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时期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主要体现
①鼓吹“天人感应” ②主张“制天命而用之” ③宣扬“君权神授” ④强调“大一统”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自战国至西汉时期,两种思潮历经盛衰方向相反的变化。这两种思潮是指
A.法家与道家 | B.法家与儒家 |
C.墨家与兵家 | D.黄老与儒家 |
《春秋繁露》中写道:“正朔、服色之改,受命应天制礼作乐之异,人心之动也,二者离而复合,所为一也。”该主张的主要目的是( )
A.巩固儒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 B.为三纲五常学说提供理论基础 |
C.借助天意来宣扬大一统和加强君权 | D.将哲理引入儒学促使其思辨化 |
《春秋繁露》中写道:“正朔、服色之改,受命应天制礼作乐之异,人心之动也,二者离而复合,所为一也。”该主张的主要目的是( )
A.巩固儒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
B.为三纲五常学说提供理论基础 |
C.借助天意来宣扬大一统和加强君权 |
D.将哲理引入儒学促使其思辨化 |
董仲舒提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这一观点在当时的主要影响是
A.确立了儒学独尊的地位 | B.发展了“天人感应”的理念 |
C.使汉王朝开始重视文化教育 | D.为君主受命于天提供理论保障 |
【原创】纵观古代中国统治,可知,儒家思想自西汉汉武帝时代起长期受到封建王朝统治者的竭力推崇,以下对此解读,最为准确和合理的是( )
A.儒家思想深受广大民众及统治者的厚爱
C.儒家思想优越于其他诸子百家思想
C.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理应受到推崇
D.儒家思想从根本上适应了封建君主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认为:“汉代强调良好的政府是基于伦理的和谐,甚至将天候与政治混为一谈。如此将宇宙观及政治学混为一谈,笼统地称之为儒教,固然符合了某种目的,但其流弊则是一经摆布,今后两千年则再难以摇撼之。”造成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难以摇撼之”的主要原因是
A.符合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 B.提出了天人感应的思想 |
C.已经被广大民众普遍接受 | D.能够促进古代社会和谐 |
“仁政”是儒家思想重要内容,董仲舒提倡的“天人感应”继承了这一思想的表现是(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B.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
C.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
D.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
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年后刘彻强行罢黜了“黄老百家之言”,这种文化政策变化的路径实际上反映了( )
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 |
B.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调整 |
C.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 |
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 |
“过去公务人员的知识,以识字和律令为主,而此后以儒学内容为主”,“这与其说是一学术变革,不如说是一政治变革”。这一“变革”发生在( )
A.战国 | B.西汉 |
C.唐朝 | D.明朝 |
“酒为天之降命,亦为天之降威。(商)纣(王)以酗酒而亡,(周)文王以不腆于酒而兴。兴亡之几,其原皆在于酒,则所以保天命而畏天威者,后人不可不谨矣。”下列与材料观点类似的是( )
A.“穿衣吃饭就是伦理” | B.“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 |
C.“承天意以从事” | D.物质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
西汉武帝时期,某人父亲与他人斗殴,其子帮忙用木棍去打他人,不料却误伤其父。按照当时法律,殴伤父亲是应处枭首的死罪。廷尉张汤请教董仲舒应如何处理。董仲舒认为:父子是最亲近的,听说父亲与人斗殴,儿子自然紧张,要拿木棍去救护父亲,至于误中父亲并非本意,应该无罪释放。该段材料反映了西汉
A.已经废除了严刑峻法 | B.儒家伦理思想影响到到法律 |
C.开始推行判例审判制 | D.废除了原始社会同态复仇原则 |
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
董仲舒说:“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故曰: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他的这一思想主张
A.糅合了法家的法治思想 | B.强调维护等级秩序的重要 |
C.宣扬天理为万物的本原 | D.意在约束君主的政治行为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