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 / 综合题
高中历史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国史初级教科书》与《(中学校适用)新制本国史教本》目录比较表

目录A
上古史:
三皇五帝
三代纪
春秋纪
战国纪
中古史:
汉纪
新纪
后汉纪
三国纪
晋纪
十六国纪
南北朝纪
隋纪
——摘编自《国史初级教科书(卷上)》1903年版
目录B
绪言
第一编 远古史
第一章 邃古
第一节 五族之缘起
第二节 汉族之勃兴
第三节 文化之发达
第二章 唐虞
第一节 君位之禅让
第二节 苗族之征服
第三节 威权之统一
第四节 民政之注重
第三章 夏
第一节 夏禹之内治
第二节 夏初之防御
第三节 夏统之绝续
第四节 夏祚之衰亡
——摘编自《(中学校适用)新制本国史教本(第一册)》1919年版

 
比较两份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
(所指出的不同指出明确清楚;原因可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正确,合理充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思想解放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黄宗羲主张限制君权,其理论依据却是依据古礼制,不脱离天理之说与纲常伦理之教,却正是源于主流思想儒学,并没能真正解决反专制、限君权的理论基础问题。其思想存在着无法摆脱的内在自相矛盾,缺乏理论的自洽性,只是一种对旧理论作并无新哲学基础的阐发。
而启蒙思想之反专制思想是基于新勃兴的理性主义思考,其限制君权的手段不是恢复古制,而是采取新的手段——分权而达到制衡的目的,其理论基础是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中强调的人民主权说,其最基本的价值观乃是天赋人权说。启蒙思想是理性主义的重大发展,……并非经由旧的统治思想——天主教思想的异端发育而出。 
——丁翀《源头活水来自哲学高度》
材料二  有历史学家称,启蒙运动是一个英国问题,又有历史学家认为启蒙运动是一个法国问题,还有人认为启蒙运动本质上是一个德国问题。
——刘建伦《文化史模块教学的几点反思》
材料三 “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很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却绝不能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而新的偏见也正如旧的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
——康德(1724——1804年)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的两个观点,分别说明其产生的经济根源。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黄宗羲限制君权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角度分别指出“英国问题”“德国问题”的各自的时代背景,并指出 “本质上是个德国问题”的含意。
(3)指出据材料三康德所说的这“一场革命”应该可以指向中国近代史的哪次革命?20世纪初中国又是怎样解决康德提出的这个问题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儒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着中国文明发展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之各于其所而已。
——《二程集》
材料二 千万其人者,各得其千万人之心;千万其心者,各遂其千万人之欲门是谓物各付物,天地之所以因材而笃也,所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也。
——李贽《道古录》
材料三 清朝前期戴震等一些儒学思想家关于“礼”的设想,隐含了一些瓦解文化专制和真理独占的政治集权体制,将社会秩序建立在常识与规则之上的设想也隐含了作为个体的“人”在社会生活中独立存在的空间被承认的可能性。
——据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二程”的核心思想。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儒学面临的危机。
(2)据材料二,李贽对人性有着怎样的认识?结合李贽所处时代,指出影响这些认识产生的因素。
(3)戴震等人的思想继承发展了前人的理论成果。据材料三,说明作者对戴震等人主要观点的理解。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儒学思想发展的认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和思想变化。
材料一 乾嘉盛时的学术文化,却渐渐与政治事业宣告脱节。因顺、康、雍、乾历朝文字狱之惨酷,使学者间绝口不谈朝政时事。……清代考证学,颇亦承袭明人。社会书本流传既易,博雅考证之学,自必应运而兴。……故江、浙考证汉学,……则变为纯学术之探讨,钻入故纸堆中,与现实绝不相干。
——钱穆《国史大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到乾嘉时代(清代中期)江、浙学者出现的两种背离的学术文化思想,并分析各自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正确的,错误的,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李森科、非李森科,我们搞不清,有那么多的学说,那么多的自然科学,就是社会科学,这一派,那一派,让他们去说,在刊物上、报纸上可以说各种意见。
——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七次会议上正式提出“双百方针”
(2)概述“双百方针”的主要内容, 并从政治与学术文化角度评价其意义。
材料三 毫无疑问,互联网的出现作为新的社会粘合剂,极大地改变了既有的社会结构,文化、政治、经济已然呈现出一种与过去大不一样的面貌。

