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是著名的“晋商”的发源地之一。清代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中国第一家现代银行的雏形“日升昌”票号在平遥诞生。三年之后,“日升昌”在中国很多省份先后设立分支机构。19世纪40年代,它的业务更进一步扩展到日本、新加坡、俄罗斯等国家。从上述材料中我们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
A.明清时期商品经济有了新的发展 | B.晋商对外国资本有一定抵制作用 |
C.山西是近代中国的经济重心 | D.汇兑事业在中国开始发展 |
宋仁宗景祐年间,允许临街开设邸店,商人只要纳税就可以到处开设商店。熙宁年间,开封府的鼓楼已不再击鼓,京师的警卫也不再执行夜巡制度。材料说明( )
A.推行工商皆本的政策 |
B.“重农抑商”政策被停止了 |
C.城市的职能发生了变化 |
D.商人的身份地位提高了 |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拜财神的习俗浓厚,浙江拜范蠡为财神,安徽徽州拜管仲为财神,江西拜关公为财神。这些,朝廷不但认可,还给予支持。这反映出( )
A.朝廷不反对宗教信仰 | B.江南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
C.朝廷藉此强化忠君思想 | D.商人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
宿迁地区有“蔡集”、“王集”、“陆集”、陈集等乡镇地名,这种含有“集”的地名来由与古代的什么商贸形式有渊源关系?
A.夜市 | B.都会 |
C.草市 | D.会馆 |
南宋学者叶适说。(三代)皆以国家之力扶持商贾,流通货币”,到汉代始行抑商政策,他认为:“夫四民交致其用而后治化兴,抑末厚本,非正论也。”叶适的观点是 ( )
A.宋代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促进商业发展 |
B.批判重本抑末的政策,该政策存在弊端 |
C.经济重心南移,促使人们经济观念转变 |
D.表明义利兼顾的观念成为当时主流思想 |
据《松窗梦语》记载:歙县的“贾人几遍天下。良贾近市利数倍,次倍之,最下无能者逐什一之利”。歙人潘侃曾说:“良贾急趋利而善趋时,非转毂四方不可”。《许氏世谱》记有“徽歙以富雄江左,而豪商大贾往往挟厚资驰千里”。这反映( )
A.徽商藐视国家经济政策 | B.长途贩运是徽商的重要经营方式 |
C.徽商资本雄厚 | D.徽州商业传统源远流长 |
下表反映了中国古代官员俸禄发放形式的变化,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由田邑到实物的转变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
B.由实物到货币的变化体现了政治制度的变革 |
C.俸禄制度的变革与赋税制度的变革密切相关 |
D.俸禄制度的变革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
下图是南宋李嵩绘制的《市担婴戏图》,作品以细腻的笔法描绘了一副生动的场景:货郎挑着货担走村串巷,货担上商品琳琅满目,货郎正在招揽生意,一位哺乳的妇女在一群孩童的簇拥下涌向货担。据此可知
A.城市商业环境的宽松 | B.商品经济在农村的发展 |
C.城市坊市界限被打破 | D.理学缺少对妇女的束缚 |
据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苏州禁立踹匠会馆碑记载:“布商程同言等告王德等煽惑踹匠(将棉布压平的工匠),加价敛银,……倡言欲作踹匠会馆。”此记载可考证清代
A.区域商人群体的形成 |
B.棉纺织工人与政府的矛盾 |
C.资本主义萌芽的状况 |
D.长途贩运业迅速发展情况 |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把战国至明清中国历史描绘为游士社会、郎吏社会、门第社会、科举社会。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游士社会”出现了夜市和草市 |
B.“郎吏社会”出现了百家争鸣 |
C.“门第社会”开始了儒释道合流 |
D.“科举社会”开始在地方设置郡县 |
据《增订唐两京城坊考》,唐代洛阳南市有齐朗宅,北市有王孙宅、曹琳宅和曹义宅。长安东市也有私人住宅。这反映出唐朝( )
A.市出现商住复合功能 | B.市的娱乐功能不断加强 |
C.政府加强对市的监管 | D.城市布局强调天人合一 |
有位学者写了一部关于宋代商业发展的专著,不适合作为这本专著名称的是
( )。
A.《商帮的兴衰》 | B.《晨曦中的汴河》 |
C.《坊墙倒塌以后》 | D.《草市饮食大全》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