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光裸的岩地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发展期到成熟期群落演替的趋势较为明显。下列四项趋势中,不正确的是[ ]
选项 |
生态特征 |
发展期 |
成熟期 |
A |
营养结构 |
简单 |
复杂 |
B |
有机物总量 |
较多 |
较少 |
C |
抵抗力稳定性 |
弱 |
强 |
D |
动物类群丰富度 |
较低 |
较高 |
2010年夏季,四川和重庆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水灾,有关当地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持续降雨会引起当地生物种群增长曲线由“J”型变为“S”型 |
B.当地植物基因突变产生的某种新性状有可能适应水生环境 |
C.持续降雨导致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锐减,抵抗力稳定性减弱 |
D.水分是影响群落水平结构的重要生态因素之一 |
某城市的一块荒地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被改造成另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改造前后的一些变化见下表。据此作出的相关判断中错误的是[ ]
A.改造增加了该区域的湿地面积 |
B.改造后该区域的植物多样性增加 |
C.改造后该区域的小气候得到改善 |
D.改造的主要目的是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生产和生活物质 |
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不是最精确的现实反映 |
B.调查某种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也可以采用样方法 |
C.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法,不需要遵循随机取样的原则 |
D.将M只鹿标记,在捕获的n只鹿中有m只被标记,则该鹿群约有只 |
右图为某种生物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推断错误的是[ ]
A.a点和c点时的种群数量相等 |
B.b点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
C.d点对应的种群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
D.从0到d这段时间内,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加 |
科研人员对江苏某地沿海滩涂米草群落和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土壤)动物丰富度进行了对比研究。在相同取样条件下,利用一种常用底泥采样器(50cm×50cm×30cm)采得各动物类群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如下表。下列有关本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有[ ]
|
招潮蟹类 |
厚蟹类 |
沙蚕类 |
泥螺类 |
蛤类 |
|||||
物种数 |
个体总数 |
物种数 |
个体总数 |
物种数 |
个体总数 |
物种数 |
个体总数 |
物种数 |
个体总数 |
|
裸露泥滩 |
5 |
18 |
1 |
14 |
2 |
12 |
1 |
10 |
2 |
14 |
米草群落 |
3 |
12 |
2 |
9 |
0 |
0 |
1 |
10 |
0 |
0 |
①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动物物种丰富度高于米草群落
②米草群落的大型底栖动物种群密度高于裸露泥滩
③改用另一规格的常用底泥采样器会影响对比研究的结论
④改变采样的时间会影响采集到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②③④
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影响森林中绿背山雀种群数量的因素包括食物、空间、气候和天敌数量等 |
B.自然条件下的群落演替最终不一定都会发展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 |
C.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大于所有消费者同化的能量之和 |
D.取样器取样调查的方法是调查土壤动物种群密度的主要方法 |
下列关于人对群落演替的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类活动影响着生物群落的演替 |
B.人类可以对自然环境中的生态关系起着促进、抑制、改造和建设作用 |
C.人类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控制之下 |
D.人类不可能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发展的道路进行 |
将大小两种草履虫分开培养,都能正常生长。若将两者放在一起培养16天,其中一种生长正常,而另一种则全部死亡。此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 )
A.互利共生 | B.寄生 | C.竞争 | D.捕食 |
分析右图,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 )
A.进行海洋渔业捕捞的最佳时期是C时期 |
B.C~D段种群数量仍在增长 |
C.该种群数量在E点达到K值 |
D.B时期是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的时期,种群数量在K/2左右 |
小丑鱼居住在海葵的触手之间,这些鱼可以使海葵避免被其他鱼类食用,而海葵有刺细胞的触手,可使小丑鱼免于被掠食,而小丑鱼本身则会分泌一种粘液在身体表面,保护自己不被海葵伤害。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 ( )
A.种内互助 | B.竞争 | C.寄生 | D.互利共生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