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说:“假如我们设立一个‘肚子饿了怎么办’的题目,拖出古人来质问罢,倘说‘肚子饿了应该争食吃’,则即使这人是秦桧,我赞成他。倘说‘应该打嘴巴’,那就是岳飞,也必须反对。如果诸葛亮出来说明,道是‘吃食不过是要发生温热,现在打起嘴巴来,因为摩擦,也有温热发生,所以等于吃饭’,则我们必须撕掉他假科学的面子,先前的品行如何,是不必计算的。”这段论述表明( )
A.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
B.主体在认识真理的过程中不起任何作用 |
C.真理等于客观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 |
D.真理是无法判断和证明的 |
温家宝总理在谈到应对金融危机时强调:“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下列诗句中与此蕴含哲理相同的是( )
A.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B.夕云乍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
C.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 D.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
意识、认识、真理、科学理论的共同点是:( )
A.均为对客观事物本质的反映 | B.均为完整的知识体系 |
C.均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 D.均无法独立存在 |
海峡论坛会标造型是草书“海”字,“海”代表海峡、海西,取形自汉代画像砖“两人对坐论道”,寓意是传承中国自古便善于交流的传统美德。这表明( )
A.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 B.意识活动具有实践性 |
C.意识活动具有主观随意性 | D.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
“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这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外科医
学奠基人裘法祖的座右铭。“做学问要不知足”,是因为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 B.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
C.意识能够决定物质 | D.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
一片临河的草丛突然起火,火焰形成一个大火圈,向一个丘陵包围过来,丘陵上无数蚂蚁眼看就要葬身火海。这时,蚂蚁们迅速聚集,抱成一团,滚成一个黑色的“蚂蚁球”,尽管被烧得噼啪作响,“蚁球”却越滚越快,终于穿过火海,冲进小河,大多数蚂蚁得以绝处逢生,这表明
A.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 B.部分制约整体,甚至起决定作用 |
C.立足整体,实现整体最优目标 | D.整体功能的形成离不开部分原有的功能 |
李载仁是唐朝皇族的后裔,他生性迂腐,从不吃猪肉。有一次,家里的仆人打架,李载仁大怒,叫人拿来大饼和猪肉,让打架的人当着他的面吃下去,并且警告说:以后如果胆敢再打架,一定要在猪肉里加上酥油来重重地惩罚你们。从哲学角度看李载仁的行为
A.脱离了客观实际,以个人好恶来办事情,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
B.体现了人们由于利益的立足点不同,对事物的反映不同 |
C.说明意识能够决定事物的发展 |
D.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从认识论角度看,其哲学寓意是
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
C.一切真知都来自于实践 |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报载,奥运期间气象部门提供的气象预报能准确掌握“老天爷”的脾气,其精细化程度甚至可以为某一个奥运场馆提供实时气象预报。这主要体现了
A.意识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 B.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促进作用 |
C.主观能动性制约着客观规律性 | D.实践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的特征 |
列宁说:“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列宁的意思是说
A意识是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B意识能够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
C不同的意识其反作用是不同的
D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物之生也,若聚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蕴含的哲理是
A.认识具有反复性 | B.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
C.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 | D.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 |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天圆地方”、“固球体”、“扁球体”和“不规则扁球体”的漫长过程。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体现的哲理是
A.创新是对既有理论的突破和抛弃 | B.认识在实践中多次反复而无限发展 |
C.意识随着客观世界的变化而变化 | D.对同一确定对象会有多个真理性认识 |
有句话这样说:“当人类砍倒第一棵树的时候,文明开始了;当人类砍倒最后一棵树的时候,文明结束了。”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
A.人类在利用自然的同时必须改造自然 | B.尊重客观规律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
C.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无条件的 |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
随着科技的发展,目前多数情况下72小时的气象预报较为准确,但由于受原始数据、计算手段、分析能力等条件的限制,气象预报仍难以避免误差。在这个意义上,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此论断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②人们无法把握事物的本质联系③人的真理性认识具有相对性④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③④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