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
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 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之各于其所而已。
──《二程集》第三册《周易程氏传》
材料三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
——李贽《焚书》
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
——李贽《藏书》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的思想主张,作者为什么会提出这一主张?
(2)材料二宣扬的核心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这些观点的目的何在?
(3)根据材料三,概括李贽的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4)上述材料反映的儒家思想发展变化具有怎样的特点?
黄宗羲“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的论断体现了( )
A.君主专制的思想 | B.君臣平等的思想 |
C.工商皆本的思想 | D.经世致用的思想 |
在我国古代有位思想家倡言“人有男女之分,而见识高低没有男女之别”,并高度赞扬武则天是杰出政治家,他有可能是
A.程颖 | B.朱熹 | C.陆九渊 | D.李贽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据《史记》记载,陆贾常常在刘邦面前引述《论语》《尚书》等古代典籍。刘邦呵斥他说:“乃公居马上得之,安事《诗》《书》?”陆贾反唇相讥道:“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于是,刘邦让他总结秦亡汉兴的经验和历史上治乱的缘故。他便
写下了《新语》十二篇,讨论“行仁义、法先圣”的道理,使得刘邦不得不称善。
——《史记》卷九十七
材料二 “余自幼读圣教,不知圣教;尊孔子,不知孔子何以可尊。所谓矮子观场,随人说妍,和声而已。是余五十以前,真一犬也。因前犬吠形,亦随而吠之。若问以吠声之故,正好哑然自笑而已”。 ——(明)李贽《续焚书》
材料三 中国的思想家对自然科学和玄学都没有兴趣,他们提供讨论的哲学是社会的、政治的和伦理的。从规劝和改良的语气来看,这种哲学无疑反映了一个屡起冲突、政治混乱的时期……哲学家们在晚周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 ——(美)伯恩斯《世界文明史》
材料四 在孔子诞辰二千五百五十七周年祭孔大典前夕,备受世人关注的孔子标准像于孔子故里曲阜揭幕。 ——中国新闻网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说说儒学为什么会受到重视?
(2)材料二中作者是如何认识儒学的?说明了什么问题?
(3)结合材料 一、二、四,谈谈你对儒家思想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王守仁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守仁这样说的依据是
A.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 B.天下惟理 |
C.天下惟器 | D.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 |
战国时期的商鞅主张重农抑商,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形成这两种不同观点的根源在于
A.阶级立场不同 | B.政治主张的分歧 | C.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 D.社会性质的差异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用民善也。”
——《论语•为政》
材料二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宫便殿奏礼》
材料四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和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孔子主张:
董仲舒主张:
(2)根据材料三、四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
朱熹:
李贽:
说明:
(3)结合以上材料,说明你对儒家思想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位大思想家的共同或相似之处有①都参加过抗清斗争②都反对君主专制独裁③都重视工商业的发展④都继承和发展了儒家思想中的积极成分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
——《韩非子》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统一,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认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患,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 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日: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日: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三位思想家各处于什么时代?并指出他们所处时代的特征。 (6分)
(2)三段材料反映的政治主张有何不同?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
从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民国时“天下兴亡,匹妇有责”表明
① 民国提倡女权② 提倡男女平等 ③ 提倡妇女积极参加国家政治生活 ④ 歧视女性现象消失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
——李贽
材料二 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黄宗羲
材料三 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世之君子必曰,“有公而无私”,此后代之美言,非先王之圣训。 ——顾炎武
请回答:
⑴据材料归纳李贽、黄宗羲、顾炎武三位思想家对人性认识的共同点。
⑵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上述认识产生的社会根源。
⑶指出上述认识给我国经济思想带来的变化。
顾炎武和王夫之主张“经世致用”的影响在于
A.使学术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
B.关注个体的发展,具有早期民主思想的色彩 |
C.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反对重农抑商 |
D.反对君主专制独裁,主张“人民为主” |
战国时期商鞅主张重农抑商,明末清初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根据他们各自所处的时代条件,正确的评价是
A.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 B.都有利于封建统治 |
C.都阻碍了历史进步 | D.都具有民主色彩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