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2g酵母菌放在一密闭的容器中,检测到酵母菌吸收的氧气和释放的二氧化碳体积比为3:8,则进行有氧呼吸的酵母菌占的比例为( )
A.1/6 | B.5/6 | C.1/5 | D.2/5 |
下列过程存在无氧呼吸的是
A.植物叶片在光下放出O2 |
B.动物细胞内的糖分解为H2O和CO2 |
C.酵母细胞不产酒精的呼吸过程 |
D.苹果贮藏期间果肉积累酒精 |
为了探究酵母菌的呼吸作用类型,某同学设置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方案。下列关于该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组探究酵母菌的有氧呼吸,乙组探究酵母菌的无氧呼吸 |
B.加入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是为了吸收空气中的水分 |
C.甲、乙两组中澄清的石灰水都变浑浊,乙组浑浊程度更大 |
D.乙组B瓶封口放置一段时间后,还要确保瓶内有足够的O2 |
对下图各曲线所表示的生物学意义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甲图可表示温度与光合作用强度的关系 |
B.乙图可表示二氧化碳浓度与光合作用强度的关系 |
C.丙图可表示酵母菌细胞呼吸时氧气浓度与二氯化碳生成量的关系 |
D.丁图可表示氧气浓度与人体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的关系 |
1861年巴斯德发现,利用酵母菌酿酒的时候,如果发酵容器存在氧气,会导致酒精产生停止,这就是所谓的巴斯德效应。直接决定“巴斯德效应”发生与否的反应及其场所是( )
A.酒精+O2→丙酮酸细胞质基质 | B.丙酮酸+O2→CO2线粒体基质 |
C.[H]+O2→H2O线粒体内膜 | D.H2O→O2+[H]类囊体膜 |
关于有氧呼吸的论述,错误的是
A.三个步骤都产生能量 |
B.三个步骤都产生[H] |
C.三个步骤都需要酶催化 |
D.三个步骤都能合成ATP |
在呼吸作用过程中,分解水和合成水分别发生在
A.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 | B.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 |
C.第三阶段和第一阶段 | D.第三阶段和第二阶段 |
某同学为了测定某水层的光合作用总量和呼吸量,取两个无色透明玻璃瓶,其中一个包上黑色胶布,再包以锡箔,另一瓶不包裹。两瓶装入等量水样,沉入同一取水样深度,24h后取出测溶氧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实验可以测定某水层水样的光合作用总量 |
B.该实验不可以测定某水层水样的呼吸量 |
C.该实验某水层水样的光合作用总量和呼吸量都无法测定 |
D.该实验必须再取一瓶水样,测定水中原有的溶氧量才能测出水层水样的光合作用总量 |
植物种子萌发时,如果长时间缺氧,就会引起烂芽,其主要原因是 ( )
A.CO2中毒 | B.酒精中毒 | C.乳酸中毒 | D.供能不足 |
下面关于菠菜叶肉细胞中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无光条件下,细胞质中消耗的ATP均来自于线粒体 |
B.叶肉细胞中的ATP可用于植物体的各项生理活动 |
C.该细胞中ATP含量白天明显大于夜间 |
D.细胞核中不能合成ATP,但有ATP分布 |
下列与微生物呼吸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肺炎双球菌无线粒体,但能进行有氧呼吸 |
B.与细菌呼吸有关的酶由拟核中的基因编码 |
C.破伤风芽孢杆菌适宜生活在有氧的环境中 |
D.有氧和无氧时,酵母菌呼吸作用产物不同 |
按下表设计进行实验,分组后,在相同的适宜条件下培养若干小时,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实验材料 |
取样 |
处理 |
分组 |
葡萄糖培养液 |
供氧情况 |
|
适宜浓度 |
50 mL |
破碎细胞 (细胞不完整) |
甲 |
25 mL |
75 mL |
无氧 |
乙 |
25 mL |
75 mL |
通氧 |
|||
50 mL |
未处理 |
丙 |
25 mL |
75 mL |
无氧 |
|
丁 |
25 mL |
75 mL |
通氧 |
A.即使在适宜条件下,甲组中也不可能产生CO2
B.甲组的酒精产生速度肯定大于丙组
C.丁组产生热量与丙组相同
D.丙组和丁组均能够产生CO2,且丁组CO2释放量大于丙组
下列对图中有关生物学意义描述正确的是
A.图1中如果横坐标表示氧气浓度,则纵坐标能表示人神经细胞对钾离子的吸收速率 |
B.图2中ab段和bc段都能代表一个细胞周期 |
C.图3中,对向光弯曲的植物而言,若茎背光侧为B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则茎向光侧为C对应的浓度 |
D.图4中B点时害虫种群抗药性个体所占百分比大于A点时的百分比 |
下列关于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细胞是否能进行需氧呼吸与有无线粒体无必然关系 |
B.线粒体内膜上存在与电子传递及柠檬酸循环相关的酶 |
C.厌氧呼吸产生的[H]可在不同酶的作用下将丙酮酸还原成不同的产物 |
D.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ATP与该植物细胞呼吸产生的ATP数量相同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