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鸭共生生态系统是以鸭子捕食害虫代替农药,以鸭子采食杂草代替除草剂,以鸭子粪便作为有机肥料代替化肥,以鸭子不间断的活动产生中耕混水效果来刺激水稻生长的稻田种养生态系统。以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适当放鸭增加稻田的生物多样性并延长了相关食物链,但没有增加新的食物链 |
B.稻鸭共作改变了稻田群落的垂直结构,既充分利用了空间,又实现了物质良性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 |
C.利用鸭子捕虫除草可对害虫及杂草种群进行持续控制,控虫除草效果比使用农药更为显著 |
D.叫声换回鸭群,与物理信息传递有关,体现了该生态系统中人的因素仍起主导作用 |
下图是某一个湖的能量金字塔,相关描述不正确的是
A.A、B、C、D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
B.A、B、C、D之间可以形成一条A到D的食物链
C.A、B、C、D的大小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所得到的能量
D.A、B、C、D的大小变化体现了能量流动的特点是逐级递减
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小虾吃泥巴”。某同学据此设计了一个水池生态系统。下列属于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的是
A.小鱼吃的小虾 |
B.泥巴中的藻类 |
C.吃小鱼的大鱼 |
D.泥巴中的大肠杆菌 |
下图是一个处于平衡状态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其中A、B、C、D分别代表不同营养级的生物类群,对此图解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就是A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减去自身呼吸消耗的能量
B.上图可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可以反复循环,所以该生态系统可以处于平衡状态
C.B同化的能量要大于B、C、D呼吸消耗的能量之和
D.由于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一定的,所以B获得的能量越多,留给C、D的能量就越少
下图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为分解者,乙为消费者,丙为生产者 |
B.①②③表示CO2 通过甲、丙、乙的作用进入大气中 |
C.④表示大气中CO2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 |
D.碳元素以无机物形式在丙→乙→甲所示的渠道流动 |
下列关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
B.草原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没有垂直结构 |
C.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 |
D.农田弃耕后形成了一片杂草地,该杂草地与农田相比,抵抗力稳定性更弱 |
下图为某一区域m、n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纵、横坐标分别表示被m、n两个物种所摄取的食物数量和种类)。其中表述正确的是( )
A.曲线不重叠时,m与n不存在竞争 |
B.b越大,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弱 |
C.m、n将呈现“J”型增长 |
D.d<b时,M与N种间竞争激烈 |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图象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图l中大、小草履虫的关系是捕食,因为曲线表现出彼此彼长 |
B.图2中,a、b、c三个地域中,生物多样性最高的是a |
C.图3中,假设丙、丁、甲、乙构成一条食物链,甲增加,则丁减少,乙增多 |
D.图4中,昆虫与鸟关系是捕食和竞争,鸟属于第二、三营养级 |
切叶蚁中体型较大的蚂蚁将叶片咬下运回巢穴,交给体型较小的蚂蚁咬成小片,后者再交给体型更小的蚂蚁咬成更小的片,以此类推直至叶片被咀嚼为糊状,然后切叶蚁将叶糊平铺在巢穴中“养殖”真菌。真菌可以分解叶片中坚韧的组织,切叶蚁则以真菌为食。切叶蚁体表覆盖一层链霉菌,该菌可抑制本巢穴真菌寄生物的大量繁殖。由此能得出的推论是:( )
A.“植物→真菌→切叶蚁”构成一条捕食食物链 |
B.体型大小不同的切叶蚁间存在互利共生的关系 |
C.该生态系统的各种生物组分之间完成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
D.蚂蚁能长期控制巢内真菌寄生物是共同(协同)进化的结果 |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动物可通过特殊的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信息 |
B.植物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调节属于信息传递中的化学信息 |
C.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只能来源于同种或异种的生物 |
D.牧草生长旺盛时,为食草动物提供采食信息,这对食草动物有利,对牧草不利 |
下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①~④表示相关过程能量流动量。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①是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
B.图中②+③+④+兔细胞呼吸消耗的能量应与①相等 |
C.图中②/①的比值代表草→兔的能量传递效率 |
D.③和④分别属于草和兔同化的能量的一部分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