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贽抨击理学家:“实多恶也,而专谈志仁无恶;实偏私所好也,而专谈泛爱博爱;实执定己见也,而专谈不可自是。”下列对李贽思想评价不正确的是 ( )
A.挑战正统思想 | B.否定儒家思想 |
C.批判理学家虚伪 | D.反对绝对权威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的思想主张
思想家 |
主要思想 |
黄宗羲 (1610——1695年) |
认为“君者,天下之大害也”,主张“君臣平等”, |
顾炎武 (1613——1682年) |
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人共治”的主张。 |
王夫之 (1619——1692年) |
揭露历代帝王把天下作为私产的做法,主张“循天下之公共” |
材料二 启蒙运动时期法国一些主要思想家的观点
思想家 |
主要思想 |
孟德斯鸠 (1689——1755年) |
主张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种,分别由议会、君主、法院三家掌握,各自独立,相互牵制,彼此平衡,以维系国家的统一。 |
伏尔泰 (1694——1778年) |
倡导人人平等、信仰自由和民主政治,认为最好的政治形式就是英国式的开明君主政治。 |
卢梭 (1712——1778年) |
认为人民应当推翻暴君,重建符合人民利益的契约,创立民主共和国,国家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三位思想家的共同主张?依据材料二,分别概括三人各自的主张
(2)上述东西方两种思想对历史发展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中国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虽然出现的比较早,但思想高度及社会效果却远不如法国的启蒙思想,为什么?
君与民的关系问题曾在中外政治发展中被不断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说:帝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弊。
材料二 孟子认为君权的获得依赖于天命和民心两方面,董仲舒主张“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黄宗羲则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
材料三 洛克(1632-1704)认为,“人类天生都是自由、平等和独立的”,因此人们缔结契约,组建国家,将政治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和对外权。人民推选代表组成拥有最高权力的立法机关,并选定国家的形式;其他两种权力由君主掌握。法律一经制定,任何人也不能凭借自己的权威逃避法律的制裁。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唐太宗这句话的思想内涵是什么?在其统治政策中是如何体现的?
(2)材料二中三位思想家的观点有何异同?
(3)概括材料三中洛克的思想(不得照抄原文),指出其与孟德斯鸠主张的差异,说明洛
克的基本思想在英国成为近代民主国家过程中是如何体现的。
2010年9月为纪念某历史人物,《光明日报》评论:“在全面批判君主专制弊端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社会改革理想,……特别是他破天荒第一次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重要政治命题。”他是
A.李贽 | B.黄宗羲 | C.顾炎武 | D.王夫之 |
随着社会的进步,民主、法制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7世纪的思想家黄宗羲和洛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的启蒙思想家)对于君主和法治有过以下论述:
材料一:黄宗羲认为“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所以“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
——《明夷待访录·原君》
“使先王之法而在,莫不有法外之意存乎其间。其人 是也,则可以无不行之意;其人非也,亦不至深刻罗网,反害天下。故曰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明夷待访录·原法》
材料二:洛克认为“国王和暴君之间的区别只在于这一点上:国王以法律为他的权力的范围,以公众的福利为他的政府的目的,而暴君则使一切都服从于他自己的意志和欲望。”
——《政府论》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黄宗羲和洛克的政治主张。分别说明其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材料三:1871德国建立了君主立宪的联邦制政体。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德国是一个由22个邦和3个“自由城市”组成的联邦制国家,帝国法律高于各邦法律;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行使。帝国皇帝为国家元首、军队最高统帅,有权召集和解散联邦议会与帝国国会;首相主持帝国政府,兼任联邦议会主席,只对皇帝负责。宪法还规定:每个德国人都有服兵役的义务,自年满20岁至28岁前应在常备军中服役7年。
(2)根据材料三,指出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的政治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这些特点产生的原因。
材料四: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中国人民为了建立和维护民主政治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斗争。
(3)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请从政治和思想任选一个方面说明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中国是如何向近代民主转变的。
毛泽东说“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4)简要指出从筹备建国到三大改造完成的期间,我国在民主制度和法制建设方面的重大成就。
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宗当代之务。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根据所学知识推断,这则材料的作者是 ( )
A.顾炎武 | B.黄宗羲 | C.李贽 | D.王夫之 |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侯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董仲舒《春秋繁露·顺命》
【材料二】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材料三】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必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四】夫治天卞犹曳大木焉,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天子批红,天子不能尽,则宰相批之。”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置相》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学校》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董仲舒怎样的思想?其实质是什么?(2分)
(2)材料二又反映了董仲舒怎样的思想?与材料~相比有何进步性?(2分)
(3)据材料三概括黄宗羲的基本政治观点。这一主张有何迸步性?(2分)
(4)据材料四概括黄宗羲提出的限制君权的具体办法。(3分)
(5)材料三、四与材料一相比,政治思想有何变化?导致变化的原因主要有哪些?(3分)
“在卢梭民约论前约数十年,有此议论,不能不视为人类文化史最高出品。专著故自负,(顾) 亭林亦复推重。乾隆间,此书列入禁书;光绪之季,吾曾私自传印,以为播送民主思想之工具。”对梁启超描述的这本书理解错误的是
A.此书是指顾炎武的《日知录》 | B.其议论的核心在于限制君权 |
C.其观点与西方启蒙思想有些相似 | D.其对近代民主思潮的兴起有一定影响 |
某中学高中历史课上学生在探讨清初学者唐甄“为政之道,必先田市。农不安田,贾不安市,其国必贫”思想产生的根本原因时,众说纷纭。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帮助他们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是唐甄个人总结实践经验的结果 | B.是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必然结果 |
C.是资本主义萌芽在思想上的反映 | D.是统治者重视工商业的产物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明朝中央机构示意略图
材料二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三 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明朝中央机构与过去比较发生的重大变化是什么?(2分)这一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怎样的发展趋势?(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黄宗羲提出了怎样的政治设计?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观点产生的主要原因。(6分)
(3)概括材料三的主要观点,并根据上述材料,说明孙中山与黄宗羲思想主张的不同。(6分)
(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中国社会明代以后政治思想发展演变的历史趋势。(4分)
明末清初学者唐甄在《潜书》中说:“二千年来皇帝皆盗贼。”唐甄这种政治思想与下列哪位思想家相似:
A.顾炎武; | B.黄宗羲; | C.王夫之; | D.魏源 |
下列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阐述错误的是:
A.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我国的早期儒学 |
B.汉武帝时期儒家学说开始定于一尊 |
C.两宋时期产生的理学实现了儒学的更新 |
D.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们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背叛者 |
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人君受命于天”,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 之大害”。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三种主张都与当时的社会状况密切相关 | B.孟子、黄宗羲都具有民主思想. |
C.三种主张都没有受到当时统治者的重视 | D.三种主张都反映了社会转型的巨变 |
某高中历史兴趣小组拟举办一次以“东西方文明的对话”为主题的探究活动。现摘录其中的部分探究主题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共26分)
探究主题一 追溯源头:古代中西方文明的对比
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段时期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探究主题二 分道扬镳:东西方的启蒙思想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
卢梭《社会契约论》 |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
我们就会发现社会公约可以简化为如下的词句:“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而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16-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他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主、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他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孔子和苏格拉底在重建社会秩序方面有何共同主张?各自的背景是什么?
(2)17世纪的中国和18世纪的法国,都产生了启蒙思想,其共同原因是什么?黄宗羲与卢梭两位思想家最主要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3)同为启蒙思想,为什么在中国被称为“中世纪末期的产物”,而在法国则被称为“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4)通过以上对人类不同文明的探究,我们从中能得到哪些结论?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