(3)互联网的出现是时代潮流,还是洪水猛兽,众说纷纭。请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择一论证。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自汉代起,儒家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他们的政权合法性寻找某种原则,对于他们是至关重要的。……汉朝皇帝的高招是,延揽始终坚持封建制度的学派来支持中央集权的国家……他们最大成就是,使这个从未亲身经历封建时代的新文人阶层相信,孔于的学说能够应用于新的政治体制……中央集权国家的理念逐渐与这个文人阶层和儒家信徒紧密结合起来。这个文人阶层原来捍卫的是旧封建制度,但是在此之后,他们一直反对任何分裂活动.
——菲茨杰拉德《中国简明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朝武帝时儒学为支持中央集权提供的理论主张。这些理论主张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材料二 朱熹编著《四书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他编《小学集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他编《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读书、写字、饮食都作了道德规定。
——樊树志《国史概要》
(2)根据材料二,概括朱熹在推广理学方面所做的努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推广理学的社会条件。
材料三 贽书皆狂悖乖谬,非圣无法,帷此书抨击孔子,另立褒贬,凡千古相传之善恶,无不颠倒易位,尤以罪不容诛者。其书可毁,其名亦不足以污简犊,特以贽大言欺世,至今乡曲陋儒,震其虚名,如置之不论恐贻害人心,故特存其目,以深曝其罪。
——清《四库全书总目·别史类存目》
(3)根据材料三,结合李贽的思想主张说明“其书可毁”的理由。分析统治者“毁书存目”的目的所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朱熹评注的儒家经典成为文职人员考试的根据以后,理学成为直到19世纪末叶以前帝国官方的正统观念,其结果是为不断增长的社会僵化提供了其所以存在的一个学术性理由。虽然这一理由从根本上有助于独特而历史久远的中国文明的延续,但其代价却是形成了压制外界所有独创性和新观念、显得荒谬可笑的因循守旧。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熹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的影响。并分析“理学成为19世纪末叶以前帝国官方的正统观念”的原因。
材料二 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西欧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李贽的思想跟文艺复兴在“个人理智上的自由”方面有何相似之处?二者在促进社会制度进步方面起的作用有何不同?
(3)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明清时期“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材料二 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
材料三 宣圣谕。圣谕曰:“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此六事乃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曲尽做人的道理,件件当遵守。能遵守的便是好人。有一件不曾遵守便是恶人。愿我一族长幼会集祠(堂)中,敬听宣读,悉心向善,皆作好人,有过即改,共为盛世良民,贻子孙无穷福泽。
——明《虎墩崔氏族谱·族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治主张。
(2)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据材料二,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
(3)儒家的伦理思想深刻影响中国社会。据材料三,指出明代统治者与民众对儒家伦理所持的态度及其各自的做法。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儒家伦理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13-2014年山东省泰安市高三一轮复习质检)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在服饰上,明初对于服装的色彩和用料限定甚严……但至晚明,小康人家“非绣衣不服”,大户婢女“非大红裹衣不华”(《阅世篇》卷八)。……明初严禁庶民厅房逾三间,但到明后期,则“江南富翁……五间七间,九架十架,犹为常耳……”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材料三 明清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秩序稳定的一个伟大时期。……不幸的是,在此期间欧洲却经历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现代化发展……不过这并不表明明清两代便是历史的倒退,此间取得的成就亦不容否认。如果能更好地了解这几百年来的中国历史,我们应能发现不少的革新和发展。中国社会远非停滞不前,不过与西方相比其步伐较慢,程度较浅罢了。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四  ……一个人的绝对权力阻碍了国家的发展。不限制这种权力,国家便无法进步。克服专制王权于是成了继续前进的条件,在这个时候,谁先克服专制王权,谁就先迈出现代化的第一步。
——钱乘旦《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请回答:
(1)结合明清的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一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
(2)材料二反映了明朝初期到后期平常百姓的社会生活发生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在思想领域“革新与发展”的主要表现是什么?这一表现与材料一、二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4)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英国是怎样“克服专制王权”的?“克服专制王权”又是如何进一步促进英国现代化进程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 伏尔泰说:“欧洲的王族和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追求财富,而哲学家则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与物质的世界。”他赞美孔丘“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他相信儒学是最好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并以中国为理想国,提倡以中国文化为标准。孟德斯鸠、卢梭则指出真实的中国根本不如尊孔人士想象和描述的那么美妙,他们对中国文化,尤其是无制衡的专制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揭露。——摘自庞忠甲《论儒学的国际影响》
