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图表示有限环境中某一种群增长的曲线。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K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 |
B.在K值之前,种群的数量逐渐增大 |
C.如果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其它因素,在K值时出生率=死亡率 |
D.假设这是鱼的种群,当种群达到K值时开始捕捞,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 |
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最基本特征,下列有关研究和调查正确的是( )
A.种群的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直接决定种群密度 |
B.研究种群“S”型增长曲线在鱼牧养殖生产上的应用时,人们发现种群数量保持在K值左右可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
C.标志重捕法可用于调查蚯蚓的种群密度 |
D.蚜虫、跳蝻的种群密度可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
某生态系统中只含有甲、乙、丙、丁四个种群,图a为某段时间内该系统中的食物关系,图b为甲、乙两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甲、乙为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
B.甲和乙的种间关系是种间竞争 |
C.T时间后若丁大量死亡,则甲、丙数量急剧增加 |
D.甲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 |
环保工作者对某地区野生动物——野兔种群数量进行连年的监测,以此作为该地区环境稳定与否的评价指标之一。在某段时间段内,得到的数据如图所示[λ=t年种群数量/(t-1)年种群数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b段λ值反映该地区生态环境相对稳定 |
B.导致bc段λ值变化的主要因素是野兔的竞争者 |
C.cd段λ值变化说明该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较弱 |
D.bc段种群数量表现为增长,cd段种群数量表现为稳定 |
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构成不断地发生着改变 |
B.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
C.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演替起始条件不同 |
D.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总数开始是逐渐增多而后趋于稳定 |
科研人员对某草原一种野生动物的种群进行研究,得出了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如图5所示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该生物的种群增长曲线呈“J"型 |
B.死亡率增加的原因是食物、空间和天敌等因素 |
C.要合理利用该种动物资源,应将种群密度控制在D点 |
D.B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达到最大环境容纳量 |
一块农田中有豌豆、杂草、田鼠和土壤微生物等生物,其中属于竞争关系的是( )
A.田鼠和杂草 | B.豌豆和杂草 |
C.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 | D.细菌和其细胞中的噬菌体 |
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群落的演替是指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 |
B.草原地区的农田在弃耕后开始出现次生演替 |
C.群落的初生演替速度通常非常慢 |
D.火灾过后的森林发生的演替是初生演替 |
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根据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
A.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
B.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
C.种群数量最大 |
D.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 |
将A、B两种单细胞生物分别放在两个容器中培养,得到图(a)所示的结果。将这两种生物放在一个容器中混合培养,得到图(b)所示的结果,从实验的结果可知,这两种生物的种间关系是
A、竞争 B、捕食 C、共生 D、寄生
分析右图,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A.进行海洋渔业捕捞的最佳时期是C时期 |
B.C~D阶段种群数量仍在增长 |
C.该种群数量在E点达到K值 |
D.B时期是种群增长率最快的时期,种群数量在K/2左右。 |
我国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从种群特征看,这项措施的目的主要是
A.控制年龄组成,稳定种群密度 |
B.控制死亡率,降低种群密度 |
C.控制年龄组成,降低种群密度 |
D.控制出生率,降低种群密度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