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认为“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朝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是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对此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A.“新的经济形态微弱”是由于商品经济水平落后 |
B.“时代性的缺陷”是指没有提出象征时代发展趋势的思想学说 |
C.“先天不足”是指思想家的思想缺少必要的社会基础 |
D.“中世纪末期的产物”说明早期启蒙思想并不具备启蒙作用 |
明清之际是一个“天崩地裂”的时代。“一些最敏锐的心灵”进行了一场痛定思痛的反思。下列哪项属于其反思后的主张
A.“天人感应” | B.“工、商皆民生之本” |
C.“存天理,灭人欲” | D.“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
明代思想家李贽曾经这样评论李斯关于焚书的上书:“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当战国横仪之后,势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下列对此信息的解读,与李贽本意相符的是( )
A.统治者实施新政必须要坚决 | B.政治统一必然要求思想统一 |
C.儒家思想并非万世不变之理 | D.专制集权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
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做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樊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材料所说的“异质”( )
A.没有突破先秦儒家思想的范畴 |
B.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 |
C.是封建晚期“西学东渐”的产物 |
D.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转型影响巨大 |
黄宗羲强调衡量治理天下是否成功的标准应当是看广大百姓快乐与否;顾炎武、王夫之主张文人多研究一些有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反对空谈。这些看法产生的根源是( )
A.中国古代以民为本的思想传承 |
B.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
C.吏治腐败导致社会矛盾尖锐 |
D.经世致用思潮导致的严谨学风 |
黄宗羲说:“唐之所以亡,由方镇之弱,非由方镇之强也。是故封建之弊,强弱吞并,天子之政教有所不加;郡县之弊,疆场之害苦无已时。欲去两者之弊,使其并行不悖,则沿边之方镇乎!”在此,黄宗羲( )
A.着重分析了唐朝灭亡的根源 | B.提出扩大地方权力以限制中央集权 |
C.反对实行分封制 | D.主张设方镇以克服分封制、郡县制弊端 |
儒学思想在后世不断发展,下列主张哪个具有民主启蒙色彩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B.制天命而用之 |
C.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 D.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
同北宋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两则名句的精神内涵最为接近的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B.“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C.“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
D.“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明清之际是一个“天崩地裂”的时代,“一些最敏锐的心灵”进行了一场痛定思痛的反思。下列哪项属于其反思后的主张
A.“天人感应” | B.“工、商皆民生之本” |
C.“存天理,灭人欲” | D.“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
“理会得熟时,道理便在上面。又如律历、刑法、天文、地理、军旅、职官之类,都要理会,虽未能洞研其精微,然也要识个规模大概,道理方泱洽通透。”这段话提倡
A.格物致知 | B.发明本心 |
C.克己复礼 | D.经世致用 |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明清)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清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这里的“反动”是指( )
A.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 | B.对传统儒学地位的彻底否定 |
C.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丧失 | D.倡导“自由”“平等”思想 |
下图a、b、c、d是儒家思想发展的四个阶段。对四个阶段分析不正确的是
A.a:秦朝“焚书坑儒”,儒学陷入低潮 |
B.b: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
C.c:魏晋南北朝隋唐道佛发展,儒学受冲击 |
D.d:明末清初思想批判的推动,儒学正统地位动摇 |
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对一学者做过如下评价“所以能在清代学术界占重要位置,第一,在他做学问的方法,给后人许多模范;第二,在他所做学问的种类,替后人开出路来。”材料中梁启超褒奖的学者是
A.李贽 | B.王夫之 |
C.黄宗羲 | D.顾炎武 |
公然宣称皇帝乃“天下之大害者”的是( )
A.黄宗羲 | B.王夫之 |
C.顾炎武 | D.李贽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