材料二 16—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80年来,中国人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认识世界同时又认识自身,其中每一步都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之争。高扬民主和科学之旗,包含着80年中西文化论争所积累起来的认识成果,又体现了认识的一种飞跃,它由古今中西新旧之争而来,又是对古今中西新旧之争的历史概括。中国人因此而找到了一个最重要、最本质的是非标准,而后才可能有完全意义上的近代中国和近代中国人。——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述欧洲启蒙思想家对儒学的态度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者之间的本质目的有何相似。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外启蒙思想家提出的革新社会的方案有何不同。分析两者出现差异的经济根源。
(3)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说明近代中西方启蒙运动发展的相似点。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研究历史首先要尊重历史的复杂性,不能用主观想象和假设将历史问题简单化、绝对化。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
——选自《明史》卷七十《选举二》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稍变其试士之法”的表现及产生的影响。
材料二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抨击八股文说:“今之经义论策,其名虽正,而最便于空疏不学之人。唐宋用诗赋,虽日雕虫小技,而非通古今之人不能作。”又说:“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廿一史》废。”顾炎武认为“文章无定格,立一格而后为文,其文不足言矣。”
——选自《日知录》卷十六《经义论策》等
(2)依据材料二,指出顾炎武对八股取士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材料三 (1898年,上谕)著照所拟,乡会试仍定为三场,第一场试中国史事、国朝政治论五道;第二场试时务策五道,专问五洲各国之政、专门之艺;第三场试四书义两篇、五经义一篇。……礼部即通行各省,一体遵照。
——选自《光绪朝东华录》第四册
(3)依据材料二、三,指出清政府变革科举的措施并分析其历史背景。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
“人生而是自由的,可是现在他却处处带着镣铐。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
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儒家思想是中国思想史之中最重要的一条脉络,从先秦孔孟的创立形成到宋明朱王的继承发展再到现当代中国新儒学的兴起,儒家思想一直都是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焕发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起源于古希腊的人文思想是西方思想发展的一条主线,从古希腊文明到文艺复兴再到现当代西方各个思想流派,人文思想都是贯彻始终。
——摘自《文明之旅》
(1)归纳材料一中两国思想家主张的相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思想产生的不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产生源头和内容两方面分析中国传统思想与西方人文思想的差异?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伏尔泰说:“欧洲的王族同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求财富,而哲学家则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的与物质的世界。”他赞扬孔子“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是超过基督教义的最纯粹的道德。
——伏尔泰《礼俗论》
材料二:卢梭等对中国的看法就跟伏尔泰颇不一致。他认为中国是君主专制国家,对待帝王若有些小过失,都可以用大不敬罪处死乃至灭族,造成许多冤狱。他认为中国风俗也有弊病,统治者治民,荣耀与惩罚并用,人民一有不当,立即遭受鞭挞,这样的人民怎么会有光荣感呢?
——转引自朱谦之《中国思想对于欧洲文化之影响》
材料三:启蒙思想家,尤其是法国的哲学家,在中国形象中发现批判现实的武器。在推翻神坛的时候,他们歌颂中国的道德哲学与宗教宽容;在批判欧洲暴政的时候,他们运用传教士们提供的中国道德政治与开明君主专制的典范;在他们对君主政治感到失望的时候,他们又在经济思想中开发中国形象的利用价值,中国又成为重农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楷模。……值得注意的是,每一场争论的结果,似乎都对西方的中国形象不利,宗教之争最后证明中国人不是无神论者,而是更为原始的多神论者;政治之争证明中国不是开明的君主专制,而是依靠棍棒进行恐怖统治的东方专制主义暴政的典型;经济之争最后证明中国不是富裕,而是贫困,不是社会靠农业发展,而是社会停滞于农业。
——周宁《西方的中国形象史研究:问题与领域》
材料四: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伏尔泰与卢梭对待中国儒家文化看法不一致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每场争论的结果都对“西方的中国形象”不利的原因。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只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而欧洲启蒙思想却成为 “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儒家思想是对中国以及东方文明发生过重大影响并持续至今的意识形态。近代以来,西方文明的发展引领世界文明不断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之际思想家的主要观点

