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0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南非前总统曼德拉追悼会上致辞说:“曼德拉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领袖之一,也是以身作则最伟大的老师之一。他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愿意为自由和平等、民主和正义而奉献一切。”曼德拉的精神最符合下列哪一位思想家的价值追求?
A.苏格拉底 | B.但丁 | C.薄伽丘 | D.马丁·路德 |
古代中西方哲人中,有的忽视道德,有的重视道德。其中重视道德教化的哲人是
①孔子 ②韩非 ③苏格拉底 ④普罗塔戈拉
A.①③ | B.②④ | C.①② | D.③④ |
孔子和苏格拉底是东西方文明发展史上的两位伟人。下列对两人思想共同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都强调人要有一定的美德 | B.都提倡中庸的思想 |
C.都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平等 | D.都有明显的保守倾向 |
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认为德性的根据在于知识,有知识就有德性。王阳明提出“致良知”,认为德性的根据在于“良知”,良知是是非善恶的标准。以下评述准确的是
A.都强调知识在美德形成中的主导性 | B.都坚持德性在政治活动中的关键性 |
C.都遵循逻辑在理论体系中的建构性 | D.都重视道德在个人修养中的重要性 |
台湾版教材有这样的表述:《道德经》认为文明是人类痛苦和罪恶的源泉。人类的智慧越高,知识越丰富,则痛苦和罪恶也就越大。下列哪一思想家的观点与其截然相悖
A.泰勒斯 | B.普岁塔哥拉 | C.苏格拉底 | D.亚里士多德 |
黑格尔在比较普罗塔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和苏格拉底的“要认识你自己”时说:“智者们说,人是万物的尺度,值这还是不能确定的,其中还包含着人的特殊规定……在苏格拉底那里,我们也发现人是尺度,不过这是作为思维的人”。这里,黑格尔强调了苏格拉底认识的进步意义,那就是苏格拉底认识到
A.人成为了具有普遍性的理性思维的人 | B.人是个体的感性的人 |
C.人的感知成了一切真理的标准 | D.人的地位与作用 |
“他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合与各方面的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什么是虔诚?什么是民主?什么是美德?什么是勇气?什么是真理?”他是
A.普罗塔戈拉 | B.梭伦 | C.苏格拉底 | D.伯里克利 |
孟子认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苏格拉底认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世界上没有人自愿作恶”。他们所述的共同目的是
A.重视对人自身的研究 | B.强调教化对人的作用 |
C.实行民主政治 | D.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 |
柏拉图说:“一个人要想成为伟大的人,就不应该只爱他自己,也不应该只爱自己的事情,而应该只爱公正的事情,不论那件事情碰巧是他做的,还是别人做的。”这表明了柏拉图具有
A.广泛民主思想 | B.法治思想 |
C.理性主义思想 | D.人民主权思想 |
某位古希腊哲学家首次让哲学“成为探究生活和道德、善与恶所必需”的学问。这位哲学家是( )
A.普罗泰格拉(普罗塔哥拉) |
B.苏格拉底 |
C.柏拉图 |
D.亚里士多德 |
苏格拉底说:“你们不能只追求荣誉和享乐,你们不要老想着人身和财产,而首先要改善你们的心灵。天赋最优良的、精力最旺盛的、最可能有所成就的人,如果经过教育而学会了他们应当怎样做人的话,就能成为最优良最有用的人。”下列不能反映材料中苏格拉底意图的是
A.抨击日下世风 | B.美德是万物尺度 | C.教育育人兴邦 | D.天赋是教育基础 |
“他虔诚地研究人的良心,希望在良心里找到正义和行善的义务。他以为真理高于习俗,正义高于法律。他使道德脱离宗教。如果我们认识到那时雅典社会的宗教习俗,就不难明白他为什么不为民众所喜爱,为什么公民们对他如此愤怒。他促使雅典社会日益远离古代的信仰和古代的制度。”文中的“他”应当是( )
A.梭伦 | B.普罗泰格拉 |
C.西塞罗 | D.苏格拉底 |
某人说:“理念世界是真实而完美的存在,现实世界只是人类感官对这个完美世界的不完美的折射。”此人是( )
A.普罗泰格拉 | B.苏格拉底 |
C.柏拉图 | D.亚里士多德 |
柏拉图为说明“理念”曾这样描述过“美德”:“借人东西要还是种美德,可是如果借了朋友一把剑,如果你还给他,他正想用这把剑去杀人,那么这种情况下还借剑还是不是美德呢?”该材料表明柏拉图
A.认为内心深处的道德知识是最高知识 | B.鼓励人们要进行独立的理性思考 |
C.以人的感觉而不是以神的意志为尺度 | D.认为“理念”存在于人类的感性世界里 |
苏格拉底的哲学具有惟知是德和灵肉对立两个核心,他不爱好观看虚构戏剧,却要读《伊索寓言》,因为他以为一切都需要通过证据,才能清晰、朴真、实证。由此可以看出苏格拉底
A.反对智者学派追求功利,忽视道德 | B.提倡怀疑精神,强调人的价值和地位 |
C.尊崇理性,批判传统,强调道德作用 | D.认为社会中的人应该具备基本的美德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