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杂志》记载:“当戊戌四五月间,朝旨废八股改试经义策论,士子多自濯磨,虽在穷乡僻壤,亦订结数人合阅沪报一份。而所谓时务策论,主试者以报纸为蓝本,而命题不外乎是。”材料反映了
A.废除八股导致社会习俗根本改变 |
B.科举考试命题均以报纸为蓝本 |
C.改试策论促使士子广泛阅读报刊 |
D.改试策伦得到士人的普遍拥护 |
《海国图志》远远不止是一部地理著作,如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远非一部生物学著作一样。它引领近代中国人开眼看世界,显示着一种兼容并包的文化眼光和气度。梁启超说:“治域外地理者,(魏)源实为先驱。”这一评价主要是因为
A.《海国图志》开启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先河 |
B.魏源被人们看成是“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
C.魏源是第一个系统地将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的人 |
D.“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冲破了传统的夷狄观 |
“(辛亥)革命的不彻底,迁就妥协,使大盗窃国,军阀攘权……革命无统治之威,人民乏制裁之力,再看那旧染污俗,丝毫未能触及。”为此,20世纪前期先进的中国人主张
A.进行二次革命 | B.实行“实业救国” |
C.改造文化心理 | D.实施预备立宪 |
康有为曾说:“我国向者误于抑末之说……乃惟重租税困辱之。至于吾商出口之税,重于外商入口之税,此与各国保商之道相反。商务安得不困。”据此,他认为应该
A.大办民用工业 | B.提倡实业救国 |
C.降低出口商税 | D.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
新文化运动发起的目的是寻求“救国之要道”或“根本之救亡”,其“要道”或“根本”是( )
A.政治革命、推翻“军人用武力之政府” |
B.思想启蒙,启发“多数国民之觉悟” |
C.实业救国,兴办“机器生产大企业” |
D.以俄为师,迎接“世界革命新纪元” |
19世纪末的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危机,应当如何自救,当时中国人对这一艰深的时代课题做出的最符合时代潮流的回答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 |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C.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 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四夷者,外夷制之。”这种思想是谁在什么书中最早提出的
A.魏源《海国图志》 | B.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
C.林则徐《四洲志》 | D.顾炎武《日知录》 |
“八荣八耻”第三条提出“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与下列哪一运动思想主张的内涵相一致
A.维新运动 | B.辛亥革命 |
C.新文化运动 | D.整风运动 |
“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选自《盛世危言》)此段材料反映了
A.中体西用的主张 | B.中学西传和西学东渐现象两者都存在 |
C.师夷长技以制夷 | D.对西方的工商、科技、制度都要学习 |
清末某著名官员谈到铁路修建时说:"内开未尽之地宝,外收已亏之利权。是铁路之利,首在利民,民之利既见,而国之利因之。利国之大端,则征兵转饷是矣。"这一言论的含义是
A. | "求富""自强" | B. | "师夷长技" |
C. | "中体西用" | D. | "民生主义" |
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A. | 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 B. | 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
C. | 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 D. | 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
《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西业"(参议院)、"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等。结合所学判断,该书
A. | 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政治体制 | B. | 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 |
C. | 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 | D. | 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
《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复兴》中写道:“19世纪70年代以后,欧美国家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将世界最终连成一个统一体。中国试图赶上这次发展的机遇,但最终失败。”与材料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洋务运动 |
B.戊戌变法 |
C.辛亥革命 |
D.清末“新政” |
鲁迅先生曾说: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以下“鞭子”与“动弹”相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A.鸦片战争——开眼看世界 |
B.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C.甲午中日战争——维新变法,救亡图存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传播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
试题篮
()