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政治试题 / 联系的多样性 条件性 / 综合题
高中政治

2010年1月12日至27日,广州将举办第16届亚运会。广州利用城市标识作为2010年亚运会吉祥物“乐羊羊”。五只羊分别有五种不同的色彩,分别象征着珠江、岭南文化、木棉花、白云山和“穗城”,体现了东道国、主办城的历史底蕴、精神风貌和文化魅力。广州亚运会吉祥物代表了广州,体现了友谊、合作、平等参与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与“激情盛会和谐亚洲”的广州亚运会理念相呼应,表达了中国人民、广州人民对亚运会的期盼。
(1)为什么要重视文化创新?(5分)
(2)你认为,广州亚运会吉祥物的设计是如何实现文化创新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上海世博会上,各国展馆纷纷展示本民族文化的独特风采,如丹麦“小美人鱼”、卢森堡的“金色少女”像…….同时,许多外国展馆也都嵌入了中华文化元素,如意大利馆的“福”字,挪威馆的“中国红”……
(1)在上海世博会上,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应怎样对待文化的多样性?
(2)结合材料,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为什么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4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十一五”时期,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各族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民族地区GDP、财政收入增速每年高于全国平均增速,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公路、水路建设投入是“十五”时期的2.2倍,社会建设扎实推进,“两基”人口(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覆盖率达到98.5%,为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
材料二 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创造出了绚丽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文化。这些具有原生性、唯一性、神秘性、多样性、不可替代性和群众参与性的民族文化,使民族地区成为大型的生态博物馆,但由于受经济条件和观念的影响,民族地区原生态文化面临失传的困境。
(1)结合材料一,从政治生活角度探寻“十一五”以来民族地区实现快速发展的原因。(8分)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就拯救并实现民族地区原生态文化的再生提出可行性建议。(6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中共十六大报告第一次将“社会更加和谐”作为重要目标提出。2009年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上首次公开倡导包容性增长。“人伦和谐”和“天人协调”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两个最主要的基本思想,是我国提倡和谐社会和包容性增长的文化根基,蕴含着丰厚的中国因素,闪耀着深远的中国智慧。“和谐社会”和“包容性增长”作为今天中国社会的一种价值导向和发展理念,既有现代因素,也有传统资源,将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全面、科学、健康的发展。材料二:上海世博会——和谐世界的舞台。一个半世纪的积淀,世博会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而且给人类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第一,高举进步的旗帜。追求进步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也是贯穿世博会整个发展进程的主旋律。第二,崇尚创新的精神。创新是推动人类进步不竭的源泉,也是世博会的灵魂。第三,坚持开放的道路。开放、兼容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促进不同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加强交流与合作是世博会一如既往的使命。第四,倡导和谐的理念。建立“以和为贵,以人为本,人与人相敬相爱,人与自然相近相亲”的和谐世界是世博大家庭不灭的理想。材料三:志愿者,和谐社会的美丽音符。身先士卒,利居众后,责在人先,是志士仁人薪火相传的思想标杆,是华夏子孙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今天,从汶川到玉树,从北京奥运会到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博鳌论坛等重大事件甚至于社区服务中,都能看到志愿者的身影。他们“真情献社会、服务暖人心”,在不断付出中也体验了快乐、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能力、获得了赞赏,成为社会文明风尚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材料四:汽车文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之道,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之道。中华传统环境文化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华民族一直崇尚节俭的美德,简约生活、物尽其用、循环再生。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时代迅速到来,汽车与环境、能源、社会的矛盾日益显露,发展新能源汽车诚然是我们的方向,发展汽车文明更是不可或缺的时代任务。让我们把汽车文明“安装”到汽车之上,让汽车文明成为所有汽车的共同“品质”,为汽车时代增光添彩,让公民意识与文明指数以“汽车速度”前进。
1)材料一中蕴含了哪些文化生活的道理?(6分)
2)“世博精神”财富对我们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有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二加以简要说明。(10分)
3)有人认为:“培育文明风尚应立足于弘扬传统美德,重在志愿者行动。”请你结合材料三,运用《文化生活》中的有关知识对这一观点加以评析。(6分)
