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落不断发展变化,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着演替。下列关于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森林遭受火灾后的地段上重新形成森林属于次生演替 |
B.在正常情况下,次生演替的最终结果使生物多样性降低 |
C.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与自然演替的方向、速度基本相同 |
D.裸岩→地衣→苔藓→草本→灌木→森林五个阶段为初生演替的必经过程 |
在对某种鼠的种群密度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志39 只鼠,第二次捕获34 只,其中有标志的鼠15 只,该种群的数量约为()。
A 44 只 B 88 只 C 78 只 D 39 只
下图是1个鼠群迁入1个新的生态系统后的生长曲线图。试分析在曲线中哪段表示食物最可能成为鼠群繁殖速度的限制因素
A.EF段 | B.DE段 | C.BD段 | D.CB段 |
自然界中生物种群的增长常表现为“S”型增长曲线。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S”型曲线表明种群数量变化是先多后少 |
B.“S”型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 |
C.“S”型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天敌的关系 |
D.“S”型曲线的形成是多种生态因素作用的结果 |
据中央电视台报道,在西藏羌塘保护区所调查的区域内,目前的藏羚羊数量比10年前增长的51%,数量已经达到12万只。关于该调查实验方案表述正确的是
A.对于藏羚羊的种群密度调查常采用标志重捕法 |
B.对所做的标志越醒目越好,以便于人类的识别 |
C.标志重捕法又叫捉放法,此方法适用于所有的动物 |
D.只要捕获一次就能计算出藏羚羊的种群密度 |
自然界中,生物种内及种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下述观点不正确的是:
A.林鸽群较大时被苍鹰捕食的概率降低 |
B.鲈鱼有时捕食鲈鱼的幼鱼,这有利于鲈鱼种的维持 |
C.自然界中的猴群经过斗争建立了优劣等级制度,并依次占据资源,这对种的保持是有利的 |
D.自然界的物种间捕食对一个物种有利,但会使另一个物种消失 |
当一只蚜虫受到攻击时,就会放出一种起警告作用的化学物质,以便使邻近的蚜虫迅速逃避敌害,这种现象所属的特征及信息传递类型分别是
A.种间互助,化学信息 |
B.种内互助,行为信息 |
C.种内互助,化学信息 |
D.种内互助,物理信息 |
关于图中种群数量变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A.种群“J”型曲线在理想条件下才能出现 |
B.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在达到K值之前就是“J”型增长 |
C.自然状态下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约为600 |
D.环境条件变化时,种群的K值也会发生相应变化 |
如图表示不同的生物或成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若M表示基因多样性,a~d表示四种不同的植物,则在剧烈变化的环境中最不容易被淘汰的可能是b |
B.若M表示种群密度,则a~d四种野生生物的种内斗争最激烈的一定是b种群 |
C.若M表示生物所含的能量,则森林生态系统的a~d四个种群中,a所处营养级最高 |
D.若M表示物种丰富度,a~d表示四个不同的演替阶段,则从光裸的岩地演替成森林的顺序依次为a→c→d→b |
下列可以称为种群密度的是()
A.一定地区内单位面积生物的数量 |
B.一口池塘中单位体积内鲢鱼的数量 |
C.一片森林中单位面积内乔木的数量 |
D.一条江河中单位体积内鱼的数量 |
棉蚜为世界性棉花害虫,体型微小,能附着于棉花植株上以吸取棉花汁液为食。为了监测棉蚜种群的发生情况,避免虫害的发生,某科研小组从某年6月l0日开始对某棉田棉蚜种群数量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表:
调查日期(月 ∕ 日) |
6 ∕ 10 |
6 ∕ 15 |
6 ∕ 20 |
6 ∕ 25 |
6 ∕ 30 |
7 ∕ 5 |
7 ∕ 10 |
7 ∕ 15 |
7 ∕ 20 |
棉蚜数量(只 ∕ 株) |
0.4 |
4.7 |
41.5 |
261.7 |
1181.9 |
1976.9 |
2175.6 |
2171.4 |
2173.2 |
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棉蚜靠捕食棉花的叶和茎而生存
B.调查棉蚜种群数量可采用样方法
C.调查期间棉蚜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呈“J”型
D.消灭棉蚜的最佳时间是7月l0日
下列关于种群的说法,错误的是
A.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 |
B.种群通过地理隔离必能达到生殖隔离 |
C.一个种群的全部基因叫做种群的基因库 |
D.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