思想家
主要思想
黄宗羲(1610—1695)
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君臣平等”和“工商皆本”的思想
顾炎武(1613—1682)
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的“众治”主张
王夫之(1619—1692)
揭露历代帝王把天下作为私产的做法,主张“循天下之公”

——摘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材料二 启蒙运动时期法国思想家的主要观点

思想家
主要思想
伏尔泰(1694—1778)
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神权,认为自然赋予人类以思想自由、出版自由、信仰自由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孟德斯鸠(1689—1755)
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天赋人权,认为政权属于全体人民,提出三权分立的原则。

——摘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其思想的共同点。与明清时期相比,法国启蒙思想侧重强调什么?(2)概述中法两国的两种思想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各自产生的作用。
材料三  “大约在1660-1789年,……欧洲智力和文化的历史也经历了中世纪以来最重大的变化。”                                            ——《西方文明史》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推动“欧洲智力和文化的历史”发生重大变化的科技因素,并分析这种变化对欧洲文明发展的影响。
材料四  “没有任何事件比法国思想革命和工业革命更深刻地改变了西方文明的面貌了。……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所发生的重大事件——中产阶级自由主义的传播和经济上的成功,古老的土地贵族的没落,城市工人中的阶级意识的增长——所有这一切都植根于这两次革命。”
(4)结合工业革命的影响,谈谈你对“古老的土地贵族的没落,城市工人中的阶级意识的增长”的理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顾炎武是清代学术的开山之祖。……他一生激烈批评空谈心性、剿说玄理的虚芜之论,坚决反对雕琢辞章、缀辑故实的无用之学,……他主张以“修已治人之实学”,代“明心见性之空言”,强调学问不仅要修诸身心,更要达于政事。             
——魏长宝《顾炎武与乾嘉学派》
材料二 考证学在清代中叶达到了顶峰,它完全主导了中国的学术界。……清代学者对丰富的中华文化遗产重新作了评估和整理,但没有建立什么新的思想成分,或者说没有创立什么重要的哲学学派。他们是中国文化的勤勉尽心的解释者和整理者,但不是创造性的建设者。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第6版
材料三 王国维在提到龚自珍、魏源所代表的学术转型时,就精辟地概括说:“龚魏二氏实际上承乾嘉专门之学,而有清初诸老经世之志”,不过,从根本上说,他们……体现了一种新的学术追求。
——《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四 李鸿章说:“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麋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万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今日喜谈洋务,乃圣之时。……公等可不喜谈,鄙人若亦不谈,天下赖何术以支持耶?中国日弱,外人日骄,此岂一人一事之咎!过此以往,能自强者尽可能自立,若不自强则事不可知。”他希望“士大夫留心经世者皆当以此为身心性命之学,庶几学者众而有一二杰出,足以强国而赡军。”
——苑书义《李鸿章传》
回答:
(1)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清中叶、鸦片战争前后三个阶段的学术思想发展的特征,它们在思想发展上面临的共同阻力是什么?
(2)材料三中“新的学术追求”具体含义指什么?简述其背景。
(3)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材料四,说明19世纪中期以来李鸿章的思想认识有哪些新发展?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他的思想对中国社会发展最大影响是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利玛窦于1601年,应明万历皇帝之诏住进了北京,直至1610年在北京逝世,他在中国传教历经艰辛,前后长达28年。利玛窦在华期间,用了很大的精力潜心研读儒家经典,李贽说利玛窦“凡我国书籍无不读……请明于四书性理者解其大义,又请明于六经疏义者通其解说,今尽能言我此间之言,作此间之文字,行此间之礼仪”是一个“中极玲珑,外极朴实”的“极标致”之人。                 
----摘自《儒家学说对欧洲的影响》
材料二 明清之际,欧洲的耶稣会士历经千辛,沟通中西文化,把中国当时的主体文化——儒学——程朱理学,用轮船运往17-18世纪的的欧洲,在那里曾经形成过100年的中国文化热。儒家思想与意大利文艺复兴以来所形成的欧洲新思想相结合。成为欧洲近代历史发展的主导精神——启蒙思想的一个重要思想渊源。
——摘自《启蒙运动与中国儒家学说的关系》
材料三 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伏尔泰是中国儒学在欧洲最有力的鼓吹者,他和他的“百科全书派”把中国儒学,作为反对神权统治下欧洲君主政治的思想武器;程朱理学——新儒学,成为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创立古典哲学的依据,并用以反对罗马教廷的启示神学;被称为“欧洲孔子”的魁奈,以儒学为依据,开创了近代欧洲政治经济学的新纪元,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摘自《儒家学说在欧洲的传播及影响》
材料四 近百年来,中国人、东方人都公认,现代民主就是西方的民主,它起源于欧洲。学习、借鉴,乃至全盘照搬西方的民主,也就成为许多近现代中国人的思想热点。近百年来,无论东方人、还是西方人都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一种文化上的障碍、精神上的阻力。然而,在半个世纪以前就有西方人指出,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曾经是17一18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社会,形成和发展的一种精神动力;半个世纪之后的今天,东亚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尤其是中国近20年的飞速发展的历史,向世人显示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东方文明,不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一种精神阻力,而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动源。
----摘自《儒学与世界》
材料五:卢梭的棺木中伸出的一只手,握着一支火焰浓烈的火把。这支火把很快就点燃了巴黎乃至世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分析利玛窦在中国认真研究中国儒家经典的主要原因。(5分)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欧洲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形成过100年的“中国文化热”的原困。(6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半个世纪之后的今天”,儒家学说被肯定的主要原因。(6分)
(4)概括四段材料的核心内容。并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儒学的认识。(4分)
(5)材料五为什么说“这支火把很快就点燃了巴黎乃至世界”?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