4)结合材料四,请从文化生活角度,谈谈“安装”汽车文明,提升汽车“品质”的重要性。(8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广州亚运会不仅是一场竞技体育盛会,也是一场文化交流的盛会。亚运会期间, “广场舞会”、“群众歌会”、麒麟舞、木偶、古琴、客家山歌等传统艺术表演丰富了群众文化活动;数百台堪称世界各国精髓的文艺演出,亚洲各国多元的民俗、宗教与风情文化的近距离展示,让广大市民在饱览和品阅之时,文化素养也得到了提升
材料二:亚奥理事会主席艾哈迈德·法赫德·萨巴赫亲王在广州亚运会开幕式致辞中表达了对亚运志愿者工作的高度赞扬。他说:“你们的笑容是广州的名片!没有你们,亚运会将无法有效运转。正因为你们的辛勤工作,无私奉献和全力参与,才能确保广州亚运会的圆满成功。”亚运期间,60万志愿者紧紧围绕“激情盛会、和谐亚洲”的理念,在“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感召下,在各个岗位上奉献自己智慧、心血和汗水。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谈谈文化交流的意义。(10 分)
(2) 结合材料二,运用人生价值观知识谈谈:a、你如何理解人的价值?(9分)b、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09年11月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开罗访问了阿拉伯国家联盟(阿盟)总部并发表题为《尊重文明的多样性》的重要演讲,强调文明具有多样性。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交流、融合,汇成了人类文明奔流不息的长河。 各种文明都包含有人类发展进步所积淀的共同理念、共同追求。中华文明有“和为贵”、“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伟大思想。伊斯兰文明也蕴含着崇尚和平、倡导宽容的理念。在多样中求同一,在差异中求和谐,在交流中求发展,是人类社会应有的文明观。
结合上述材料,请从文化多样性的角度回答下列问题: 
(1)“在多样中求同一,在差异中求和谐”。请你阐述这一文明观的重要意义 
(2)中华文明“和而不同”的伟大思想对处理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有何启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山西省应县木塔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木塔年久失修,在现有条件下,维修容易出现纰漏,谁也不敢担责,近20年来修护方案一直“难产”。
建筑遗产出现“冰棍现象”:由于不敢触碰,就像冰棍融化一样慢慢消失。“不许动”、“不愿动”、“不敢动”都是建筑遗产“冰棍现象”的表现。由于不合理的修缮、过度的旅游开发、建设性破坏等负面因素的影响,一些权威专家和民间人士对建筑遗产的利用存在强烈抵触情绪。一些人士认为,建筑遗产必须“原汁原味”,甚至强调“只许看不许动”,把建筑当成花瓶,加以冷冻式的保护,这致使建筑遗产得到不合理的利用。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评析“不许动”、“不愿动”、“不敢动”等建筑遗产“冰棍现象”的表现。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2分)2010年11月15日,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由文化部、山东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方式,采取实物展示、销售、图片展览、多媒体演示等形式,展示全国31个省(区、市)的600余项传统艺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等适合生产性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请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运用经济知识,说明举办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方式的必要性。(6分)
(2)保护和利用好文化遗产的文化意义。(6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请联系你读过的一本书,谈谈优秀文化作品对塑造人生的作用。
在研究性学习中,某课题组统计大量的调查问卷后发现:同学们喜欢读的书多倾向于中国现代名著和中国古代名著,分别占到了71%和62%,对于外国名著则缺乏一定的热情。
(2)请运用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相关知识分析上述调查结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博与文明

世博会是展示台
上海世博会吸引了24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集中展示了最新的科技成果、多元的世界文化以及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
世博会是大课堂
上海世博会拓展了人们的知识视野,激励了全社会的创新热情,眺望了世界文明的未来。
世博会是助推器
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使美国汽车业大放异彩;1988年大田世博会推动了韩国从出口加工型经济向自主创新型经济的转变;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深化了人类对人与环境关系的思考和探索,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驿站。
世博会推动文明
世博会自诞生以来,一直讲述并预言着世界的改变,推动人类文明不断走向成熟。

材料二:世博与文化主题是世博会的灵魂,一个好的主题,总是在筹办世博会中经过多次酝酿而产生。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既延续了关注自然这个主题,又鲜明的表现了生活更美好这个新的创意。下面是近几届世博会的主题:

时间
国家
城市
主题
2000年
德国
汉诺威
人类-自然-科技-发展
2005年
日本
爱知县
超越发展:大自然智慧的再发现
2010年
中国
上海市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下图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志愿者标志,其主体既是汉字“心”、也是英文字母“V”、又是嘴衔橄榄枝飞翔的和平鸽构成。与世博会会徽“世”异曲同工,在呈现中国文化个性的同时,表达了志愿者的用“心”和热“心”。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为什么说上海世博会“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驿站”?
