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实验中,最合适用标志重捕法的是( )
A.调查农田中田鼠的种群密度 |
B.调查农田中田螺的种群密度 |
C.调查土壤中蚯蚓的种群密度 |
D.调查土壤中大肠杆菌的种群密度 |
下图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演替属初生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 |
B.因人的作用可发生⑤→①的动态变化,但不属于群落演替 |
C.该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
D.在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水平结构,没有垂直结构 |
1883年,印尼喀拉喀托火山爆发,滚烫的岩浆所到之处全部生物死亡,成了一片裸地。从这片裸地上开始的演替称为( )演替。
A.初生 | B.次生 | C.再次 | D.初生或次生 |
下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为有效防止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 |
B.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 |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 |
D.控制种群数量在d~e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
松林防治松毛虫害的常用方法有招引灰喜鹊和施放松毛虫白僵病菌,灰喜鹊及白僵病菌与松毛虫的关系分别是 ( )
A.竞争和共生 | B.捕食和共生 | C.捕食和寄生 | D.寄生和捕食 |
甲、乙两图分别表示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单独培养(甲)和混合培养(乙)时的种群增长速度。从该图所示的结果可以推断( )
A.双小核草履虫比大草履虫个体大 |
B.双小核草履虫是大草履虫的捕食者 |
C.双小核草履虫对环境的适应性更强 |
D.大草履虫比双小核草履虫个体大 |
以下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组成一个种群,马尾松林地中所有树木构成了生物群落 |
B.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
C.生态系统的功能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及信息传递 |
D.信息可以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 |
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和群落都具有典型的垂直分层现象 |
B.种群密度能够真实地反映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 |
C.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研究种群的丰富度 |
D.群落中两个物种之间可能存在一种以上的种间关系 |
下列有关种群“S”型增长曲线的正确说法是
A.“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 |
B.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 |
C.“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与时间无关 |
D.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 |
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所得到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较,可能偏小的是
A.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 |
B.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没有打开装置上的电灯 |
C.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样方线上的个体都被统计在内 |
D.在调查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发病率时,以多个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