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是《中国古代社会家庭关系示意图》,形成和维护图中社会家庭关系特征的因素有( )
①宗法观念 ②自然经济 ③商品经济 ④理学思想 ⑤社会习俗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⑤ |
C.①②④⑤ | D.①③④⑤ |
李成贵在《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中认为,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据此可知,中国古代( )
A.农村不受中央控制 | B.农村管理注重血缘关系 |
C.农村实行村民自治 | D.农民有较大的自主权 |
“其一为土地属于天子或诸侯,大贵族可以把土地封与小贵族,但不得买卖,百姓黎民更不得私有。其二是居统治阶层的贵族实行世袭制,黎民百姓不能进入统治阶层。”材料描绘的是
A.王位世袭制 | B.封邦建国制 |
C.郡县 | D.礼乐制 |
关于夏朝的起源,史学界有多种说法。据《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凡夏自禹以至于桀,十七王”,这段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①禹是夏朝的开国之君
②夏朝已有分封子弟的等级制度
③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
④有关夏禹的传说并非完全虚构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经历过三个阶段,而在第二阶段的后期,又有九品中正制度出现。社会学的观点认为,一个社会能够创造更多的向上流动的机会,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若以此衡量,则中国古代社会进步程度从高到低的排列顺序应该是
①世官制阶段 ②察举制阶段前期 ③九品中正制时期 ④科举制阶段
A.①②③④ | B.①③②④ |
C.④③②① | D.④②③① |
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庭乱。” 这表明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目的是
A.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 |
B.防止内部纷争,强化中央集权制度 |
C.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 |
D.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 |
许倬云据《汉书·古今人表》统计:春秋与战国两个时期“新人”(即非世袭贵族出身的人),分别占当时总人数的32%和60%,如齐相邹忌、秦相范睢、楚令尹吴起等皆属其中。这表明当时( )
A.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
B.察举制冲击了世卿世禄制 |
C.社会结构日益活化 |
D.政治权力和经济势力分离 |
“古者天子封诸侯,其地足以容其民,其民足以满城以自守也。”这段文字的核心观点是( )
A.分封制的目的是扩张疆土 |
B.诸侯国领地不能随意扩张 |
C.分封制容易导致分裂割据 |
D.诸侯国实行小农经济 |
吴起在楚国实行变法,提出了"使私不害公,馋不蔽忠,言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容,行义不顾毁誉"的主张。此主张旨在( )
A. | 废除世卿世禄制 | B. | 整顿官场风气 |
C. | 削弱王室的特权 | D. | 废除分封制 |
下列选项不能反映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 )
A. |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
B. | "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 |
C. | "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
D. | "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
王国维说:“商之继统法,以弟及为主,而以子继辅之,无弟然后传子。……盖周时以嫡庶长幼为贵贱之制,商无有也。故兄弟之中有未立而死者,其祀之也与己立者同。”这表明
A.周代全面继承了商代的承继制度 |
B.周代的承继制度比商代更合理 |
C.周代在继承制度上确立了嫡庶差别 |
D.商代完全采取兄终弟及的承继制度 |
千金难买美女一笑,周幽王有权就是任性。公元前782年,幽王宫涅继位,宠幸褒姒。“褒姒不好笑……幽王为烽火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这段材料不能表明( )
A.东周末年诸侯势力强大 |
B.分封制下,各诸侯王对周王承担军事义务 |
C.幽王荒淫无道 |
D.分封制下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各封国必须服从周王室的政令 |
“先时国家始制九品,各使诸郡选置中正,差叙自公卿以下,至于郎吏,功德材行所任。茂同郡护羌校尉(官名)王琰,前数为郡守,不名为清白。而琰子嘉(即王琰之子王嘉)仕历诸县,亦复为通人(学识渊博通达的人)。嘉时还为散骑郎(官名),冯翊郡(地名)移嘉为中正。”该材料主要表明中正官
A.以严格的考试作为录用标准 |
B.大多在中央官员中选置产生 |
C.从各郡现任官员中选拔兼任 |
D.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 |
结合西周分封制有关知识,观察孔子十四世祖示意图,由此可以得出孔子是受封于
A.宋的商朝旧贵族后裔 | B.鲁的周公长子后裔 |
C.宋的姬姓贵族后裔 | D.鲁的微子启后裔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