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材料反映了分封制遭到破坏的是( )
A.“诸侯朝于天子……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
B.“为先祖主者,宗人之所尊也。” |
C.“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蘖无别,则宗族乱。” |
D.“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
“坟对中国人来说,不是一片平常无奇的土堆。而是社会关系、人生价值之所以维系的一个坐标。不像基督教等文明,中国人信仰自己的祖先。”这种现象渊源于古代的( )
A.分封制 | B.宗法制 | C.道教 | D.佛教 |
王国维说:“商之继统法,以弟及为主,而以子继辅之,无弟然后传子。……盖周时以嫡庶长幼为贵贱之制,商无有也。故兄弟之中有未立而死者,其祀之也与己立者同。”这表明( )
A.周代全面继承了商代的承继制度 |
B.周代的承继制度比商代更合理 |
C.周代在承继制度上确立了嫡庶差别 |
D.商代完全采取兄终弟及的承继制度 |
西周时期,我国政治制度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实行宗法制度,然而血缘纽带在几代之后就会松弛和疏远,这在政治上带来的最主要的不利影响是
A.使世卿世禄的贵族特权自生自灭 |
B.权力世袭制度渐渐地消亡 |
C.中央和地方的政治隶属关系失控 |
D.贵族普遍地转化成为庶人 |
西周幽王被杀后,申侯等拥立原太子宜臼为王,即周平王;虢公则拥立王子余臣为王,称携王。但是秦、晋等诸侯只承认周平王,不支持携王。此记载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A.宗法制 | B.分封制 | C.郡县制 | D.军功制 |
古代建筑作为承载人类文明的物质载体,是古代政治、经济、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反映。我国北方四合院一般依东西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布局是分居四面的北房、南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个门。依照古代宗法礼仪观念长辈应居住在
A.东厢房 | B.西厢房 | C.北房 | D.南房 |
“春秋时代灭国在六十以上,但其中大部分是以夷灭夏,和以夏灭夷。诸侯国之间相灭的只占少数,姬姓国相灭的例子更是少数。而在列国内部,大夫固然有时逐君弑君,却还要找一个比较合法的继承者来做傀儡。”材料中的这种现象最能反映( )
A.春秋时期夷、夏之间矛盾尖锐、战争频繁 |
B.宗法制仍是春秋时期维系政治秩序的基础 |
C.春秋时期分封制已经开始逐步地走向崩溃 |
D.三纲五常的伦理观念在春秋时期已经确立 |
下图是1954年在江苏丹徒出土的青铜器簋,内有铭文120余字,记述周康王册封矢为宜侯,赏赐他酒、铜器、弓箭和土田、山川、奴隶等。此文物可用于研究
A.甲骨文 |
B.宗法制 |
C.分封制 |
D.郡县制 |
从“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到“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反映了中国古代( )
A.分封制的废除 | B.宗法制的消亡 |
C.刺史制的建立 | D.内阁制的形成 |
“‘商朝的外服’主要是指一些慑于商王武力强大而服属于商王的时叛时服的异族邦;而在西周,(诸侯国)则成为周王朝在边疆有力的‘屏藩’。”由此可见,与商朝相比,西周王朝
A.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序列 | B.强化了异族管理地方局面 |
C.避免了地方权势的膨胀 | D.能有效控制王畿以外地区 |
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每年春节,我国很多地区都有烧香、叩拜进行祭祖的习俗,这起源于我国古代的
A.分封制 | B.礼乐制 |
C.宗法制 | D.郡县制 |
商人的宗教观念是万物有灵论,甲骨文卜辞中有祈祷仪式与祭祀仪式的记录……,诸神中有帝或上帝,此外有日神、月神……山神、河神等。帝或上帝主要具有自然权能与战争权能,在人事权能上仅作用于商王本身,而不作用于王以外的其他人。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A.商人的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 B.商人的宗教观念形成了理论体系 |
C.商朝的教权高于世俗王权 | D.甲骨文为后世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
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中国周代封建)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这说明封建制度
A.催生了中央集权制 | B.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 |
C.形成了对“王权至上”的认同 | D.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
使用单一或不充分的论据得出普遍性的结论,是历史研究中经常出现的错误。下列选项中没有这类错误的是
A.受封诸侯享有很大的独立性,说明西周国家政权由严密趋向松散 |
B.反对禁欲苦行,抨击教会腐败,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思想家对宗教的怀疑 |
C.建国初期,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人代会制度的确立,说明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逐渐形成 |
D.1990年开发、开放浦东的决定,标志着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