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活动中,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探究活动一般都采用样方法 |
B.该探究主要针对小动物进行,最好采用标志重捕法 |
C.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和调查 |
D.若完成统计和分析后,发现小动物还存活,最好再放入70%的酒精溶液中 |
下面关于种群密度调查样方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取样的关键要做到随机取样 |
B.样方大小一般是1m2 |
C.适于调查动物种群密度 |
D.种群密度为各样方密度平均值 |
下图是自然界中种群增长的一般走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该图符合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
B.种群的增长不受环境因素的制约 |
C.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不再变化 |
D.在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 |
生态工作者从东到西对我国北方A.B.C三种类型的草原进行调查,下表是不同调查面积的物种数量统计结果:
调查面积(cm×cm) |
10× 10 |
20× 20 |
40× 40 |
80× 80 |
90× 90 |
100× 100 |
110× 110 |
A |
3 |
5 |
8 |
14 |
16 |
17 |
19 |
B |
3 |
5 |
6 |
9 |
11 |
13 |
13 |
C |
2 |
3 |
5 |
8 |
8 |
8 |
8 |
调查B草原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设计如下调查步骤:
①选取40cm×40cm为最佳样方面积
②在该物种分布较密集的地方取5个样方。
③数每个样方内该植物的个体数。若计数结果由多到少依次为N1、N2、N3、N4、N5,则将N3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以上步骤中错误的是 ( )
A.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②③
下列可以称为种群密度的是()
A.一定地区内单位面积生物的数量 |
B.一口池塘中单位体积内鲢鱼的数量 |
C.一片森林中单位面积内乔木的数量 |
D.一条江河中单位体积内鱼的数量 |
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为:Nt=Noλt |
B.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一定呈“J”型增长 |
C.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要尽量降低其K值 |
D.一个呈“S”型增长的种群,数量在K/2左右时增长率最大 |
在对某种鼠的种群密度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志39 只鼠,第二次捕获34 只,其中有标志的鼠15 只,该种群的数量约为()。
A 44 只 B 88 只 C 78 只 D 39 只
某研究所对一条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发现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的变化呈现如右图所示曲线。则在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和能反映该鱼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分别是
A.衰退型和① | B.增长型和② |
C.衰退型和③ | D.增长型和④ |
下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食物网简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青蛙和蜘蛛之间既有竞争关系,也有捕食关系 |
B.图中的所有生物构成此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 |
C.图中所示的食物网中共有4条食物链 |
D.蛇在此食物网中处于两个不同营养级 |
动物学家考察某牧区后,认为当地狼群处于增长高峰期,今后还能增长十几年才会停止。预测种群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
A.种群的数量和密度 | B.狼群的年龄组成 |
C.种群的性别比例 | D.出生率和死亡率 |
萤叶甲亚科昆虫全为植食性。对武夷山自然保护区4-10月份萤叶甲亚科昆虫物种进行调查统计,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对萤叶甲亚科昆虫的调查采用标志重捕法 |
B.萤叶甲亚科昆虫为次级消费者 |
C.7月份时萤叶甲亚科昆虫各种群密度最高 |
D.调查期间10月份时萤叶甲亚科昆虫物种丰富度最低 |
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不相同 |
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 |
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弱 |
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