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稼陶渔之人即无不可取,则千圣万贤之善,独不可取乎?又何必专门学孔子而后为正脉也”“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以上言论最可能出自于
A.董仲舒 | B.朱熹 | C.王阳明 | D.李贽 |
明末清初的顾炎武提出了具有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色彩的“众治”的主张。下列言论符合这一思想的是
A.“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也” |
B.“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
C.“各从所好,各骋所长” |
D.“人伦者,天理也” |
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对一位学者做过如下评价“所以能在清代学术界占重要位置,第一,在他做学问的方法,给后人许多模范;第二,在他所做学问的种类,替后人开出路来。”材料中梁启超褒奖的学者是( )
A.李贽 | B.王夫之 |
C.黄宗羲 | D.顾炎武 |
李贽说:“嗟夫!斗筲小人,何足计事,徒失佳偶,空负良缘,不如早自决择,忍小耻而就大计。《易》不云乎: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明相照,同类相招,云从龙,风从虎?归凤求凰,安可诬也!”从中可以看出,李贽( )
A.反对封建礼教 |
B.反对盲从孔子 |
C.反对君主专制 |
D.反对儒学经典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材料二 日本学者福泽渝吉在《文明论概略》中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
——摘编自福泽渝吉《文明论概略》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在李贽的时代“无法孕育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以欧洲和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为例来说明材料二中的观点。
明末思想家李贽说:“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年来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其思想主旨是
A.维护封建伦理道德 | B.发展经世致用之学 |
C.主张理性独立思考 | D.抨击君主专制统治 |
明万历年间,李贽在私塾讲学。别人教书专讲“四书”、“五经”, 他专教些实用的东西,还让学生猜谜语:“皇帝老子去偷牛,满朝文武做小偷”,谜底竟是"君不君,臣不臣”。这体现了李贽
A.以“异端”自居,提倡工商皆本 |
B.“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
C.主张“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
D.注重学以致用,挑战正统思想权威 |
顾炎武说:“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这表明他主张
A.倡明理学 | B.工商皆本 |
C.经世致用 | D.反对专制 |
明清时期,北京曾有多次雾霾的记载。明清皇帝极为恐惧,为消除雾霾,曾令文武群致斋三日,并禁天下屠宰,以期感动上苍,賜下甘霖,这种行为所反映的思想最早渊源于()
A.先秦儒学 | B.汉代儒学 |
C.宋明理学 | D.佛教 |
对“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的批评先后出现在(明)都穆《听南纪谈》、(清)黄宗羲《高元发三稿类存序》和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中,反映了
A.空谈诱导了封建社会的衰落 |
B.经世致用是历代主流文化理念 |
C.儒家思想革新的进取性不强 |
D.社会转型时期更需务实学风的支持 |
韩非子主张实行君主专制,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依据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正确的评价()
A.都是进步思想 | B.前者反动后者进步 |
C.都具有民主色彩 | D.都有利于专制主义统治 |
“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与此文观点相符的是
A.孟子的“仁政” | B.黄宗羲的“人民为主” |
C.王阳明的“心学” |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
儒学思想在后世不断发展,下列主张哪个具有民主启蒙色彩( )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B.制天命而用之 |
C.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 D.为天下之大灾者,君而已矣 |
李贽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善择佳偶”,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赞颂商鞅、吴起等改革家,肯定封建社会揭竿起义的农民,反对理学家只谈义理不谈功利的虚无说教。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异端”思想家李贽()
A.提倡拜金主义,发展工商实业 |
B.主张以“法治”代替“人治” |
C.反对以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封建礼教 |
D.倡导“经世致用”思想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