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酸铁锂电池结构如右图所示。左边由LiFePO4晶体组成,铝箔与电池一极连接;中间是聚合物隔膜,锂离子可以通过而电子不能通过;右边由石墨组成,铜箔与电池另一极连接,电池内充满电解质。在充电过程中LiFePO4中的锂离子脱出并伴随着铁元素的氧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放电时,铝箔所在电极为负极,铜箔所在电极为正极 |
B.放电时,电池反应式为:FePO4+Li ="=" LiFePO4 |
C.充电时, Li+向阴极移动 |
D.充电时,阳极的电极反应式为:LiFePO4 – e— ="=" FePO4+Li+ |
下列关于铜电极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锌铜原电池中铜是正极 |
B.在镀件上镀铜时可用金属铜作阳极 |
C.用电解法精炼粗铜时粗铜作阳极 |
D.用电解法精炼粗铜时纯铜作阳极 |
下列关于电解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与电源正极相连的是电解槽的阴极 |
B.与电源负极相连的是电解槽的阴极 |
C.在电解槽的阳极发生氧化反应 |
D.电子从电源的负极沿导线流入电解槽的阴极 |
用惰性电极电解一定浓度的硫酸铜溶液,长时间通电后,向所得溶液中加入0.2mol Cu(OH)2恰好恢复到电解前的浓度和pH.则电解过程中转移电子的总物质的量为( )
A.0.2mol | B.0.4mol | C.0.6mol | D.0.8mol |
如图装置电解一段时间,当某极析出0.32gCu时,I、Ⅱ、Ⅲ中溶液pH分别为 (溶液足量,体积均为100mL且电解前后溶液体积变化及气体的溶解忽略不计)( )
A.13、7、1 | B.12、7、2 | C.1、7、13 | D.7、13、1 |
若某池(电解池或原电池)的总反应离子方程式是Cu+2H+═Cu2++H2↑,关于此池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池只能是电解池,且金属铜为该电解池的阳极 |
B.该池只能是原电池,且电解质溶液为硝酸 |
C.该池可能是原电池,也可能是电解池 |
D.该池只能是电解池,电解质溶液可以是硫酸铜 |
用右图所示装置除去含CN-、Cl-废水中的CN-时,控制溶液PH为9~10,阳极产生的ClO-将CN-氧化为两种无污染的气体,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用石墨作阳极,铁作阴极 |
B.阳极的电极反应式为:Cl- + 2OH--2e-= ClO- + H2O |
C.阴极的电极反应式为:2H2O + 2e- = H2↑ + 2OH- |
D.除去CN-的反应:2CN-+ 5ClO- + 2H+ = N2↑ + 2CO2↑ + 5Cl-+ H2O |
某小组用右图装置进行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盐桥中的电解质可以用KC1 |
B.闭合K,外电路电流方向为Fe电极→石墨电极 |
C.闭合K,石墨电极上只生成铜 |
D.导线中流过0.15 mol e-时,加入5.55 gCu2(OH)2CO3 ,CuSO4溶液可恢复原组成 |
图甲池和乙池中的四个电极都是惰性材料,请根据图示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个装置之间没有盐桥,故不能形成电流 |
B.a电极的电极反应式C2H5OH+16OH--12e-= 2CO+11H2O |
C.一段时间后,乙池d电极周围的溶液呈现棕褐色 |
D.乙池在反应前后溶液的pH不变 |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锌与稀硫酸反应时加入少量硫酸铜,反应加快的主要原因是Cu2+水解增大了H+浓度 |
B.铅蓄电池放电时的负极和充电时的阴极均发生氧化反应 |
C.电解法精炼铜时,以粗铜作阴极,纯铜作阳极 |
D.镀锌铁镀层破损后锌仍能减缓铁腐蚀,其原理为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 |
在铜片上镀银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铜片接电源的正极 |
B.铜片上发生的反应是:Ag++e-= Ag |
C.银片上发生的反应是:4OH- - 4e-=O2↑+ 2H2O |
D.需用硫酸铜溶液为电镀液 |
用惰性电极电解一定量的硫酸铜溶液,实验装置如下图甲。电解过程中的实验数据如下图乙,横坐标表示电解过程中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纵坐标表示电解过程中产生气体的总体 积(标准状况)。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电解过程中,a电极表面先有红色物质析出,后有气泡产生 |
B.b电极上发生反应的方程式为:4OH--4e-=2H2O+O2↑ |
C.曲线O~P段表示O2的体积变化 |
D.从开始到Q点时收集到的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为12 g/mol |
电渗析法是一种利用离子交换膜进行海水淡化的方法,其原理如图所示。已知海水中含Na+、Cl-、Ca2+、Mg2+、SO42-等离子,电极为惰性电极。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A膜是阳离子交换膜 |
B.通电后,海水中阴离子往b电极处运动 |
C.通电后,a电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4OH--4e-=O2↑ +2H2O |
D.通电后,b电极上产生无色气体,溶液中出现少量白色沉淀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