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项属于种群描述的是
A.某草原上全部的山羊 | B.一块草地上各种毒蛇 |
C.草原上所有的杂草 | D.一片森林中全部的树木 |
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根据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
A.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
B.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
C.种群数量最大 |
D.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 |
“S”型曲线和“J”型曲线是反映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下列属于“S”型曲线形成条件的是
A.食物(养料)充足 | B.没有敌害 |
C.没有竞争 | D.资源、空间有限 |
某人将未经检疫的外来鱼类和水草大量引进某水域生态系统后,导致原有生物数量大幅下降。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引起这种不良后果的原因是本地原有物种和外来物种之间不可能存在哪种关系
A.竞争 | B.捕食 | C.寄生 | D.互利共生 |
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试管中进行培养(见下表),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试管号 |
I |
II |
III |
IV |
培养液体积(mL) |
10 |
5 |
10 |
5 |
起始酵母菌数(103个) |
10 |
5 |
5 |
10 |
A.4个试管内的种群初始阶段都经历了“J”型增长
B.试管III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II不同
C.4个试管内的种群同时达到K值
D.试管IV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II开始下降
据预测,到 2025年印度人口将超过中国,成世界第一,该预测的依据主要来自
A.人口年龄组成 | B.性别比例 |
C.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 | D.现有人口数量和密度 |
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不正确的是
A.该实验需要设置空白对照组 |
B.该实验需要做重复实验 |
C.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应先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 |
D.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再计数 |
下图曲线表示某生态系统中三个不同种群的生长繁殖情况。已知种群C是自养生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种群A、B、C之间的关系,可用简单的食物链C→B→A表示
B.种群B在第5→7年时间内个体数下降是由于A的增加和C的减少所致
C.B和A的存在能加快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D.一定自然区域内,A、B、C三个种群中全部的生物构成生物群落
自然界中,生物种内及种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下述观点不正确的是:
A.林鸽群较大时被苍鹰捕食的概率降低 |
B.鲈鱼有时捕食鲈鱼的幼鱼,这有利于鲈鱼种的维持 |
C.自然界中的猴群经过斗争建立了优劣等级制度,并依次占据资源,这对种的保持是有利的 |
D.自然界的物种间捕食对一个物种有利,但会使另一个物种消失 |
下列关于生物种群出生率和人口出生率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物种群的出生率是指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 |
B.人口出生率是指单位数量的人口在单位时间内新出生的人口数目 |
C.影响人口出生率和生物种群出生率的因素完全相同 |
D.影响人口生率和生物种群出生率的因素有很大区别 |
下列有关种群呈S型曲线增长方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S型曲线表示在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 |
B.各阶段的种群增长率相同 |
C.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与时间无关 |
D.种群数量的增长不受种群密度的制约 |
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实验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大的是:
A.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中种群数量时,从试管上层液体中吸出培养液计数前没有振荡试管 |
B.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没有打开电灯 |
C.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 |
D.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未统计在样方线上的个体 |
下列有关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表述,哪一项是正确的是:
A.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要远远超过其他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 |
B.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往往都是破坏性的 |
C.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演替 |
D.人类活动可以任意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