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向皇太后下跪,曰以孝治国;皇后向皇帝下跪,曰夫为妻纲”的现象反映了
A.井田制的瓦解 | B.儒家成为主流思想 |
C.百家争鸣的出现 | D.中央集权受到冲击 |
在《旧唐书》中,“三教”一词共出现24次,比《新唐书》之外的其他二十二史中出现的次数加起来还多。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三教指的是儒、佛、道 |
B.儒学已经丧失正统地位 |
C.说明唐朝时三教已经融为一体 |
D.唐时三教对立情况严重,冲突激烈 |
战国秦汉时期,思想界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所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A.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 | B.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
C.商品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
汉宣帝诏:“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影响汉朝形成该刑法原则的主要因素是
A.法家思想 | B.儒家思想 | C.墨家思想 | D.道家思想 |
“春者天之所以生也。仁者君之所以爱也;夏者天之所以长也,德者君之所以养也;霜者天之所以杀也,刑者君之所以罚也。……天有春生夏长冬杀,人也有仁慈德爱刑罚,天有是理,人有此行。”材料主要论述
A.大一统思想 | B.“天人感应”思想 |
C.万物的本原是道 | D.“君权神授”理论 |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尊儒兴学,制度教化,将教育、考试和选官三者结合……自此以后作为正式文官制度确立起来。”这种现象最早是在( )
A.春秋战国 | B.汉朝 |
C.隋朝 | D.唐朝 |
汉代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与先秦儒学有很大的不同。其“发展”主要体现为
A.由“民本”发展为“君本” | B.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 |
C.由承认现存统治秩序发展为批判暴政 | D.以维护当政者的统治为出发点 |
汉代儒学对先秦儒学的继承主要表现在
①正名分 ②仁政 ③制天命而用之 ④有教无类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②③④ |
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其主要目的是( )
A.彻底抛弃法家思想 | B.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
C.弘扬和传播儒家思想 | D.使儒生成为官僚队伍主体 |
有学者说:每一次人类文化的交流,都会带来一次文化发展的机遇。比如说,我们遇到了印度佛教就是一个很大的幸运。以下事例不能印证这一说法的有
A.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 | B.程朱理学的创立 |
C.吴道子创作《送子天王图》 | D.敦煌莫高窟的兴建 |
董仲舒为儒学增加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内容。以下皇帝的行为,不属于对这一理论应用的是
A.皇帝即位要举行祭天仪式 | B.为了加强皇权而打击诸侯势力 |
C.皇帝重视发生的自然灾害 | D.“奉天承运”是诏书中的常用语 |
在秦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不论是贤君还是昏王,几乎无不尊崇孔子,利用孔子的思想统治国家,其最主要原因是
A.孔子倡导的“仁”的思想受到人民的普遍拥护 |
B.孔子的思想有利于缓和矛盾、巩固统治、维护统一 |
C.孔子的思想促进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 |
D.孔子的思想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的 |
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②④ | B.①②④ | C.①③ | D.①②③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