(2)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的相关知识说明历届世博会主题和上海世博会志愿者标志的确立体现了《文化生活》的哪些道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 孔子的学说传到西方,是从400多年前意大利传教士把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一书译成拉丁文带到欧洲开始的。而今,孔子学说已走向了五大洲,各国孔子学院的建立,正是孔子“四海之内皆兄弟”、“和而不同”以及“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思想的现实实践。至今,中国已经与全球51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123个建立孔子学院的协议。
材料二 十七世纪下半叶,随着天主教士纷纷东进,中国人从宗教人物画中开始接触了西方绘画,清末明初,西洋画在中国广泛传播,中国画家从中借鉴了一些优秀的创作方法来丰富中国肖像画的创作,开始肖像艺术的东西融汇之路。
徐悲鸿作品《萧声》把西方油画的特长与中国画的构图方式相结合,作品清新自然,充满了中国的朦胧诗韵。吴作人的油画《齐白石》利用中国古代肖像画的形式,是臻至完美融合东西艺术肖像作品的典型。正是这些有益的尝试,使中国肖像画形式更新颖,作品更具有生命力、更震撼人心,也更具有世界影响力。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说明了什么?
(2)你认为在文化交流过程中我们应该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处处可见志愿者的身影,他们活跃在每一处需要他们的地方,感动世界,带来温暖。令人欣喜的是,曾被担心自私自利、缺乏责任感的80后、90后青年人,成为志愿者大军中的主力。正是我们的80后、90后青年人组建了一支热情、规范、高效的上海世博会志愿者队伍,有效地保障上海世博会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材料二、世博会是展示人类文明成果的盛会,世博会的主办国家和城市总是通过世博会展示自己的人文和科技,如1900年巴黎世博会出现的电影《思想者》、《吻》、《沉思》,还有《蓝色多瑙河》,埃菲尔铁塔等都根植于世博。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充分地体现“科技世博”、“生态世博”、“文化世博”等先进理念。上海民间文化是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七宝的皮影戏、崇明的扁担戏、南江的锣鼓书等等,为城市文化生活的基层化、多样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形成有特色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文化景观。
(1)请结合材料一中志愿者的事迹谈谈青年人应如何理解人生价值?(12分)
(2)根据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回答:不同民族的文化各具特色,我们应如何处理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 (12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10年10月15日,十七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
材料一 《建议》指出,未来五年中国将开启经济与社会的双重转型,以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为主线,部署中国经济社会从外需向内需、从高碳向低碳、从强国向富民的三大转型。
材料二 《建议》强调,要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同时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协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材料三 《建议》指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
(1)请运用《经济生活》知识,从三大转型中任意选择一个,分析说明如何实现其目标。
(2)请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建议》为什么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既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又要发挥人大和政协的作用?
(3)有人认为,建设和谐文化,就要尊重文化差异,包容多样。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09年10月8日至10日,世界媒体峰会在北京召开,来自世界各地的通讯社、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形态的170多家传媒机构参加了峰会。会议发表了《世界媒体峰会共同宣言》,宣言希望世界各地媒体向全世界传播真实、客观、公正、公平的新闻信息,促进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人民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各种形态媒体,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功能互补,共同发展。
⑴简述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的功能和作用。
答:                                                               
(2)结合材料,说明各国媒体是怎样对待文化多样性的?(11分)
答: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10年,世博会、碳减排与我们不期而遇。世博会,是世界各国展示其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成就和发展前景的盛会;碳减排,将引发经济、产业、科技以及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一场深刻革命。某校高三(1)班同学在分组探究的基础上。以“世博”“低碳”为主题展开了一次专题交流讨论活动,让我们一起参与其中。
材料一:第一组的同学搜集到了一些上海世博会的建筑图片。他们发现,上海世博会建筑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有机结合,展示了未来城市建筑的设计理念。例如:
中国国家馆以“东方之冠”为构思主题,取自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的元素——斗拱,造型层层出挑,在夏季上层形成对下层的自然遮阳;地区馆屋顶运用生态农业景观等技术措施有效实现隔热。
上海案例馆“沪上·生态家”有着弄堂、石库门山墙、老虎窗等中国设计元素,又集中了浅层地热、热温独立空调、智能集成管理、自然通风技术、太阳能一体化等生态节能环保技术。
材料二:第二组的同学介绍说,世博会有句名言:一切始于世博会。白炽灯、缝纫机、蒸汽机、火车头、电视机、电话机、电影,甚至巧克力、冰淇淋、汉堡包等都是在世博会上第一次展示的。上海世博会是第一个正式提出“低碳世博”理念的世博会,低碳理念与低碳成果,将从上海世博会出发走向世界,成为开启并推进低碳经济的起点。
材料三:世博会是展示全球多元文化的大舞台。2010年上海世博会有300多个充满创意的展馆,举办国家馆日、国际组织荣誉日活动,上演不同国家和国际组织带来的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上海世博会是促进多元文化交流合作的好机遇。
(1)结合材料一:世博建筑的设计理念,给我们怎样的文化和哲学启示?
(2)结合材料二:从《经济生活》角度看,我们应该怎样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3)如果你是一位世博会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面对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文化,你会怎么做?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政治联系的多样性 条件性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