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判断,生长素类似物不能用于( )
A.促进月季插枝生根 | B.棉花的保蕾保铃 |
C.人工培育无子辣椒 | D.促进香蕉成熟 |
下图为种子发育过程和种子萌发过程中内源激素、种子含水量以及营养物质积累量的变化,据图分析,在种子发育过程中有关植物激素的作用不正确的是( )
A.首先出现的是CK,其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 |
B.其次增加的是GA和IAA,参与有机物向子粒的运输与积累 |
C.ABA促进种子贮藏蛋白的基因表达,并促进种子的脱水干燥,有利于种子的萌发 |
D.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激素调节的特点是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 |
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乙烯的作用主要是促进植物果实的发育 |
B.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扦插枝条,生根数量可能相同 |
C.赤霉素能促进种子的萌发和果实的成熟 |
D.脱落酸在果实的成熟阶段含量最高,以促进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
为验证生长素和赤霉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某同学将胚芽鞘尖端以下的切段浸入蒸馏水中1h,然后分别转入5种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和赤霉素溶液中,同时以含糖的磷酸盐缓冲液作对照,在23℃的条件下培养24h后逐一测量切段长度。实验重复5次,结果取平均值,并绘制成下图。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实验组中生长素或赤霉素均应用含糖的磷酸盐缓冲液配制 |
B.浸入蒸馏水中1h的目的是排除内源植物激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
C.该实验能证明生长素和赤霉素有协同作用 |
D.该实验结果不能说明生长素具有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的特点 |
下表所示为五类植物激素的部分生理效应(+:促进作用;-:抑制作用)。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种子发芽 |
顶端优势 |
果实生长 |
器官脱落 |
插条生根 |
生长素 |
|
+ |
+ |
- |
+ |
赤霉素 |
+ |
+ |
+ |
- |
- |
细胞分裂素 |
+ |
- |
+ |
- |
|
脱落酸 |
- |
|
|
+ |
|
乙烯 |
|
|
- |
+ |
|
A.同一激素在植物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引起的生理效应不同
B.在果实生长调节中起协同作用的激素有生长素、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
C.表中结果说明植物正常生长发育过程涉及多种激素的作用
D.解除植物顶端优势只能采取去除顶芽的方法
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①细胞分裂素可促进细胞伸长生长
②生长素与植物顶端优势有关
③赤霉素只能促进叶片衰老
④乙烯能促进果实发育
⑤脱落酸能促进果实脱落
A.①②⑤ | B.③④⑤ | C.①③④ | D.②④⑤ |
将植物横放,测量根和茎生长素浓度与其生长状况的关系如甲图所示,则曲线上M、N、P和Q点分别最可能对应于乙图中的( )
A.a、b、c、d | B.a、c、d、b | C.b、c、a、d | D.b、d、c、d |
如下图所示,甲、乙分别用不透光的锡箔纸套在燕麦胚芽鞘的不同部位,丙、丁、戊则分别用不透水的云母片插入燕麦胚芽鞘的不同部位,从不同方向照光,培养一段时间后,胚芽鞘的生长情况是( )
A.甲不生长也不弯曲、乙直立生长、丙向左弯曲生长、丁直立生长、戊向右弯曲生长 |
B.甲向左弯曲生长、乙向右弯曲生长、丙向左弯曲生长、丁不生长也不弯曲、戊向左弯曲生长 |
C.甲向左弯曲生长、乙向右弯曲生长、丙直立生长、丁向右生长、戊向左弯曲生长 |
D.甲直立生长、乙向右弯曲生长、丙直立生长、丁不生长也不弯曲、戊向右弯曲生长 |
下列生产活动与植物激素都有关的一组是
①大棚种植,夜间降温 ②生产无子番茄 ③棉花摘心
④培育多倍体 ⑤选带芽枝条扦插容易生根
A.②③⑤ | B.①②③ | C.①③⑤ | D.②③④ |
植物扦插繁殖时,需要对插枝去除成熟叶片,保留芽和幼叶,这样有利于插枝成活,其原因是( )
①芽和幼叶生长迅速,容易成活 ②芽和幼叶储存较多的营养物质 ③芽和幼叶能产生生长素促进生根 ④去除成熟叶片可降低蒸腾作用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长素和赤霉素都能促进植物生长 |
B.生长素的发现源于人们对植物向光性的研究 |
C.顶芽合成的生长素通过自由扩散运输到侧芽 |
D.高浓度的生长素能通过促进乙烯的合成抑制植物生长 |
某同学设计了若干种单一方向刺激下的植物向性实验,下图是取材于生长素作用部位制成的临时装片的显微观察结果。据图得出有关结论正确的是( )
A.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
B.b侧的生长素浓度大于a侧 |
C.a侧的生长素浓度大于b侧 |
D.生长素能对细胞的伸长生长产生影响 |
植物激素甲、乙、丙和生长素类似物NAA的作用模式如下图所示,图中“+”表示促进作用,“-”表示抑制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乙激素之间具有拮抗作用 |
B.乙、丙最可能代表赤霉素和生长素 |
C.用NAA处理得到的无子性状属于不可遗传变异 |
D.甲、乙、丙可在细胞中大量合成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