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有关生物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样方法适用于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 |
B.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所有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 |
C.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要随机取样,同时保证样本数量足够多 |
D.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 |
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根据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
A.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
B.种群增长量最大 |
C.种群数量最大 |
D.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 |
下图表示显微镜的目镜以及用显微镜观察到的两个视野中的图像,回答下列问题:
(1)用显微镜观察时,将图1中的甲换到乙,则视野中的亮度会变 ,看到的细胞数目会变 。
(2)图2为洋葱根尖有丝分裂的细胞图像,制作该临时装片时需要选取根尖的 部位,进行该实验的四个步骤为 。若观察到细胞出现重叠现象,其原因可能是 。
(3)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称为 ,在吸取细胞培养液计数之前需要将培养液 。若吸取酵母菌样液1ml并稀释100倍,采用血球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计数,观察的结果如图3所示,则该1ml样品中酵母菌数约为 个。
某同学在“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时,做了如下实验:取三只锥形瓶,编号甲、乙、丙,各加入500 mL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培养液;然后用天平称量0.1g活性干酵母分别投入锥形瓶中,置于适宜条件下培养:连续7d,定时取样、观察和计数,计算1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平均数。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取样前需要静置一段时间,使得计数更准确 |
B.甲、乙、丙三组重复实验,使实验结果更精确 |
C.预期一段时间内酵母菌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
D.计数时需用血球计数板、显微镜等 |
下图表示两个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 度的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的演替速度比乙的慢、历时长 |
B.甲可表示在火灾过后的草原上进行的演替 |
C.甲中①、②处的物种组成不一定相同 |
D.若气候条件适宜,甲乙均可演替成森林 |
以下三图分别表示两个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那么甲、乙、丙三图表示的关系依次是 ( )
A.竞争、捕食、互利共生 | B.捕食、竞争、互利共生 |
C.竞争、互利共生、捕食 | D.互利共生、捕食、竞争 |
大多数生物群落在空间上有垂直分层现象,称为群落的垂直结构。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
A.温度、食物 | B.温度、光照 | C.湿度、温度 | D.光照、食物 |
甲、乙两图分别表示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单独培养(甲)和混合培养(乙)时的种群增长速度。从该图所示的结果可以推断( )
A.双小核草履虫比大草履虫个体大 |
B.双小核草履虫是大草履虫的捕食者 |
C.双小核草履虫对环境的适应性更强 |
D.大草履虫比双小核草履虫个体大 |
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合理的是( )
A.宜选择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作为抽样调查的对象 |
B.宜采用样方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高等动物的种群密度 |
C.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 |
D.种群密度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
下列关于生物种群出生率和人口出生率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物种群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
B.人口出生率是指单位数量的人口在单位时间内新出生的人口数目 |
C.影响人口出生率和生物种群出生率的因素完全相同 |
D.影响人口出生率和生物种群出生率的因素有很大区别 |
下列关于生态学知识在生产中的应用,属于种群水平的是( )
A.利用玉米螟天敌赤眼蜂防治虫害 |
B.“稻—藕—鱼”立体种养,充分利用了稻田的有限空间 |
C.依据年龄组成预测草原老鼠种群数量变化 |
D.建立人工防护林时注意适当增加植物种类多样性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