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各国在变法后大都实行了县制,这与分封制相比大大强化了中央集权,主要表现在 ( )
A.地方官员由国君直接任免 |
B.地方实行分权,官员间相互监督 |
C.地方行政体系独立,有高度的自治权 |
D.县的统治区域一般都比封国小 |
中国人很早就对“王”有了敬畏和崇高的认识,在殷商甲骨文中,曾多次出现 “王”字。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者,王也”。下列对甲骨文“王” 字的书写所反映的政治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
A.殷王的统治至高无上 | B.早期国家已经出现政治集权 |
C.宗族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 D.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
下列选项与西周分封制没有直接联系的是( )
A.“周公……立七十一国” |
B.山东素称“齐鲁大地” |
C.“裂都会而为之郡邑” |
D.“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 |
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
据《史记·殷本记》载:“自中丁以来,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从而造成“比九世乱”、“诸侯莫朝”的局面。这是指( )
①宗法制遭到破坏 ②分封制遭到破坏 ③中央集权制度受到削弱 ④郡县制受到挑战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③④ |
《金乡县志》记录了明代地方官的一次祝酒词:“敦崇礼教,举行宴饮,凡我长幼,各相劝勉,为子尽孝,长幼有序,内睦宗族,外和乡党”。此中包含的中国传统观念不包括( )
A.宗法观念 | B.忠孝观念 |
C.遵守秩序观念 | D.崇信佛道观念 |
西周建立后,齐国是姜太公的封地,他属于受封的( )
A.周天子的亲属 | B.功臣 | C.古代帝王的后代 | D.归附的部落首领 |
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 )
A.宗法制 | B.郡县制 |
C.君主专制 | D.中央集权制 |
拜年是我国的春节习俗,通常在家族的祠堂进行。拜年时,晚辈要给长辈行跪拜之礼,长辈端坐高堂,接受晚辈的祝福,拜年反映了我国古代的一项制度,这一制度 ( )
A.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官僚政治 |
B.体现了血缘和政治关系 |
C.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
D.加剧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 |
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
A.河南 | B.河北 | C.陕西 | D.山东 |
清代学者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 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材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 )
A.通过血缘姻亲关系与地缘的结合来强化王权 |
B.通过主要分封同姓诸侯来加强对地方的统治 |
C.通过世袭制和嫡长子继承制来巩固奴隶主专政 |
D.通过制定服饰规范等礼乐制度来维护贵族等级特权 |
战国至秦汉实行新的军功爵制。不仅爵级繁细,而且爵位下移,爵秩不再是某一阶级的专利品,而成了社会各阶层都有权攀登的进身之梯。这说明新爵制( )
A.加快了统治阶层的分化 | B.有利于社会阶层的双向流动 |
C.提高了官吏选拔的标准 | D.有利于巩固官僚政治秩序 |
西周建立后“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明朝建立后“封建诸王,以卫宗社”,同时规定藩王“分王而不锡(赐)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这表明( )
A.血缘分封是西周和明朝中央集权的基础 |
B.明朝分封诸王体现了皇权至上 |
C.分封制代表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潮流 |
D.明朝沿袭西周分封制以稳定政权 |
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赵国舍人出身的蔺相如因为出使秦国“完璧归赵”而拜为上大夫,又因为在渑池会上斥责秦王、羞辱秦国文武群臣而拜为上卿。从这一记载中可以看出( )
A.商周盛行的官爵制度发生重大变化 |
B.西汉史学家对秦国仍存在偏见 |
C.功勋开始成为官爵升迁的唯一依据 |
D.儒生的政治地位得到大幅提高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