(1)选择上述其中的一个观点,列举一个生活中符合这一观点的实例。
[用知识分析事例]2015年月9日,被誉为“中国氢弹之父”的于敏获得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于敏曾为我国核武器研究而抛家舍业、隐姓埋名三十年之久。氢弹研究过程十分复杂,当时设备又十分差,他们用计算尺废寝忘食地计算出庞大的数据。氢弹研制没有现成经验,他们在一张白纸上实现了一个个重大突破。他极力反对别人称其为“中国氢弹之父”,他说:“核武器是成千上万人的事业,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必须精诚团结,密切合作。”
(2)运用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于敏的感人事迹。
[用知识解决问题]工业经济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需求比较

内容               时期
工业经济时代
知识经济时代
 
人才需求特点
知识专业化
知识综合化
标准化、团队精神
个性化、团队精神
强调权威、服从性思维
强调创新、批判性思维
……
……

(3)依据上述材料,谈谈青少年应如何迎接未来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挑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14年春节前夕,李克强总理在西安看望中航工业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的技术人员时说,希望广大科技人员有使中国装备走向世界的意志,体现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勇气。
(1)要具备“走向世界的智慧和能力”,国家应该怎么做?
(2)2014年3月2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德国柏林发表演讲时指出,在事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大原则问题上,我们不惹事,但也不怕事,坚持捍卫中国的正当合法权益。
“不惹事”体现了教材中的什么观点?
(3)“不怕事”的底气来自哪里?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决定》指出:“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完成本次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和进步,2020年的中国让我们充满期待。
[三十五年看变化]

(1)表格里的数据反映了什么?
(2)取得这些辉煌成就得益于我国哪些重大举措?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斯坦利曾经做了一个实验:他以每小时15元的酬金聘请二人呆在一个小房间里,这个小房间与世隔绝,没有报纸,没有电话,不准写信,也不让其他人进入。实验结果:一个人在小房间里只呆了两个小时就出来了,另一个人呆了八天。这个呆了八天的人出来以后说:“如果让我在里面再多呆一分钟,我就要发疯了。”
材料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中学生成为了“网民”。目前,网络已成为我国青少年学习知识、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平台。据有关部门调查,中学生上网后聊天交友的比例最高,占48﹪。但青少年自制力和理性发展都未达到成人状态,因此上当受骗爱害的事情时有发生。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和材料二各说明了什么问题?
(2)请你围绕网络交往注意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不少于3点,6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主题,吹响了“为建设法治中国而                                 奋斗”的号角。
[建设法治国家]
四中全会为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提出了一系列新举措。  
如:将每年十二月四日定为国家宪法日,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
(1)这一举措的提出和实施有什么重大意义?
[建设法治政府]
四中全会提出,“行政机关不得法外设定权力,没有法律法规依据不得作出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者增加其义务的决定。”
(2)这条要求说明了什么?坚持“行政机关不得法外设定权力”有哪些重要性?
[建设法治社会]
(3)下面漫画揭示当前一些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给我们哪些启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张海迪在5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造成高位截瘫,但她身残志坚,勤奋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几国语言,攻读了大学本科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被誉为“当代保尔”。
材料二:中学生小林考试失利受同学议论、父母批评,于是闷在房里不吃不喝,对前途感到绝望。
(1)从张海迪对生命的态度中,谈谈你对生命的意义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2)从以上两则材料的对比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3)请对第(2)题的结论做具体的分析。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都说90后的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但是自幼家庭不幸的李涛,却成为90后孩子“坚强自立,乐观向上”的代表。刚上小学,李涛就能为家里分担重担,初中三年一直坚持打工挣钱补贴家用。上山砍柴、下地干活、洗衣做饭、照顾年迈的爷爷,李涛什么都做。李涛中考成绩优异,考上了祥云一中,离家50多公里远,他心疼爷爷,一到周末就赶回家帮忙干农活。李涛常说:“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我要用自己的双手改变自己的命运。”虽然去年家境贫困,困难重重,但他从不自卑,反而更加自信坚强。“他从没有向别人道过苦,从没有向别人求过物质帮助,更没有怨天尤人,他一直以豁达乐观、积极向上的态度来面对生活。”
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面对艰难的境遇,李涛采取了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2)这种生活态度对李涛的人生之路起到怎样的作用?
(3)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你将如何向李涛学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网络的优点之一是多媒体制作的阅读材料,可以借助生动的动画、美妙的音乐提高青少年的阅读兴趣。网络技术改变了传统的阅读方式,即从文本阅读转向超文本阅读,从单纯的阅读文字转向阅读多媒体电子读物。据调查,65%的中学生认为:他们选择网上阅读,而不是书本阅读,原因是网上阅读更加便捷。
材料二:过多地使用互联网,对人们的健康和社交不利。梅隆大学的罗伯特•克劳特和他的同事对一些实验对象在开始使用互联网及之后一两年进行人格评估发现:人们花在网上的时间越多,与亲人的沟通越少,实际生活中的朋友就越少,同时越感到孤独和沮丧。
阅读上述两则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材料二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2)对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观点,你是怎么看的?为什么?
(3)作为青少年,你打算怎样应用网络?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在国家的《十一五规划》中,有一连串有关“消除贫困”的关键词:缓解收入差距扩大趋势,继续减少贫困人口,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和谐社会建设……
材料二:2013年8月1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兰州主持召开促进西部发展和扶贫工作座谈会时指出,减贫是衡量发展的重要标志,国家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要打好扶贫攻坚战。
(1)以上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
(2)国家为什么要强调“减贫”?
(3)我国政府在这些方面做出了哪些努力?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大型青春励志生活类角色互换纪实节目“变形计”之《少年少年》中,讲述了一个家住贵州山区的十四岁留守儿童——梁训。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他一个人独自生活。每天,他除了干农活外,还要上山砍柴、打水、喂猪和学习。可他从不怨天尤人,对生活和学习充满了热情。
(1)材料体现梁训具有哪些优秀品质?
(2)请简要回答,青少年培养这些品质有什么意义?

来源: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他,10岁开始离开父母独立生活。13岁时,他的父亲被卷进搅拌机齿轮,生命岌岌可危; 16岁时,他的母亲罹患胃癌晚期,最终不治而亡。在父母重病的情况下,他顽强拼搏、考进“985”高校;在多舛的人生里,他积极向上,成为大学里最闪耀的明星。他乐于奉献,奔赴祖国的大西北支教;他热心公益,成为小青柠中最美的“中国名片”;他就是2014年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许德旺。他在日记中写到:“即使没有优良的成长环境,也不影响优秀的人卓越成长;即使没有丰厚的物质财富,也无法阻拦有志者散发光芒!”
(1)“即使没有优良的成长环境,也不影响优秀的人卓越成长;即使没有丰厚的物质财富,也无法阻拦有志者散发光芒!”这句话体现了许德旺什么样的心理品质?
(2)谈谈你对这种心理品质的认识和理解。
(3)这种心理品质有什么样的作用?

来源: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强,让张海迪在轮椅上自学成才;自强,让奥斯特洛夫斯基在病榻上写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自强,让贝多芬在失聪的情况下,创作出不朽的《命运》。自强,支撑着人们的信念,鼓舞着人们阔步向前。
材料二:我国著名京剧演员周信芳,初演小生,嗓音有些沙哑,虽经苦练仍难改进,于是他改演老生。这一目标的转换,使他如鱼得水,创立了独特的唱腔艺术风格,称为 “麒派”,他也成为我国优秀的表演艺术家。
(1)材料一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材料二又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3)结合材料一、二,谈谈怎样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自强者。

来源: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政治论述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