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与遗传变异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三倍体西瓜不能形成正常的配子,是因为秋水仙素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
B.若DNA中某碱基对改变,其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分子结构可能不变 |
C.体内DNA复制时,双链完全解开,复制反向进行,不需要引物和DNA连接酶 |
D.基因重组可以通过产生新的基因,表现出性状的重新组合 |
下列有关变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染色体上DNA中碱基对的替换、缺失、增添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
B.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均可以用光学显微镜直接观察 |
C.基因重组和染色体数目变异均不会引起基因中碱基序列的改变 |
D.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形成的原因是促进染色单体分离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
基因突变按其发生部位可分为体细胞的突变a和生殖细胞的突变b两种。则( )
A.均发生于有丝分裂的间期 |
B.a发生于有丝分裂的间期,b发生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
C.均发生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
D.a发生于有丝分裂间期,b发生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的间期 |
下列有关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叙述,正确的是
A.DNA 分子缺失一个基因属于基因突变 |
B.人工诱导产生的基因突变一定是有利的 |
C.减数分裂过程中会发生基因重组 |
D.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部分片段属于基因重组 |
关于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变异的利与害是由其生存环境决定的 |
B.基因突变只有在一定的外界环境条件作用下才能发生 |
C.两条染色体相互交换片段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
D.基因重组是指受精作用时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实例可以说明
A.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
B.DNA中某个碱基发生改变,生物体合成的蛋白质必然改变 |
C.基因通过控制激素的合成,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
D.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
科学家以玉米为实验材料进行遗传实验,实验过程和结果如图所示。则F1中出现绿株的根本原因是( )。
A.在产生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分离 |
B.射线处理导致配子中染色体数目减少 |
C.射线处理导致配子中染色体结构缺失 |
D.射线处理导致控制茎颜色的基因发生突变 |
生物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以下几种生物性状的产生,最可能来源于同一种变异类型的是
①果蝇的白眼
②豌豆的黄色皱粒、绿色圆粒
③八倍体小黑麦的出现
④人类的红绿色盲
⑤人类的猫叫综合征
⑥人类的囊性纤维病
A.①②④ | B.④⑤⑥ | C.①④⑥ | D.③④⑤ |
甲图为某哺乳动物体细胞中部分染色体及其上的基因示意图,乙、丙、丁图为该动物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染色体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丙细胞分裂时可以发生基因重组,而乙细胞不可以 |
B.乙细胞中有4个染色体组 |
C.甲细胞发生了基因突变 |
D.丁可以形成两个基因型相同的精细胞 |
下列有关育种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用于大田生产的优良品种不一定是纯合子 |
B.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培育脱毒苗,筛选培育抗病毒新品种 |
C.诱变育种可提高突变频率,加速新基因的产生,从而加速育种进程 |
D.为了避免对三倍体无籽西瓜年年制种,可利用植物组织培养快速繁殖 |
某二倍体植物染色体上的基因B2是由其等位基因B1突变而来的,如不考虑染色体变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突变可能是碱基对替换或碱基对插入造成的 |
B.基因B1和B2编码的蛋白质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
C.基因B1和B2指导蛋白质合成时使用同一套遗传密码 |
D.基因B1和B2可同时存在于同一个体细胞中或同一个配子中 |
有关RNA的叙述,错误的是( )
A.RNA是某些生物遗传信息的载体和催化剂 |
B.RNA都是通过转录形成的 |
C.mRNA的主要功能是把DNA的遗传信息传给蛋白质 |
D.HIV的RNA中插入某些核苷酸会导致遗传信息改变 |
植株的一条染色体发生缺失突变,获得该缺失染色体的花粉不育,缺失染色体上具有红色显性基因B,正常染色体上具有白色隐性基因b(见下图)。如以该植株为父本,测交后代中部分表现为红色性状。据此分析,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 )
A.减数分裂时染色单体 1 或 2 上的基因 b 突变为 B |
B.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姐妹染色单体 3 与 4 自由分离 |
C.减数第二次分裂时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自由组合 |
D.减数第一次分裂时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 |
育种专家在稻田中,发现一株十分罕见的“一秆双穗”植株,经鉴定该变异性状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变异株自交可产生这种变异性状的纯合个体 |
B.这种现象是由显性基因突变成隐性基因引起的 |
C.观察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可判断基因突变发生的位置 |
D.将该株水稻的花粉离体培养后即可获得稳定遗传的高产品系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